神经纤维瘤病Ⅱ型伴脑室内脑膜瘤2例
NF-2是一种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1987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将其分为神经纤维瘤病Ⅰ型(NF-1)和神经纤维瘤病Ⅱ型(NF-2)。NF-1型常见,NF-2少见,NF-2并发脑室内脑膜瘤更罕见,MRI检查为目前诊断NF-2的金标准,现报道2例NF-2并脑室内脑膜瘤病例,以提高对NF-2的认识。
患者1,男,52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双侧听力下降,头痛、间歇性头晕、头胀来诊;患者2,男,13岁,双侧听力下降。轻度头晕来诊。2例均无恶心、呕吐及发热等症状。实验室检查均阴性,无家族史,体表无奶油咖啡斑及皮下结节,无肢体无力及偏身感觉障碍等。检查采用西门子NOVUS1.5T超导磁共振仪。
MRI示:
患者1,双侧桥小脑角区见大小分别约0.7×1.2cm、0.6×1.0cm等T1、短T2信号灶,边界清楚,左右侧脑室三角区、四脑室见大小分别为0.6×0.9cm、4.5×5.0cm、0.8×1.4cmT1WI略低信号,T2WI高信号灶,右侧脑室三角区及后角明显扩大。中脑、小脑、脑干无受压。注射Gd-DTPA增强扫描后,双侧桥小脑角区、双侧脑室三角区及四脑室病灶明显强化(图1、2),手术切除右侧脑室三角区病灶,病理诊断:恶性脑膜瘤。
患者2,左右桥小脑角区见大小分1.3×2.2cm、0.6×0.8cmT1WI、T2WI略低信号灶,左侧中脑外侧见0.6×0.7cm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边界清楚,左侧脑室三角区见大小约1.4×2.2cmT1、T2WI等信号,增强扫描后,颅内病灶均明显强化(图3:)。
图1:患者1横轴位增强扫描像
图2:患者1横轴位增强扫描像
图3:患者2冠状位增强扫描像
图注:图1、2示双侧桥小脑角区、双侧脑室三角区、四脑室病灶明显强化;图3:示双侧桥小脑角区、左侧脑室三角区、中脑左侧病灶明显强化。
临床上NF-2肿瘤生长缓慢,病人逐渐适应,可仅有头晕等轻微临床症状,可有双侧或单侧听力下降,一般无自主神经症状。NF-2型临床特点为双侧听神经瘤或单侧听神经瘤伴有神经纤维瘤、脑膜瘤或胶质瘤等,多数不发生皮肤色素斑和虹膜的改变。NF-2发病率约1/50000,定位于22号染色体,病理主要为外胚层结构和神经组织过度增生和肿瘤形成,尚伴中胚层结构的过度增生。
目前,NF-2诊断标准主要依据1987年NIH会议上确定的临床诊断标准。
(1)CT或MRI显示双侧听神经瘤;
(2)有NF-2家族史(一级亲属有NF-2患者),患单侧听神经瘤;
(3)有NF-2家族史,患者至少有以下病变中的两种:神经纤维瘤、脑膜瘤、胶质瘤、神经鞘瘤、青少年后包膜下混浊。符合上述1项,结合病史、临床及相关影像检查即可确定诊断。
本2例患者符合第1条,均为双侧听神经瘤,患者1伴双侧脑室、四脑室脑膜瘤,患者2伴神经纤维瘤和左侧脑室脑膜瘤,符合NF-2诊断标准。
NF-2中枢神经系统MRI多表现为双侧听神经瘤,合并脑膜瘤者占50.0%,伴发神经源性肿瘤占27.8%,伴发脑膜瘤及神经源性肿瘤者占16.6%,少数合并皮肤色素斑或伴皮下结节。
NF-2双侧听神经瘤伴多发脑(脊)膜瘤或神经源性肿瘤最常见。听神经瘤双侧对称或不对称,CT表现为内听道口扩大,MRI表现为听神经增粗,桥小脑角区长T1、长T2信号,病灶大者小脑脑干受压变形,病灶小者小脑脑干可无受压改变。增强扫描后病灶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个别仅单侧或双侧听神经瘤。
在发现微听神经瘤方面,MRI明显优于CT;脑膜瘤可发生于颅内任何部位,也可发生于脑室内,MRI呈等或略长T1、等或略长T2信号,边界清楚,明显强化,可见“脑膜尾征”,多为良性病变,本组1例右侧脑室病灶术后病理诊断为恶性脑膜瘤,伴发脑室内脑膜瘤者少见,脑室内脑膜瘤恶性者极其罕见;神经源性肿瘤,MRI表现为等长T1、长T2信号灶,小者如小米粒状,大者压迫脑或脊髓,无囊变及坏死,沿椎间孔生长者可呈哑铃状,明显强化。本组1例伴脑室内脑膜瘤及神经源性肿瘤。
鉴别诊断:桥小脑角区肿瘤常见的有单纯听神经瘤、脑膜瘤,胆脂瘤及三叉神经鞘瘤,单纯听神经瘤一般为单侧,无家族史及伴发脑膜瘤、神经源性肿瘤,囊变坏死常见;脑膜瘤呈等T1、等或略长T2信号,明显均匀强化,并见“脑膜尾征”;胆脂瘤呈长T1、长T2信号,蔓延生长,肿瘤包膜及分隔线样强化;三叉神经肿瘤常沿神经走行方向跨岩骨嵴生长,不均匀强化。
总之,MRI软组织分辨率高、无辐射、无骨伪影、多参数、多方位扫描,NF-2病灶多位于颅底、后颅凹及椎管内,MRI及增强扫描能很好的发现病灶,是诊断NF-2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为NF-2的诊断、鉴别及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的影像依据。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