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坩埚城,是我给他起的名字。他的真名非常有内涵,可能还需要借助字典。砥洎城,第二个字读jì。古堡三面环水,引自不远处的沁河。沁河古称洎水,你就知道他为什么叫砥洎城了。
山西晋城周边古堡林立,砥洎城算是其中非常有特色的一座,被水环抱只是特色之一。最被人津津乐道的是城墙材质。
高耸绵延的城墙从内部看,状如蜂窝,还有说像蜂窝煤,总之是数也数不清的黑洞。仔细看,墙体由铁质坩埚和石条、鹅卵石混搭,这才是真正的铜墙铁壁吧!
这么多坩埚来自哪里?明清时,这片地区冶炼业达到顶峰。坩埚,是炼铁时用到的一种容器,几乎是一次性物品。古人变废为宝,将其应用于建筑中,真是一举多得。
城内过去分为十个坊,坊名刻成匾镶嵌在过街楼上,如今只剩下“世泽坊”这一块了。
除了坊有名字,家家户户都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书刻在门楣之上。“存其心”“和敬”“允升”“安处善”“素履居”......都来自古书典籍。感觉比在办公室或家里挂“天道酬勤”有品位。
砥洎城最早修建于何时已不可考,总之在明末达到鼎盛,形成如今面貌。和多数古堡一样,是为抵御匪患而建,其军事防御价值令人折服。
有的民居也用坩埚建造。
坩埚城墙固若金汤,三面环水,只开南门,是第一道几乎不可逾越的防线。城内街道错综复杂、狭窄迂回,多丁字路、过街楼,若敌人破城可巷战,这是第二道防线。地下有相互连接的地道,这是第三道防线。实在顶不住,就从隐蔽的水门遁走,这是第四道防线。
能修建如此大型防御工事的一定是有钱人,确实,古堡里少不了家财万贯的富豪。有了钱就会重文化教育,就会诞生一批文人名士。在这些高门大户里,有一户人家很有意思,住着一个叫郭璋的厨子。他用药膳医好康熙的失眠症,奉命筹办的“千叟宴”大获成功,康熙一高兴就为他在家乡修建了这座“鸿胪第”。(京城有鸿胪寺,相当于现在的礼宾司)
砥洎城的打树花表演也非常值得一看,在城墙上表演,观众坐于环城水畔。当古老城池的躯体被璀璨花火照亮,水中就会复制出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可惜我们去的时候在修浚环城水系,愿有机会可以亲眼目睹。
- The End -
版权声明©:照片均为个人拍摄、制作(除标注作者外),版权归旅行路上遇见菩萨所有。转发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