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做,你也能看到困难中的机遇和价值
主播:大宝
这本书是由任教于世界四大艺术设计院校之一的罗德·贾金斯所写。作者结合任教经验,总结了大量现实案例,从中找到了训练和培养创新思维的原则和方法。学习这些思维方式,对我们的工作和人生都大有益处。
这次,我们重点介绍书中关于如何激发我们创新性思维的5个技巧。
①
『用感受去思考』
宁可没有逻辑,也不要没有感觉。 ——夏洛蒂·勃朗特
老师递给学生们一些牙签和半干的豆子,让大家做建筑模型。由于孩子们从小到大生活的房子,都是方方正正的,于是都开始做方块。只有一个男生,他感觉三角形比方形稳固,就按照自己的感觉“造房子”。结果,他做的模型又大、又精致、又坚固,让老师惊讶不已。这个男孩叫巴克敏斯特·富勒,20年后他成了美国著名的建筑师、设计师和发明家。
我们一直以来都习惯用逻辑、成功案例和现成的法则去做事,但忽略了自己的感受。可是真正的创意大师会告诉你:跟着感觉走,因为思考能带我们到达的地方并不远。不管遇到什么难题,都要站在自己的视角去思考,逻辑可能有漏洞,但感受是真实可靠的。
②
『重做』
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全看重复做什么样的事。——亚里士多德
著名词曲作家史蒂芬·桑德海姆,曾经非常成功,甚至拿过格莱美奖。可当他第一次在百老汇上演音乐剧《欢乐岁月》时,差评不断,只狼狈地演了16场就被喊停了。
为了证明自己的艺术审美,他重复修改了这部作品,替换了很多歌曲和衔接点。几年后,这部音乐剧重演,得以在舞台重新公演,大获成功。他在音乐剧领域的能力和想法,再次得到了大众的认可。
灵感有时只是个想法,把灵感变成让人惊艳的作品,重复、再重复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海明威曾说:“《战地春梦》的最后一页,我一直写了39遍才满意。”重复能让人想到很多新的元素和组合方式,各种思维不断交织,碰撞出奇思妙想的可能性更大。
③
『变成无名氏』
那些游荡在街头的无名氏最知道世界发生了什么,最懂创作。——辛蒂·罗波
约翰·班维尔在2005年作为严肃文学作家,获得了“人民出版奖”。他同时也用本杰明·布莱克的名字,来隐藏身份写犯罪小说。在创作领域,很多名人都这么做,变成无名氏,他们才能轻装上阵,创造出更出乎意料的作品。
无名等于自由。有时把你的标签、头衔和成绩都放下,绝对是件好事。这样,错误不会让我们自卑,因为别人不会注意到;成绩更不会让我们骄傲,因为已经做到过了。
有些人写过一两部很牛的作品之后,就再难下笔了,创作之路也因此被斩断。如果换用无名的状态工作,相信能让他们不用顾忌别人的期望,更不用顾忌自己的期望,创意才可能源源不断地出现。
④
『玩笑中有钻石』
只有那些有愚蠢能力的人,才可以被称为真的智者。 ——克里斯托夫·伊舍伍德
很多成功的创意者,不是一开始就设计好了自己的成功之路,而是从一个玩笑开始的。比如脸书,当马克·扎克伯格创立脸书时,他没有想过要建一个全球大公司,只是想要表现一个宅男的幽默感,让哈佛大学的在校生,通过照片来选出全校最好看的女孩。这一想法在当时引起了众怒,被学校封禁,没人能意料到最后却成了一个商业奇迹。
大画家安迪·沃霍尔的很多画作都从一句玩笑开始的,马塞尔·杜尚的《泉》,用一句玩笑引发了一场艺术革命,并且成了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幽默,很多时候表达的就是大家敢想不敢做的事。如果能把别人的幽默做一个模式切换,从一个新鲜的视角去观察工作和生活,很可能会给你带去灵感。
⑤
『往无用处思考』
他们不是最有天分的,他们只是无法脱离自己小宇宙的一群人。 ——哈罗德·布朗
火星人榨汁器是一款无用的柠檬榨汁器。虽然买回家也用不到,但是它却被当成了艺术品在纽约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出。它的设计师菲利浦·斯达克最初就没想过它能有什么具体的用处,思路就是往无用处思考的。
我们太习惯讲究效率,讲究有用了,很少有人会背道而驰,往无用处思考。可是“形式大于功能”也是一种理念,不可用也是一个卖点。
服装设计师亚历山大·麦昆设计了很多无法穿的鞋和衣服,这为他赢得了很多粉丝,因为在他的作品中,大家看到了“原来还可以这样”。相比之下,这种惊喜感更具价值。
总结一下,常规思考能让你变得优秀,但非常规思考很可能会让你变得卓越。当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了难题时,不妨试试今天的方法,它能让你看到难题中的机遇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