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中华读书报月度好书榜(20种)
长按二维码订阅《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月度好书榜始于2006年。2月至12月每月中旬,我们都将为读者奉上由编辑部遴选的一份书单。我们选书的标准兼顾人文性、思想性、独创性、品质和趣味,重点关注思想、社科、历史、传记、文学、艺术、科学、童书等类别。望有助于大家选书读书。
《我在考古现场:丝绸之路考古十讲》,齐东方著,中华书局2021年8月第一版,58.00元
本书系根据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齐东方教授在杭州中国丝绸博物馆的系列讲座内容整理而成。就丝路考古这一题目而言,本书的讲述并不系统,而是聚焦若干专题:第一类是踏访波斯、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昆仑河源等地的记录;第二类是介绍青海吐蕃大墓、“黑石号”沉船、虞弘墓等考古大发现;第三类是较为综合的题目,如文物中呈现的盛唐、外来文化的影响、胡人俑反映的丝路历史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汉唐考古中发现的金银器,在今天的中亚仍能略窥其制作方法;虞弘墓包含丰富的祆教和萨珊文化元素;“黑石号”上,长沙窑瓷器有五万件之多,三件青花瓷盘则表明唐代已掌握烧造青花瓷的技术……本书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实在是一般读者通过考古了解丝路历史文化的很好选择。
《诗唱大唐》,陈尚君著,凤凰出版社2021年8月第一版,68.00元
本书主体是陈尚君先生2017年以来在《古典文学知识》杂志开设的“唐诗偶得”专栏的文章结集,共收文19篇。一类为通摄有唐一代提炼出的诗歌话题,如根据诗歌成就为唐朝皇帝排座次,如关注唐代咏牡丹诗、中日交往中的诗歌写作,又如从敦煌学郎诗、长沙窑瓷器题诗窥探唐代孩子们的生活、教育状况,等等;一类为具体诗人诗作的个案研究,如铺叙韩翃曲折传奇的爱情故事,如讲述“不起眼的小诗人”王鲁复的人生和创作,如解析皮日休、陆龟蒙堪称巨量的唱和诗中所见唐代苏州的文化景观,等等。陈尚君先生的唐诗研究向以对唐代文献的全面掌握和精审考订为特色,本书的写作更体现出文史结合、多维观照、雅俗共赏的追求,有新见的材料,有新颖的角度,有新异的观点,读来令人心折、沉醉。
《象群中的蚂蚁:一个不可接触者家庭与现代印度的形成》,[美]苏迦塔·基达拉著,杨怡爽译,中信出版集团2021年8月第一版,69.00元
这是一部关于印度底层种姓家庭的口述史。现居纽约的作者苏迦塔·基达拉出身于印度南部一个“不可接触者”(四大种姓认为接触底层“贱民”会受到污染)之家,置身种姓制度遍布的社会,她对此有着切身体会。本书通过作者的母亲、舅舅等人的口述,回顾不同个体遭遇以及为改变命运付出的努力,由此,这个家族中的成员在受教育程度、思想深度乃至社会角色等方面有着不凡的表现。这些回忆叙述了这个带有抗争意识、革命色彩的底层种姓家族如何面对并摆脱种姓制度的羁绊,进而对印度社会在种姓问题上的观念、社会进程有所推动。这些读来触动人心的讲述寄托了作者和她的家族所代表的印度底层人民对自由、平等、爱的向往,对远离种姓歧视所带来的屈辱与苦难的期望。
《北方厨房:一个家庭的烹饪史》,蒋韵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21年8月第一版,68.00元
饮食在国人心中不仅意味着充饥、满足口腹之欲,还有社会、家庭、情感、伦理成分,《北方厨房》中,作家蒋韵从童年里奶奶、母亲等操持家务的女性长辈拿手好菜写到自己为人妻为人母的烹饪体验,将个人味觉记忆与一个北方行医家族大半世纪的往事结合在一起。在大时代背景下,厨房如同维系亲情的纽带,而餐桌像是护佑家人的港湾,即使物质匮乏年月,家中主妇总能想法满足家人三餐,假鱼肚、肉糜粥、面包虾仁……这些回忆中的家常“美食”蕴含了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亲情关系的温度,传递着主妇对家庭的沉默付出与浓厚情感,从侧面透视不同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书中收入的《我们的娜塔莎》则以怀旧而舒缓的笔调讲述了特定年代的一个伤感故事,与《北方厨房》形成某种微妙互文。
《引路人》,李宏伟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21年9月第一版,59.80元
小说家李宏伟的写作始终有着常规叙事背后的哲学气质,每每以超现实的方式抵达现实,在这部最新长篇中,这种风格体现得尤为充分。未来的所谓“新文明时期”,作为孕育、滋养人类文明的载体,地球已被诸如环境恶化、资源告急、地震频繁等天灾人祸“折磨”得不堪,而人类所受的折磨还不止于此。故事从一个领受了刺杀任务的丰裕社会女杀手开始,此后的情境设置、细节描写乃至叙事节奏都带有强烈的类型小说(科幻、悬疑、公路)味道,但随着情节的推进,人物命运的变化,隐藏在文本中的作者对人类未来的思考和对小说写作的野心逐渐显现。从阅读体验上,这部小说多少有些烧脑,其中的象征、隐喻、自况,让人浮想联翩。依旧是从现在展望未来,以未来映照现实,这样的写作在这部小说中已然愈发纯熟。
《北京的人力车夫:1920年代的市民与政治》,[美]史谦德著,周书垚、袁剑译,周育民校,江苏人民出版社2021年10月第一版,88.00元
1920年代的北京,人力车这种小型运输工具是人们生活中极为寻常的东西,它糅合了新旧、人机、中西等元素,也象征着北京在民国时期的窘况。美国汉学家史谦德以此为切入点,展开了对其时古都北京的描绘和分析。事实上,这部“列文森奖”获奖作品的内容并没有局限于人力车夫的故事,而是对警察、商会、工会的崛起,群众运动的勃发,军阀和战争的影响等都有深入讨论,叙事的高潮则是1929年10月22日人力车夫因担心生计受损而砸毁电车的事件。对于我们思考1920年代中国的社会政治变迁,本书提示了一个别致的视角。
《教化:古希腊文化的理想》(全三卷),[德]韦尔纳·耶格尔著,陈文庆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6月第一版,298.00元
这三卷本著作是德国古典学大家韦尔纳·耶格尔(1888—1961)的代表作,是研究古希腊文化的权威著作。在耶格尔看来,教化(paideia)——希腊人的品格塑造——正是希腊文明光辉灿烂、深刻影响后世的秘密所在。本书第一卷从古风时代讲起,探讨了“古希腊文化的理想”形成的历史;第二卷从苏格拉底、柏拉图的思想出发,深入探讨了教育、德性、智识、公民的养成等希腊精神的基本方面;第三卷描述了柏拉图时代其他的文化力量及它们之间的冲突。
《人类进化史:火、语言、美与时间如何创造了我们》,[英]加亚·文斯著,贾青青、李静逸、袁高喆、于小岑译,中信出版集团2021年9月第一版,69.00元
在这本书中,英国科学记者、作家加亚·文斯结合多学科视角讲述了一个新颖的人类进化故事。作者提出,人类进化是基因、环境和文化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简称为人类进化的“三位一体”。文斯重点阐述了累积的文化进化的重要作用,将其具体化为火、语言、美、时间四个关键点的驱动。人类的进化本是一种偶然,但人类依靠文化进化,改造了环境,把握了自身物种的命运。
《虚无时代:上帝死后我们如何生活》,[英]彼得·沃森著,高礼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21年5月第一版,88.00元
1882年,尼采宣布“上帝已死”,以此为标志,西方世界进入了一个“可怖”的“虚无时代”。自那以来,无数的哲学家、作家、画家、心理学家、科学家在终极价值坍塌的废墟上独自面对希望与失望,探寻着在没有上帝的情况下如何生活得有意义的方式……思想史家彼得·沃森的这本书讲述的就是这些人物的故事,呈现了一幅恢弘壮丽、光怪陆离的思想史图景。虽然我们不是生长于一神论文化土壤中,但追寻人生意义是每个现代人都要面对的心灵问题,本书能给我们带来诸多启发和激励。
《民法典怎样看?》,孙宪忠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8月第一版,139.00元
作为中国第一部以“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市场经济的基本法”。本书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孙宪忠教授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全程参与《民法典》编纂。本书对《民法典》编纂的意义作了阐述,对有关《民法典》的若干热点问题作了详解,对于相关专业人士以及公众理解《民法典》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洛神赋〉九章》,戴燕著,商务印书馆2021年8月第一版,58.00元
曹植《洛神赋》是千古流传的辞赋名篇。曹植在这篇赋的序中写道:“黄初三年,余朝京师”,但从唐代为《文选》做注的李善起直到今天,人们都认为其中的“三年”乃“四年”之误,真是这样吗?关于《洛神赋》的“本事”,古往今来最流行的说法是认为它写的是曹植与甄后的爱恋,果然如此吗?本书由此讲起,回溯曹植写作时所依托的文化和文学资源,探究《洛神赋》的结构和寓意,梳理作品借助书法和绘画流传的历史,带我们全面了解《洛神赋》的前世今生,刷新了我们对《洛神赋》的认识。
《好书是可以读一辈子的》,傅杰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8月第一版,88.00元
本书是“傅杰老师主持的名家讲座”的结集,讲座主题是“我的读书经验”。在书中,荣新江讲述了他从上大学到在欧洲留学到成长为知名学者的访书、读书经历;徐俊讲述了他在编辑、出版工作之余读书、治学的心得体会;陈思和讲述了他在教书和研究生涯中不断重读《雷雨》《随想录》的收获和体悟;陈子善讲述了他从参与《鲁迅全集》注释工作起步到成长为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名家的历程;陈尚君讲述了他追求竭泽而渔式研读有唐一代文学文献的读书和治学路径……五篇阅读史,亦是五篇学术自述,对读者特别青年学子,蕴含无尽启发。
《那猫那人那城》,朱天心著,河南文艺出版社2021年8月第一版,69.00元
这是作家朱天心继《猎人们》后又一本以猫为题材的作品,书中书写的主体是在城市中与人类共存、享受人们照顾但也面临种种生存问题的街猫(流浪猫),还有那些为之付出辛苦、感情的爱心人士们。一个个真实发生的故事经作家写来尤其生动,这样的讲述固然不难打动读者,如何把握情感分寸却是需要考虑的,应该说这本书中的情绪流露相当克制,文字背后弥漫的是对生命的尊重,是人性与街猫的交流。
《野地灵光》,李兰妮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8月第一版,53.00元
这是一本从作者个人体验到观察和写作角度都相当特别的非虚构作品,作者李兰妮是一位从事文学创作逾三十年的作家,也是多年受困抑郁症的患者,她因病住进精神病院,在治疗过程中保持了作家对周遭题材的敏感与细致,这本书由此而来。书中以直观视角近距离讲述了这个对世人来说充满神秘甚至有些畏怯的地方——那里的环境如何,医生和病人的日常是怎样的,以及对这样的体验有何更深层次的思考。特别是书中记述人与事的见闻部分,浓缩了另一个角度的小社会,更凸显人性的不同侧面。
《鹿川有许多粪》,[韩]李沧东著,春喜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21年8月第一版,58.00元
在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影导演之前,李沧东是一位优秀的小说家,《鹿川有许多粪》这本出版于二十多年前的小说集今天读来有着超越时间与地域界限的力量,感染力极强、思想内涵深刻。他以写实的笔触传神地刻画了一系列生活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韩国底层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纵使生计艰难、心怀理想而不断被现实“痛殴”、自我认同茫然,仍然在韩国社会变化剧烈的背景下生命力旺盛。李沧东这些小说与他后来可称杰作的电影有着不同的艺术表达,精神内核上却有或多或少的关联。
《平生记》,饶平如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9月第一版,79.00元
八年前饶平如先生以图文并茂方式追忆与妻子相处半个多世纪时光的《平如美棠》带给读者的感动令人记忆犹新,这本在他辞世后问世的《平生记》则细述他近一个世纪的人生,语言平实、细腻、从容,图画生动、富有生活气息,从个人经历的回顾折射出中国社会、世态人情的变化,是一个普通人的图文自传,也是一代人在时代变迁中值得记下的另类历史。
《这样的鲁迅》,阎晶明著,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2021年9月第一版,45.00元
这是阎晶明专为青少年读者撰写的解读鲁迅及其作品的普及读本。以追随鲁迅脚步的方式,以绍兴、南京、仙台、北京、厦门、广州、上海等城市为轴线,通过丰富生动的鲁迅故事和深入浅出的作品赏读,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温暖与深刻并存的鲁迅形象,展现了鲁迅文学创作的巨大成就。随书附赠“跟着迅哥儿去旅行”小册子,汇集各地的鲁迅故居、纪念馆等展览资源,引领读者将阅读和行走结合起来,更好地走近鲁迅。
《大风》,莫言/原著,筱箫/改编,朱成梁/绘画,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2021年6月第一版,68.00元
本书由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撰写的《大风》改编而成,由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画家朱成梁绘画。故事中的小男孩星儿跟随爷爷去几里外的河滩上割草。经过一天劳作,收获了满满一大车的草。但在回家路上,祖孙俩却遇上了一场龙卷风。爷爷用尽全身气力稳住推车,抵抗强风,而目睹一切的星儿受到深深触动。最终,大风将这车草吹得一干二净,只剩下卡在车轴的一棵小草……这是绘本版的《大风》,亦堪称绘本版的《老人与海》。
《树孩》,赵丽宏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21年9月第一版,30.00元
万物有灵。一棵天真懵懂的黄杨树,在经历一场山火后,被雕刻家重塑为一个木雕艺术品——树孩,从此开始了它在人世间的奇幻旅程。它经历了赋予它新生命的雕刻家的离世,拥有了男孩春芽儿、女孩芊芊的纯真友谊,见证了木雕店里各式客人的人生世相,拥有了老奶奶的宠爱,被嫉妒的金毛狗丢弃在树林里,却在一场洪水中重新长成为一棵黄杨树。该作品在有限的篇幅中融合了大量的母题,诸如新生与死亡,悲痛与喜悦,宠爱与嫉妒,体验大千世界种种之际,生命在一种悲壮的宿命感中完成了自己的轮回,也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超越了死亡。
《爸爸的菜谱》,张吉宙著,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21年7月第一版,30.00元
十三岁少年谷雨的父亲是一名进城务工者,多年奋斗后在城市立足。生病卧床后,父亲非常怀念和散落天涯的工友们曾经一起吃过的几道特色菜——1990年代,爸爸和工友吃过的甜沫和茶叶蛋,爸爸和妈妈初遇时吃的野馄饨,顶黄菠菜、脂鱼,每一道烟火氤氲的家常菜背后,都隐藏着父亲多年奋斗的足迹与悲欢。少年决心要为妈妈分忧,独立为爸爸寻找和完成这几道菜。现实与往事交汇,该著在独特的叙事角度中,在对烟火人间的精细描摹中,建构出了一部厚重的父辈奋斗史;更在广阔范围的社会背景内,对务工者群像,包括一代人的人生变幻和人事变迁都给予了丰富观照,承载起了文学的丰饶与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