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年味,以前压岁钱给一块两块都激动半天,现在一二百却无感

好多人说,新年到了,年味却没有了。果然是这样吗?咱就从压岁钱说起吧。

记得小时候过年,父母都会给压岁钱,不过最激动的还是窜亲戚,亲戚给的压岁钱。那个时候大家都没有钱,一般都会给个一块两块,多的有五块十块,小孩子嘛没有怎么见过钱,拿到压岁钱都会激动得笑不拢嘴,比喝了蜜还甜,甚至要跳起来,思量着该把钱藏起来,藏到罐子里,或者抽屉里,或者砖头缝里。于是,大家都等着盼着过年,等着盼着领压岁钱。

尤其令人激动的是那种崭新的钱,笔挺的钱,能把你的耳朵割疼的新钞,抖起来唰唰地响,铮亮铮亮的。这种钱要藏到最里面,最舍不得花掉。现在想想真傻,同样面值的钱,何必如此?倒是从小就学会“喜新厌旧”了似的。

可是后来啊,一晃十几年过去了,一代人没有了,对压岁钱似乎毫无感觉了。亲戚再给压岁钱,给个几十块钱,肯定自己都会觉得没有面子,根本拿不出手。给多了,八百一千,那恐怕又有点剜心头肉的感觉,舍不得,其实也委实太多了,钱失去了压岁的意义,成为一种赤裸裸钞票的面值了。

通常会给一百二百,这似乎也是行价。然而,拿到钱的我们却再也没有感觉了,塞进兜里,他就是一张两张纸币,一点喜悦感都没有,更别说激动半天了。我仔细思量这其中变化的含义,为什么呢?

首先,肯定是大家都有钱了。“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十几年来,中国经济大发展,国富民强,大家普遍都有钱了,经济实力不知道翻了几番,谁还稀罕那一百二百呢?

其次,钱的购买力下降了,过去的一块两块能买好多好东西呢,能给孩子带来极大的满足感,现在的一百二百,恐怕去饭店吃一顿饭都不够,让人觉得于事很无补,当然也就没有了喜感。

当然了,更重要的是,长大了,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收到的压岁钱都是要还的,或者你自己还,或者你不还,父母也得替你还给对方家的孩子们,总之都是要还的。

这样一想,喜感变成了压力,原来不是收到了一份钱,而是欠下了一笔债,迟早都要还的债。喔!那还是不如不要的好啊。这个道理难道小时候不存在吗?当然也是存在的,只不过小时候没有想明白罢了。

想明白了,喜感也就没有了,想明白了,压力也就来了。这大概也是年味越来越淡的一个重要原因吧。还是郑板桥说得好,难得糊涂!过年的快乐,看来只属于那些还没有想明白道理的孩子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