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被忽视的13岁:有人从此跌落谷底,有人自此“开窍”成功逆袭

摘要:

1、13岁是人与人拉开差距的关键期,有的孩子从此跌落谷底,有的孩子自此“开窍”,成功逆袭!

2、中国父母的悲哀:孩子成不成器,基本靠运气!

3、父母想帮孩子,但往往有心无力,很多时候都是不得其法甚至适得其反白费力气。

关键词:13岁、初中、青春期、叛逆期

我的13岁

13岁那年,我上初一,父亲离世只有半年,母亲承担了所有,除了看不到母亲的笑容,我的生活没有太大改变,所以我并没在意。

那一年,我开始近视,我迷上了金庸的小说《碧血剑》,或许是觉得自己跟袁承志有类似的遭遇(年幼丧父),我对这本小说特别着迷。

我幻想着哪一天能跟他一样从山东中找到一本武林秘籍,从此走遍江湖所向无敌。

为此,我模仿他的一切,他的为人甚至他说话的语气。

那一年,我喝到了人生的第一瓶矿泉水。我很生气!因为它颠覆了我的认知,我一直觉得它卖那么贵至少应该是甜的!

那一年,我开始自卑,弟弟被学校劝退,他们以为我爸没了,家里就没有供他读书的能力,居然自作主张不让他参加六年级的期末考试!

他们的“体贴”不仅击垮了我的母亲,更是让我万分纠结和万分自责,在我的认知里,我是长子,理应由我来退学帮助母亲供养弟弟,主要是这让我觉得我自私无比!

那一年,我有了几个“好兄弟”,并且一直觉得大家都很“义气”,直到我知道“最好”的那一位在“追求”我喜欢的女生,我突然不知道该怎么表达我的愤怒、不知道该怎么面对这份友谊。

那一年,我捡到一本《知音》杂志,很快就被里面的一篇“言情文”吸引,晚上睡觉的时候,脑海里总会莫名其妙地浮现一些不可描述的画面,然后我第一次透支了自己的身体……

那一年,母亲的哭泣让我没了“叛逆”的底气;那一年,弟弟的辍学让我自责不已;那一年,袁承志的形象在我脑中挥之不去;那一年,兄弟的“背叛”让我不再相信友谊……

那一年,我看似很坚强,内心却脆弱无比!

我是多么希望有人能了解我帮我解释心中的困惑啊!

可是,没有的!

母亲只关心也只能做到关心我是不是还活着,而弟弟比我更“自闭”!

人跟人之间的差距,多在13岁左右拉开

后来,我注定没有袁承志那样的运气,没有找到武林秘籍,也没能遇到贵人得其指点。

我越来越不自信,我不擅长交际,没有什么朋友,甚至有些自闭。

我只能埋头学习,只有拿得出手的成绩才能让自己心安理得。

再后来,在身边人眼中,我是一个“老好人”,没有个人魅力;在领导眼中,我是一个“闷葫芦”,没有魄力。

我郁郁寡欢了很多年,到现在也没能摆脱一些限制我发展的东西。

俗话说“久病则医”,我自小喜欢阅读,我莫名其妙地迷上了心理学,我希望自己的内心能够自愈。

我大量地阅读,然后我也找到问题所在:被忽视的13岁!

我发现我身上的很多限制因素都是从13岁那年开始的,并且在后来的两三年中日益巩固:我的偏激、我的焦虑、我的懦弱、我的抑郁!

我了解到,13岁到15岁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分水岭,人跟人之间的差距(比如成绩、比如性格习气)都是从这个阶段开始慢慢拉开的。

青春期孩子的“小格局”

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生理上的变化也拉动了心理上的变化,进入所谓的“青春期”。

这个时候,家庭关系是否稳定、能否得到足够的情感支持、所结交的朋友品质、所接触的书籍和知识等等,都会影响他未来的人生格局:他的性格、他的人格甚至他的三观!

从心理学层面讲,人会根据自身所处的环境,找到最利于自己生存的生活方式。

于是,有的孩子开始变得懦弱不自信,学会了利用“退缩”来保护自己,他们可能会很有同理心,懂得关心他人,同时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又不得不选择讨好别人,让自己很憋屈;

有的孩子变得具有攻击性,用叛逆好斗的方式(打架、斗殴、倔脾气等)来武装自己,他们“学坏”可能就在一念之间:接触了不好的朋友、或者是一本不适合他们的书籍。

也就是说,孩子的所有行为表现,都是基于他自我保护的本能

当然,所有的这些,在父母眼里就都是“叛逆”,觉得孩子不愿意理自己,用“沉默”或者用“顶撞”的方式来处理跟你的关系。

但在孩子的眼里,他们只是单纯地觉得父母不再是万能的、不再了解自己,觉得跟你说了也没用,更何况还有一些难以启齿的东西。

有时候,朋友之间的矛盾会让他丧失交友的勇气;有时候,努力却得不到想要的成绩会让他轻视努力的意义;有时候,父母的强硬态度会让他把父母视为仇敌。

从一定意义上讲,十三四岁的孩子,就是一个矛盾体:他们想独-立,却又没有那个能力;他们想逃离,却没有那个勇气;他们想证明自己,却没有多少机遇;他们想要得到父母的帮助,却又想保守自己的秘密。

孩子能否“成器”,基本靠运气

其实这个过程是必然的,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积累了各种的知识,然而这些知识是没有秩序的、零散的、片段化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十三四岁的年纪,认知的宽度和深度都有了一定的提升,他便形成了自己的不成熟的认知体系。

可是,这所有的一切很少能引起父母的重视和注意。

到某一天,父母突然发现,以前某个成绩一般的孩子突然像开了挂一般成功逆袭,而自己的孩子却渐渐跌入谷底。

例子很多啊,说个最近的!

我妻子的两个表姐家的孩子,农村嘛,人们喜欢比,特别是亲戚之间,大家都在暗地里较着劲儿,到表姐这里就是比女婿、比子女!

两个孩子同龄,一个自小乖巧懂事成绩优异,一个自小调皮捣蛋不爱学习,哪知道两人上初中以后,突然就倒过来了!

前者高中没考上,去了中职混日子,天天不说话,抱着手机玩游戏。

后者在初一的下学期好像突然“开窍”了,开始变得认真、变得自律,去年考上了重点高中,现在愈发的阳光帅气。

父母们有自己的生活压力,往往只会在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才开始着急,特别是在教育内卷如此严重的今天,他们无奈只能抓成绩,为了成绩,为孩子花1000块钱一小时的补课费都毫不在意。

结果呢?孩子往往被“鸡”得越来越憎恨自己,越来越喜欢跟你“打游击”,你们也共同拥有越来越糟糕的亲子关系。

他们无奈于对孩子的越大越不满意,却没意识到自己忽视了很重要的东西。

说到这里,我申明一句:虽然我有着并不满意的人生,但我从来不怪我的母亲,因为我从小到大都知道,她当时是真的无能为力!

我只是有一个疑问,为何现在这么好的生活条件了,还有那么多的父母在为孩子的成绩而着急、在为孩子的叛逆而无语?

他们也是无能为力吗?

我想未必!

或许很多时候都是有心无力吧,然后在不知不觉中错过了关键期!

我问过二表姐,为何他的儿子小旭最后“逆袭”了,答案是:“我也不知道!”

其实在很多人心里,孩子成不成器基本靠运气,就像二表姐一样,她也并不懂得科学的教育方式,但恰好走对了路线,孩子也给了她意外的欣喜。

更多的人是看着“不成器”的孩子长吁短叹:这孩子就不是读书的料!这孩子就是天生有“反骨”故意惹人生气!

真就是这样吗?

或许有很多孩子都跟我小时候一样,父母的辛苦和努力我们都看在眼里,需要帮助的时候却又担心麻烦他们。

或许很多孩子都可以避免叛逆,他们与父母的相处方式只是对父母教育方式的回击。

我现在也是一位父亲,我自然是相信每个父母都是为孩子好的、想帮助孩子的,只不过很多时候是不得其法甚至是适得其反白费力气。

《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一本值得父母细读的书籍

有人说,你说了这么多,不惜“自曝家丑”,却也没给出解决方案啊!

我只能说,方法我倒是有,但却不成体系!

当然,只要你是真心想要改变,想要帮助孩子,想让孩子变得积极、乐观、自信、自律,想要更好的亲子关系,办法总是有的。

成体系的东西有很多,有那么多现成的书籍,比如个人觉得最有针对性的于敏老师写的《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

正版链接:

这本书给我的个人感官就三个字:接地气!

此书不仅从整体上归纳和总结了青春期孩子的性格特征,更是用真实的案例来讲解分析,然后给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和建议。

比如,书中重点讲解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一些特征:不听话,总跟你对着干,自控力差,容易迷上游戏,拒绝跟你沟通,跟你相处时各种不耐烦……

相应的,它给出引发这些问题的原因供你自己反省。

比如有父母的态度强硬,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喜欢通过发泄情绪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有的甚至出手打人,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对孩子缺乏应有的了解、理解和尊重,常常以命令、警告、威胁的语气说话,让孩子反感。

也比如有的父母跟孩子的相处是“跪舔式”的,他们一点也不强势,他们特别“尊重”孩子,原因多是自己有亏欠心理,想要补偿孩子。如此一来就让孩子有了“玻璃心”,脆弱敏感、不懂感恩、完全以自己为中心。

此书还有一个看点是给出了很多应对中考的方法和建议,对孩子升高中有忧虑的父母,更是值得一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