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的“泰山残石楼”并不仅仅是一个“合文”那么简单
吴昌硕是近代中国声名最隆,影响力最大的艺术家之一,他的简历简单说两句:他是晚清、民国时期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也是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他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他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他在绘画、书法、篆刻上都是艺术界旗帜性人物。他历来被称为诗、书、画、印“四绝”,但影响最大的,也是吴昌硕大师名声早播的一个艺术门类就是篆刻。今天我们索性撇开那些大概念,看看他的具体作品,看一方印:
(吴昌硕:泰山残石楼及边款)
这方印的来由,吴昌硕大师在边款里讲得很清楚了“邕之得明拓泰山廿九字,因即以名其楼。嘱安吉吴俊卿刻之,时光绪丙申元宵。汉王广山印,山字袤接广字收笔,取势甚古,兹擬之,博邕老一笑,昌硕。”吴昌硕的好友高邕之得《泰山碑》廿九字明拓本,因此用“泰山残石楼”作为自己居处的名字,向吴昌硕大师索印,大概1896年的元宵节,吴昌硕先生就刻这方印。看边款其实两个问题:
1、《泰山碑》二十九字是什么?
《泰山刻石》是秦始皇巡狩时,为了纪功刻石泰山顶,后来石残。断石在明代出土,只残存篆书二十九字,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毁于火,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在山顶玉女池得残石2块,仅存10字。相传为李斯手笔,书法流动婉通,是秦小篆正宗,高邕之所得的可能就是明拓本二十九字本,因此极珍贵,关于这二十九字,回头专门写文章讨论它。
(网上流传的二十九字拓本图片)
2、汉王广山印长啥样,为啥吴昌硕说“兹擬之”呢?
汉“王广山”印是一方汉代私印,现在能见到的版本是这样的:
(汉印:王广山)
印中三字,其中的“山”字向上三笔,正好插入广字纵向形成的三个空地,由此构成满白效果,极具巧思。吴昌硕大师的这方“泰山残石楼”,“泰山”二字交叠,借用的正是“广山”二字的章法构思。其实这种“合文”用法,吴大师在他的作品里多次用到,只是这方印交待了出处罢了。
(吴昌硕一月安东令,“一月”二字合文)
(吴昌硕圆丁生于梅洞长于竹洞,“生于”一字合文)
(吴昌硕芜青亭长饭青芜室主人,“主人”二字合文)
这种将两个字合成一处占用印面一个字的地位的做法,其他印人也有使用过,比如来楚生的这方“为容不在貌”:
(来楚生为容不在貌,“不在”合文)
这方印里,“不在”两字被来楚生先生合成一个字的地位,印面由此视觉效果呈现四字格局,同样也是大巧思,这也是大师们常用的章法手段。
回到开头吴大师的这方“泰山残石楼”上来。这方印的妙处绝不止是一个合文那么简单。至少还有这几处精彩处:
1、十字界格的处理。十字界格一般的处理会在印面正中做平平正正的处理,但显然,吴大师没有这样处理,“石”字下面空地太多,需要使之规整,不显零落,因此界格做了延长,“泰山”二字下部因为“山”字下部是平整的,不再需要再做规整处理,因此界格并没有过来,而是适时收缩中止了。“泰山”二字与“石”字之间有足够的空地,因此,界格的上部延伸过去了,下部的残与楼字之间的界格两字较繁复,中间空地少,界格停下来了,而且在这里,界格与“楼”字粘连起来,这样处理,使文字与界格、边栏浑然一体,印章美更加强烈。
(界格的处理)
我们经常在做印章界格时,只注意到对印面文字的整饬,这是秦印“田”字界格与“日”字界格的最朴实作用,但大师们在使用界格时,却将界格的细节考虑进全印每个字的细微章法关连中,这正是大师们被称为“大师”的原因,他们思考的更加深入细致,有足够多的细节考虑并加入了创作。
2、疏密虚实关系。除了“泰山”二字合文之外,“石”字下面的空地用来呼应“残”字下边的空地,这是两个“疏”处的对角呼应;泰山合文与楼字是两个“密”处,同样也构成对角呼应。除了两个对角的交叉呼应之外,“楼”字左疏右密,“残”字也左疏右密,这又构成平衡呼应,整方印,在疏密照应方面浑然一气,五个字看似散乱,但经过处理后协调一气,联系紧密,这是细节的精彩处。平常我们读吴昌硕印,以“大写意”三字先入为主,认为所谓的“大写意”就是随意挥洒,又听印人掌故说吴昌硕大师每刻成一印,常常拿布鞋底随意磨擦做残破处理,以求天然偶得之趣,由此觉得他的印可能是碰巧得来的印面效果,其实,真正的大师作品,看似随意的细节,正是用心经营出来的。
3、绘画意境之美。当然,这方印最经典的评价是韩天衡先生所说的“此印线条粗细残破处理精到,使钤于平面纸楮上的印蜕,产生出二维空间,有一种浮雕般的立体感,堪称前无古人的全新创造”,最经典的两字“泰山”“似山岳,似古钟,似城楼……”,的确如此,我们看编钟的样子,是不是就是“泰山”二字的造型,甚至泰字的点,也像编钟上的青铜钮:
(青铜编钟的造型)
我们一定还看过开封的钟鼓楼,整个鼓楼是梯形的,这也是“泰山残石楼”整个印面的意象:
(开封鼓楼)
少年时期学印,被人告知,如果不知道入印文字如何配篆,就去找本吴昌硕的印谱认真研读吧,论篆刻,他真的是大师中的大师,还有一点好处,吴大师自小刻印,一生与印“不一日离”,他的作品足够多,涉及入印文字丰富,印面处理方法也足够拿来效仿,不管是文字素材,还是章法构思,任意拿出来其中的一方来仔细研看,都收益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