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养生要避开四个“雷区”
立秋后,天气逐渐转凉,正是呼吸道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疾病的多发期,如何养生成了所有人关注的话题。
中医讲:“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秋季养生正当时,对于健康过冬有重要意义。但是错误的养生方法不仅不会给身体带来好处,反而会导致各种疾病。
在此提醒大家,立秋后一定要注意以下养生误区。
误区1:“春捂秋冻”强体质
民间有句谚语:“春捂秋冻,不生杂病”,但这也要因人而异。老年人、儿童以及心脑血管病患者,慢性肾病、胃病患者就不宜“冻”,即使是健康人群也要注意“冻”得适度。
秋初时节是“秋冻”的最佳时期,适合耐寒锻炼,增强机体适应寒冷气候的能力,可以自然度过冬天,增强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但是,对于抵抗能力较弱的老年人、儿童,以及本身有气管炎、过敏性鼻炎、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人群,由于自身调节能力相对较差,御寒能力较弱,身体会有不良反应,甚至容易诱发宿疾,因此此类人群更应注意气温的变化,适当地增减衣服,但一切都要适度。
误区2:“贴秋膘”好过冬
“贴秋膘”并不适合所有人,乱“贴”会适得其反。
现代人的饮食结构不同于古人,日常饮食已经可以保障我们摄入足够的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物质。
“贴”也要因人而异、因人而补。对于体重属于超重肥胖的,肥甘厚腻之品要少吃,不仅不能“贴秋膘”,反倒要注意减肥控制体重。
建议在“贴秋膘”之前先了解自身是什么体质,一定要在医生的医嘱下进补。尤其老年人,患有高血压、胃肠疾病等人群不宜“贴秋膘”,如果有气血亏虚的现象,也应该以五谷为主、五畜为辅,慢调理的方式“贴秋膘”。
误区3:防止秋燥多喝白开水
对付“秋燥”就是“喝水”?这也是条悖论,只喝白开水也不好,大量的白开水会冲淡胃液,打乱体内的电解质平衡。
秋季的气候特点是干燥,容易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及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现象。虽然为了健康、美容等推荐每天多饮水,但是在不口渴的情况下,一次性饮用大量的水,会给肾脏带来负担,使身体受到伤害。
古代医家千百年前就总结出了良方:“朝朝盐水,晚晚蜜汤。”白天喝点淡盐水,能让体内水分不轻易流失且能维持身体的盐分平衡;而夜晚喝一点儿蜂蜜水又可以起到润肺养肺、润肠通便的作用。
误区4:大量运动 注意消耗
秋天人体的精气都处于收敛内养阶段,运动也要顺应这一原则,不宜大量运动。锻炼时以身体有些发热、微微出汗,锻炼后感到轻松舒适为宜。
有些人觉得运动量大,身体才能练好,其实不然。立秋后湿热仍没有完全消退,在这个时节进行健身锻炼应该避免运动量过大、活动过于剧烈。
尤其是中老年人更要悠着点,在相同的环境、运动强度下,中老年人的承受能力要低于年轻人,而且更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
所以体力消耗过大的运动项目不适合中老年人,日常可以选择游泳、太极拳、八段锦等比较轻缓的运动。最好选择一早、一晚进行锻炼。运动前要有5~10分钟的热身动作,运动后也要有数分钟的拉伸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