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赴死,妻子自责哭喊没给他留后,谭嗣同却说:没有比有好啊

谭嗣同可能是近代以来最具侠义精神的维新者,他的身上体现着湖湘子弟最鲜明的品格,吃得苦,耐得烦,不怕死,霸得蛮,少年时期即云游大江南北,三教九流中皆有至交好友,即便没有“戊戌变法”,谭嗣同的大名已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谭嗣同就义时,年仅33岁,她的发妻曾经哭着喊到:“我们还没有孩子”,谭嗣同却从容的劝她:“没有比有好呀”,在封建社会,为何谭嗣同甘心无后呢?

宦门公子的压抑童年

谭嗣同出生于北京城里的懒眠胡同,大一些的时候搬去了浏阳会馆,为什么一个湖湘伢子会成长在北京,还得从他父亲谭继洵说起。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36岁时考中了进士,补授户部广西司主事,谭嗣同就出生在谭继洵担任京官的任上,所以,刚出生谭嗣同已是一个吃穿不愁的“官二代”。
虽然家世优渥,但是谭嗣同的少年时期并不怎么快乐,他的母亲徐五缘性格严谨端庄,“终日不一言笑”,对儿子管教得很严格,谭嗣同七岁的时候,母亲因为家事要返回湖南住一年,临走之前,徐五缘告诫儿子不能思念,就因为母亲的这个要求,谭嗣同临别前硬是把眼泪憋了回去。
一年间,数次因为过度思念母亲而生病,人也瘦了不少,可是,等母亲回来后,谭嗣同还是不敢违逆母亲,就告诉徐五缘,这一年间没有想她。即便严苛,不近人情,徐五缘毕竟是谭嗣同的亲生母亲,怎么会不照顾儿子。
然而光绪十年,北京城爆发瘟疫,一月之内,谭嗣同的母亲、长姐、大哥先后染病去世,谭嗣同也感染了瘟疫,只不过在鬼门关前走了一遭又被救活,从此改名“复生”。
后来,谭继洵的姨太太当家,主理家事,这个后妈对谭嗣同很是刻薄,动辄打骂,性格唯唯诺诺的谭继洵也不照顾儿子的情绪,加之,谭嗣同一母同胞的哥哥姐姐相继全部去世,谭嗣同的童年并不温暖。

仗剑天涯,烈烈男儿

谭嗣同10岁时在浏阳会馆结识了不少江湖人士,虽然父亲给他安排了八股名师,可他对于科举功名实在不感兴趣,也许是因为童年坎坷的经历,他格外仰慕侠士,他跟随“大刀王五”学单刀,跟随“通臂拳胡七”学习太极拳和意形拳,还学习了骑马、狩猎、弓箭,他把浏阳会馆当成家,把江湖朋友视为最亲最近之人,立志“唯有侠气流天地,别有狂名自古今”。
刚一成年,谭嗣同就决心走出家门,他独身周游中国,西边去了甘肃、新疆,向南去了江西、安徽、浙江,向东前往山东,向北到了直隶。人生中最青春年少的十多年,他都用在周游上,一路上的风土人情、大漠黄沙比书卷教会他更多学问。
十余年游学将当年浏阳会馆那个丧母的小小孩童砥砺成为坦荡的青年,他身躯茁壮,头脑聪明,渴望建功立业有所作为,1896年,谭嗣同回到北京,结识了参与公车上书的梁启超。
一年后,谭嗣同回到老家湖南,在友人的支持下创办时务学堂,以培养维新人才,除此以外,他还提倡修建铁路,开矿山,实业救国,在谭嗣同的努力下,湖南的社会气氛为之一新。

变法牺牲

1898年,光绪帝决心变法,经翰林院大臣的举荐,谭嗣同应召入城,被任命为四品卿衔军机章京,负责变法事宜。
能得到光绪的支持,谭嗣同觉得信心倍增,他的一番抱负终于有了施展的地方,谭嗣同每天废寝忘食,主持维新的大小事务,他的才干也深受光绪认可。可是,没过多久,谭嗣同就被袁世凯出卖,慈禧发动政变,下令捉拿维新派人士。
此刻,谭嗣同已经顾不上个人安危,他全力以赴谋划营救光绪,可是,在清廷保守派的围剿下,光绪帝未能脱身。京城形势千钧一发,主张维新变法的梁启超、康有为已经纷纷逃离,谭嗣同的好友都在劝他保住性命再谈变革,可是,谭嗣同不为所动,他说:“列国变法无不流血,中国变法之流血,请从谭嗣同始。”
1898年9月24日,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四天后,他以乱党之名被押往菜市口受刑,谭嗣同的妻子李闰悲痛无比,她哭着向谭嗣同喊道:“我们还没有孩子”,是呀,这一年谭嗣同仅仅33岁,云游四方十余年后转身投向维新事业,他连孩子都没有。
可是,刑场上的谭嗣同异常从容,他对妻子说道,没有比有好呀。这样腐朽黑暗的朝廷,这样动荡败坏的世道,有了孩子,不是又多了一个人被压迫被奴役吗?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就这样坦然的接受了命运。
在谭嗣同死后,李闰改名为臾生,她皈依佛法,回到谭嗣同的家乡创办女校,继续革命的事业。谭嗣同以一种以身殉道的悲壮激励后来之人延续变法的事业,而李闰在丈夫死后强忍悲痛,创办学校,教书育人,两人“生同志,死同烈”是中华儿女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