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元化盗版武禹襄拳谱

《陈氏太极拳图说》末“杜元化述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原委在杜元化其人其事与《杜元化太极拳正宗考析》之考析\陈东山中已经详述原委,然而这些歌诀究竟是哪里来的呢?——还是李亦畬于清光绪辛巳年(1881年)中秋手书《太极拳论》,一目了然,几乎没有修改,就是简单的原文大段摘抄,然后冠名“山西师傅”,这是彻头彻尾的侵权、剽窃,此举无异于掩耳盗铃。

现在来看,上世纪初期,是太极拳历史、太极拳拳谱被集中演绎篡改的重要时期,各种攀龙附凤层出不穷,之后更是以讹传讹、反复被各类文章引用,太极拳的历史终于被彻底搅浑了,而当唐豪等极具客观公正精神的历史考据学家对真实历史进行考证,揭露神话传奇的时候,则受到了各方面疯狂的攻击,一直到今天都不绝于耳。在谎言陆续被揭穿,真相一一显露的当下,我们应该进一步赞赏和肯定唐豪客观的历史考证精神与应有的历史地位。

下图是“杜元化述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与李亦畬书《太极拳论》对比

《打手要言》 全文如下:

“解曰:以心行气,务沉著(着),乃能收敛入骨,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须留意’也。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所谓‘气遍身躯不稍痴’也。

发劲须沉著松静,专注一方。所谓‘静中触动动犹静’也。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所谓‘因敌变化是神奇’也。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所谓‘势势存心揆用意,刻刻留心在腰间’也。精神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腹内松静气腾然’也。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所谓‘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也。以气运身,务顺遂,乃能便利从心,所谓‘屈伸开合听自由’也。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也。

解曰:身虽动,气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先在心,后在身,在身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谓一气呵成,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也。须知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动犹静,视静犹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须要从人,不要由已,从人则活,由已则滞,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彼不动,已不动,彼微动,已先动。以已依人,务要知己,乃能随转随接;以已粘人,必须知人,乃能不后不先。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粘依能跟得灵,方见落空之妙。往复须分阴阳,进退须有转合。机由已发,力从人借。发劲须上下相随,乃一往无敌。立身须中正不偏,能八面支撑。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迈步如临渊,运劲如抽丝,蓄劲如张弓,发劲似放箭。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刚,何坚不摧,形如抟兔之鹘,神如捕鼠之猫。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收即是放,连而不断。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粘依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渐至物来顺应,是亦知止能得矣。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存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静犹动,视动犹静,动牵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要静。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气,在气在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如车轴。

又曰:彼不动,已不动;彼微动,已先动。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又曰:每一动唯手先着力,随即松开,犹须贯穿,不外起承转合。始而意动,继而劲动,转接要一线串成。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势处,身便散乱,必至偏倚,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用意,不是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物将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

禹襄武氏并识”

在《打手要言》之后特别注明“禹襄武氏并识”,意为“武禹襄一并记录的心得体会”。纵观这七篇文章,以十三势为主线,从拳架套路、身法要点、器械修炼法、拳名探源、行工准则、打手要诀、练功秘诀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一线贯穿、一气哈成,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再加上“禹襄武氏并识”一语,很显然这些文章的作者即武禹襄。但是,数十年后,不知何故,这其中的一些拳论被后人随意更改作者姓名,或王宗岳、或张三丰……更有甚者,一篇武禹襄的《打手要言》被人肢解为若干篇,并分别标题、分别冠名,变成王宗岳的作品;《十三势》等文莫名其妙地扣上张三丰的名字,实在令人啼笑皆非。笔者分析,后人之所以如此,无非出于两种原因:

(一)不知拳论出处,对“老三本”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便胡乱冠名。

(二)盲目崇拜所致,冠名王宗岳、张三丰等以示其珍贵或者所谓的源远流长。

读者请想,李亦畬辑录“老三本”的目的是什么?应如李亦畬所述“仅以所得笔之于后。”(语出《太极拳小序》)李公所得的是什么?是本人以及师父,即母舅武禹襄的研拳心得体会,才合情入理。从这个意义上讲,“老三本”拳论作者应该只有两位:李亦畬、武禹襄。就此问题,笔者在参与编篡《永年太极拳志》期间,同当代武式太极拳著名传人钟振山先生做过探讨。钟是“自藏本”曾经的持有者姚继祖先生的弟子,有幸目睹“自藏本”。他说过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话:

“姚老师在世时,不止一次说道:‘老三本’中的拳论,除了李亦畬的,就是武禹襄的。王宗岳是谁?只有武禹襄最清楚,后人都是浮想联翩的猜测。如果武禹襄当年不写‘王宗岳’三个字,一切就简单多了。”

(0)

相关推荐

  • 【武学文库】太极拳谱中经论诀辨析

    武术自由谈 不拘一格,不循常规 新角度,新思维 (本文首刊于<武魂>杂志1998年第10期)   太极拳谱,是太极拳的理论文集.在太极拳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随着流派的产生,也相应出现了各自的 ...

  • 立身中正六

    好几位朋友指出,民国69年不是1958年,辛亥革命是1911年,所以民国69年应该是1980年,而1958年应该是民国47年.当时,狮子我是根据脑子中的印象写的,且没有仔细核算,造成错误,跟大家道个歉 ...

  • 同学经典—武禹襄“身法八要”解

    作者王瀚墨拳照 武河清,字禹襄(1812-1880),号廉泉,清代直隶广平府人.禹襄出身望族,博览群书,文武兼备.据史料记载,武禹襄的老乡杨露禅去河南温县陈家沟学习太极拳十几年,禹襄见而好之并从杨学拳 ...

  • 气敛入骨与敛入脊骨:武禹襄《太极拳论要解》集解(四)

    李亦畬书武禹襄<太极拳论要解> 气敛入骨与敛入脊骨 一一武禹襄<太极拳论要解>集解(四) 李新方 [原文]动牵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 [解曰]"动牵往来气贴背,敛入脊 ...

  • 顿悟法门的五大心法秘诀:武禹襄《太极拳论要解》集解(一)

    武禹襄祖师 顿悟法门的五大心法秘诀 一一武禹襄<太极拳论要解>集解(一) 李新方 [原文]解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存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静犹动 ...

  • 武氏太极拳之:武禹襄体系形成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太极拳诞生

    文/李通国 无疑,从流传的大量传说和技术看,太极拳技术古已有之.它们的名称五花八门,它们的技术或粗糙或精巧,但都若隐若地体现着现代太极拳的一些技术前身特点,我们不妨称之为,古式太极拳.可是,它们都不是 ...

  • 武禹襄故居

    -广府古城 武禹襄故居位于广府古城迎春街,占地面积92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属清代道光年间建筑.故居原有房屋75间,现存42间,分东.中.西三条南北轴线排列,其房屋错落有致.左右对称.崇 ...

  • 武禹襄《太极拳四字不传密诀》集解

    武禹襄<太极拳四字不传密诀>集解 李新方 一.以神打人的不传之秘 [原文]敷:敷者,运气于己身,敷布彼劲之上,使不得动也.盖:盖者,以气盖彼来处也.对:对者,以气对彼来处,认定准头而去也. ...

  • 真正的气功不练气:武禹襄《太极拳论要解》集解(六)

    武式太极拳名家李永康(右)陈谓同老师 真正的气功不练气 一一武禹襄<太极拳论要解>集解(六) 李新方 [原文]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如车轴. ...

  • 武禹襄太极拳论

    <太极拳解> 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先在心,后在身.在身,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谓"一气呵成". ...

  • 武禹襄《太极拳论要解》传心录(1)顿悟法门的五大心法秘诀

    武禹襄<太极拳论要解>传心录 一.顿悟法门的五大心法秘诀 李新方 [原文]解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存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静犹动,视动犹静.动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