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变软做“服务”,这也是5G时代消费市场AI+IoT的最优选择?
苹果全是“软货”没有“硬货”的发布会,这些天遭受不少批判。
硬件上通过降价寻求销量突破,软件上转向服务寻求新的营收增长,两手抓,双管齐下,十分正当的商业策略却因为苹果一向的强设计、高科技的硬件形象而变得不那么协调。
不过,换个角度看,抛开苹果为了营收增长颠覆过往的做法,“Apple”说到底也只是一个智能终端品牌,不论是手机、Pad、TV或者更多设备,库克在智能终端基础上转向“服务”收费本身就是消费级IoT市场商业玩法的一个表现罢了。
万物互联的IoT,原本就与服务紧密相连,甚至“软”的服务应该占据主角。库克在发布会上专门要为TV的新闻和视频服务做一个注解,虽然还是没有实现乔布斯“改变TV”的梦想,但好歹已经用增加服务的方式让其TV产品有了新的产品标识。
而如果把目光放到更多IoT平台企业身上,纷纷声称要做全场景全品类的它们,已经早早开始为“服务”未雨绸缪。例如,不久前杭州CSHIA2019中国智能家居行业大会上,联想联想集团副总裁、SIoT云服务部总经理阿木在“SIoT-基于场景智能的开放物联生态”演讲中,就难掩对IoT体系中“服务”带来生态价值、商业价值的期望,他认为客户最能为“场景服务”而不是硬件买单。
全场景、全品类之后,“服务”将成为消费级IoT的新关键词。
“全场景、全品类”各做各的,但IoT平台企业都盯上了“服务”
单品爆款的短跑玩法被证实无法撑起庞大IoT商业生态后,近一两年来,全场景、全品类的长跑玩法已经逐渐成为共识。
不过,在具体如何落地全场景全品类这件事上,各长跑选手的意见并不一致。
仅从开放而言,玩法就大相径庭。
首先是“短跑王”小米,自从数千万销量(如:手环)的爆款玩法也难有大的商业空间后,小米开始狂热布局全品类,不论扫地机器人、智能空气净化器、智能压力锅、智能台灯,都贴着小米的标签;
喊出“未来3年内只有那些能够提供全品类智能终端才能成为真正的头部玩家” 的老牌电子产品制造商TCL目前自家产品也较多,但TCL与早就开始做全品类的海尔一样,强调产品的相互联动,其4T(T-LIFE、T-HOME、T-LODGE、T-PARK)战略带有更明显的品类整合色彩;
小米老对手华为在全品类这件事上则更开放,2018年提出1+8+X的IoT开放战略,去年12月底AIoT生态战略发布后更加注重IoT圈层赋能,目前建立了以手机、笔记本等为核心,以华为智选为拓展,以Digital Workplace为外延,自有+底层赋能的软硬件一体化生态;
再往后的开放色彩更浓一些。
阿木的演说中,联想试图打造一个包括开放的物联设备赋能平台、开放的SIoT云平台、开放的AI平台以及开放的全生命周期服务平台的场景智能开放生态。虽然联想IoT全品类中自家产品渗透安防、儿童、娱乐、健康等领域,但总体而言还是外部力量唱主角,尤其是硬件之外的服务整合。
而最为开放、主要依赖合作产品来充实品类的应该是百度的DuerOS,即小度智能助手。超2亿台的激活量,超3500万的月活跃设备量,超300家合作伙伴,一同构成了DuerOS的全品类软硬件一体化生态,这其中,百度只拥有小度智能音箱、小度在家等几个标杆产品。
如果细细追究全场景全品类究竟如何落地,开放之外,各长跑选手之间的差异还有更多。
不过,虽然大家意见不一致,但对硬件之外的“服务”的热衷却是相同的。
例如,杂货铺小米很早就强调自己的铁人三项——硬件、软件、服务,虽然服务还不太够看,但至少重要性是摆在台面上的。
TCL在其春节发布会上提出的“AI×IoT”战
略,“+”变“×”按官方说法,最重要的意图之一,是要“实现用户需求、IoT设备功能和AI能力的多维度融合”,最终不仅提供硬件产品,更提供智慧生活相关的的“服务”。
联想对“服务”的表露则更为直接。阿木的演讲是联想于公开场合第一次提出“开放的全生命服务周期服务平台”,将之称作为今年联想中国转型过程当中的“第一大战略”,要将其积累起来的IT服务能力向社会开放,尤其是向智能家居行业开放。
显然,联想的服务包括两重含义,首先是面对B端的全周期服务开放,让中小企业有能力在长时间范围内维护家居IoT产品并不断满足新的市场需求,更新与用户的联系,让场景服务随时间推移不断更新;然后是在这样的服务过程中,让合作伙伴有机会提供硬件之外的更多增值服务,触达更多商业机会。
此外,海尔U+平台生态中有硬件制造商、生态服务商、技术合作伙伴、开发者社群等,其“全场景智能生态系统”要为用户在硬件基础上提供多方便快捷服务。
消费市场IoT为什么不能只靠“硬”?软“服务”为何才有更大价值空间?
硬件当然有庞大的生意,但长跑选手们纷纷在此之外纷纷盯上软“服务”,无利不往,总结下来无非这几个原因。
1、单纯的硬件卖不起价,商业机会一眼看到底
相对最高位21块港币,小米的到现在11块港币的股价已经接近腰斩。
与其追问小米到底是硬件公司还是互联网公司,倒不如追问,小米在硬件之外为什么不去多做一些“服务”,以至于一旦连硬件销量都出现问题后,市场信心立刻陷入滑铁卢。
正如联想阿木所言,单品硬件大家都玩得“很悲催,亏的亏死、涨的涨不起来”。一个10块钱的开关,你要变成30块卖给消费,一定是有附加在上边的场景智能服务的,这种服务能带来“用户生活的改善”,否则没人愿意付费。
苹果硬件价格上涨,榨取到了极限,没有给资本市场新的故事了,它和小米的困境没有本质区别,只不过,库克比雷布斯转得更快,直接转向通过服务挣钱。
2、硬件品类再丰富也只是生活的“切面”
如果商业机会是有限的,乘以一个多大的数,乘积也是一个有限的、没有多大想象力空间的数,这是数学上的有限数规则,杂货铺模式就是如此。
类似TCL、海尔、联想这些玩家,走了一条小米杂货铺拼凑之外的路——把某些硬件打包生成场景解决方案。
例如,TCL的全品类就分成了T-LIFE、T-HOME、T-LODGE、T-PARK四个部分,分别在个人生活、居家、酒店旅行、社区管理等形成独立的产品组团,催生出不同的服务。
联想阿木则对外强调“更加系统的基于长期服务的系统解决方案”,把各硬件产品“服务化”,变成安防服务,健康服务,娱乐服务……要做场景化的增值服务。此外,在阿木的设想中,联想SIoT要赋能合作伙伴不只是硬件生产销售,还有长周期的服务。
说白了,不只一锤子买卖,东西被消费者使用后,还长期“跟进”。
这不难理解,一台智能洗衣机带来的利润几百几千,而消费者长期使用过程中的清洁消耗远远大于这个数。只做“切面”的设备生意,就错失了长期服务带来的利益空间。
五到十年,十到二十年,阿木称这种做法将会释放5-10万亿的市场价值,这里对数字不置可否,但显然长期效益是做“服务”首要价值,苹果收取9.99美元/月的新闻订阅价,比卖了这部手机就等着卖下一步手机(用户换机欲望还越来越低)要好。
3、人居环境升级的“硬件时代”已经过去
消费级IoT的主体是智能家居,但智能家居本质上还是“家居”,其更新换代,仍然可以扔到普通消费者家居发展史里去看。
70年代的手表、收音机、缝纫机,80年代的冰箱、电视、洗衣机,90年代的电话、电脑、空调,00年代的家庭影音、手机、互联网……这是各个时代的家居“三大件”。
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实物、实用的需求在降低,非必须品、带来更好生活体验的产品逐渐冒头。
家居消费的变化过程中,现代人居更强调产品带来的体验而不是产品实物,优质的单品固然可以赢得消费者芳心,但能够在服务方面带来更好体验,无疑具备更大的竞争力。
正如天极网评论所说的那样,苹果想做Netflix,除了营收,还因“高质量的软件/服务远比纯硬件的提升更有意义,一旦在生态、体验上在更多维度同竞品拉开了差距,又何愁用户不去购买苹果硬件产品”,这个“产品”包括手机、Pad,也包括TV。
4、困扰消费级IoT的“无感体验”问题,只有通过服务才能实现
消费级IoT鸡肋、不好用、体验差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虽然我们寄希望于硬件产品经理们的努力让这一切变得更好,但强调“服务”亦是可行的解决路径。
作为智能终端产品,只有当它真正没有被感知到时,这样的市场才算成功了。
这个过程,手机经历了,从当初的“智能机”新鲜玩意儿,到如今人手一部,你只会注意抖音的美女而不会注意到手机,它陷入无形;
智能电视经历了,从当初乐视电视生态化反,到现在人们已经对能看剧上网甚至兼容叫车服务、视频服务的电视习以为常;
智能音箱也经历了,多数人已经不再对着智能音箱说“我爱你”看它怎么回应,反倒是一些人开始习惯用智能音箱听书(喜马拉雅智能音箱)甚至购物(天猫精灵)。
我们忘记掉设备和技术的时候,生活的体验会油然而生。做智能冰箱的海尔和TCL,还在坚持这条路,有一天O2O买菜被习惯后,智能冰箱也就、也才真正进入生活了。
全场景全周期的“服务”就一定能俘获市场芳心?
既然唯硬件的道路行不通,如何融合服务就成了行业最关切的问题。而这其实可以拆解成以下四个问题,一一回答后,融合的方式也浮出水面。
1、是只开放技术,还是什么都开放?
通过技术赋能,快速占领厂商或开发者生态,简单有效。
然而,只开放技术说到底只是在做硬件驱动,要让合作伙伴参与到服务当中来,开放的尺度还要更大。
合作伙伴把服务做到产品当中去,需要平台不断整合第三方场景(打车、O2O、视频、内容、电商、游戏),在软件层面再进行一次集中整合,等于不断做集中的商务拓展并分享自己的资源。
某种程度上,平台要做聚合服务的“商务代表”。
2、要增强服务可触达性,“场景”的分拆到底依赖“屋子”还是“服务”?
全屋智能是IoT平台们都在喊的口号。
其背景,是二室一厅规模以上的房子里,智能音箱的覆盖能力开始捉襟见肘,于是,以一个个屋子为场景,卧室、客厅、厨房,各自智能,最终叠加成所谓“全屋智能”。
但是,这种做法未必最利于服务的触达。
“服务”的对象永远是人,人需要什么才是“场景”,而不是一个个屋子。TCL、联想的做法,在或多或少体现这个过程。
例如,TCL在客厅的电视可直接通过语音或者手势接通视频电话,甚至可以刷短视频,这是把娱乐服务作为场景,而与屋子无关。联想的逻辑与此类似,SIoT围绕场景一个个进行智能化,这个“场景”,被定义为服务于“人”的儿童教育、健康、娱乐等。
3、如何才能给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推荐不同的服务?
5个APP、8种连接协议、24种设备,3个家庭成员、3种偏好被1个大数据系统分析,最后向小孩推荐了成人的内容,向大人推荐了教育和游戏……
这种智能家居带来的服务,显然最终会被抛弃。
全家庭成员共享智能家居已经成为共识,但无论是交互方式、大数据分析、用户画像等环节,智能家居都没有在技术层面很好地跟上。
这需要技术能力开放由以语音为主体,走向人脸识别、体型甚至手势的图像识别,而语音本身甚至也可以在“声线”、“声调”等方面进行开发;
也需要大数据层面的不断优化的,让IoT设备变成真正的管家,时间越久越懂用户(不同用户被区分开来)。
显然,联想SIoT宣称的未来生活“新三大件”——物联网(Everything connected)、自然交互界面(Everywhere Interacted,自然交互、语音、视觉和图像)、智慧助手(Every moment cared),就带有类似的目的。
与此类似的,是TCL所谓听觉、视觉、情感三大交互,其TV产品可以根据每个用户的喜好和交互习惯,去完成AI的用户画像,并进行区分用户的内容推荐,或是预先预测用户的意图。
4、远在云端的IoT+服务和线下服务的关系到底是什么?
虽然被IoT的连接在互联网上,技术在云端,连创业者都自称互联网公司,但智能家居在最后的实施阶段,一定是一个线下的活动,除了摆起来就能用的、可以“网购”的单品,那些需要安装的家居产品,你总得从线下渠道卖出、帮助安装、提供售后服务。
所以,海尔、TCL、联想、美的、格力这些品牌纷纷涌入,除了制造业背景带来的产品优势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其拥有线下触达能力优势。
同时,如果真的要在硬件产品之外做长久服务,挖掘新的商业机会,最终也需要人去直接对接,如同面向消费者的“客户经理”,就像长期盯住客户提供理财服务的理财经理一样。
这恰恰是不少IoT生态链企业,甚至IoT巨头级平台最缺乏的能力。
回过头来看,联想方面所宣称的今年转型过程"第一大战略"是"开放的全生命服务周期服务平台",恰恰盯上的就是这块蛋糕。阿木称,联想的2400个服务网点、1万+专业IT服务工程师、3大呼叫中心全流程的服务管理系统,将向整个智能家居产业予以开放。
而这当然不只是联想的优势,凡是拥有线下渠道与服务积淀的厂商做来做IoT平台,都具备潜在的开放能力,相信更多的线下服务资源开放将会到来,这是消费级IoT生态要往深处走必然的、现实的需求。
【完】
曾响铃
1钛媒体、品途、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砍柴网等多家创投、科技网站年度十大作者;
2 虎啸奖高级评委;
3 作家:【移动互联网+ 新常态下的商业机会】等畅销书作者;
4 《商界》《商界评论》《销售与市场》等近十家杂志撰稿人;
5 钛媒体、虎嗅、36kr、界面、铅笔道等近80家专栏作者;
6 “脑艺人”(脑力手艺人)概念提出者,现演变为“自媒体”,成为一个行业;
7 “今日头条问答签约作者”、现为多家科技智能公司传播顾问。
重点关注领域
1人工智能 |区块链 |汽车产业链| 内容创业 |新零售
2 电商 |新媒体营销 |企业级服务| 家居业 |社区O2O
3智能手机 |网红| 体育IP |互联网金融 |无人机
4共享经济 | 直播、短视频 |传统企业转型
最新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