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道丨干货】子宫内膜的周期性改变(下)

这是一个简单而有趣的内容,因为很少有哪一种正常脏器的形态是不断变化的。

在日常工作中,显微镜下的疾病形态总是千差万别,病理诊断的一个重要思路就是在复杂多变的形态中寻找「相对不变的规律」。

接下来,我们就来观察一下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月经周期中子宫内膜发生的「波澜壮阔」的镜下改变。

上篇详见(【衡道丨干货】子宫内膜的周期性改变(上)

欢迎各位病理同仁投稿,分享学习、工作所得。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了解投稿详情。

不同月经周期子宫内膜变化规律

2、分泌期(Secretive phase)

  • 从卵巢排卵开始,到月经开始前结束;

  • 包括分泌间期,以及早、中、晚分泌期;

  • 分泌间期约1.5天,早中晚期约各4天;

  • 受到卵巢分泌雌、孕激素双重影响;

  • 形态特征是腺体分泌、间质成熟和血管分化;

  • 子宫内膜继续増厚,可达7~8mm;

  • 相对增生期,几乎每天都有形态变化

(1)分泌间期:

时间

  • 从卵巢排卵到出现能辨认的分泌早期形态;

  • 通常需要36~48小时;

腺体

  • 腺体呈弯曲状

  • 腺体之间大小和形状差异进一步增大;

细胞

  • 腺上皮细胞核仍为腊肠状;

  • 腺上皮下拨出现核下空泡(<50%腺体)

间质

  • 部分间质水肿

  • 出现螺旋动脉;

  • 间质细胞卵圆形或胖梭形;

  • 间质细胞胞浆稀少,缺乏蜕膜样变

  • 正常情况下,无浆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

小结

  • 分泌间期=弯曲腺体+核下空泡(<50%腺体)+水肿间质。

(2)分泌早期:

时间

  • 由分泌间期延续而来,持续约4天;

腺体

  • 腺体呈弯曲状

  • 腺体之间大小和形状差异进一步增大;

细胞

  • 腺上皮细胞核仍为腊肠状;

  • 腺上皮细胞出现核下空泡(>50%腺体)

间质

  • 部分间质水肿

  • 出现螺旋动脉;

  • 间质细胞卵圆形或胖梭形;

  • 间质细胞胞浆稀少,缺乏蜕膜样变

  • 正常情况下,无浆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

备注

  • 散在的核下空泡并非排卵的可靠证据;

  • 当50%以上腺体中50%以上细胞含核下空泡时,一般认为卵巢已排卵;

小结

  • 分泌早期=弯曲腺体+核下空泡(>50%腺体)+水肿间质。

图9:分泌早期子宫内膜,腺体弯曲,间质不同程度疏松水肿,血管增生,可见小螺旋动脉。

图10:分泌早期子宫内膜,腺体弯曲,细胞核仍为腊肠状,可见核下空泡,间质细胞形态类似增生晚期,以胞浆稀少的卵圆形细胞为主,但排列更加疏松。

(3)分泌中期:

时间

  • 由分泌间期延续而来,持续约4天;

腺体

  • 腺体由弯曲变为锯齿状

  • 腺腔内可见分泌物(并非特异);

细胞

  • 腺上皮细胞出现核上空泡

  • 或者表现为核圆形、染色质空泡状;

  • 空泡状核中有时可见核仁;

  • 核分裂像不明显;

间质

  • 间质明显水肿

  • 螺旋动脉变得明显;

  • 间质细胞核稍拉长,胞浆增多且嗜酸,即发生早期蜕膜样变,常见于螺旋动脉周围,此时间质细胞称为前蜕膜细胞

  • 可见较多CD56阳性的颗粒淋巴细胞,分叶核,胞质淡染,内含嗜酸性颗粒;

  • 正常情况下,无浆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

小结

  • 分泌中期=锯齿状腺体+腔内分泌物+核上空泡/空泡状核+早期蜕膜样变。

图11:分泌中期子宫内膜,腺体由弯曲变为锯齿状,腔内可见分泌物,间质疏松水肿。

图12:分泌中期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由腊肠状变为卵圆形或圆形,染色质空泡状,仍靠近基底部排列。

(4)分泌晚期:

时间

  • 通常为月经24-28天;

腺体

  • 锯齿状腺体;

  • 腺体可能排列拥挤,但无核分裂像;

  • 腺体分泌减少,即分泌衰竭

细胞

  • 腺上皮细胞出现核上空泡或空泡状核;

  • 核分裂像不明显;

  • 细胞开始出现凋亡;

间质

  • 间质水肿;

  • 螺旋动脉易见;

  • 间质细胞进一步蜕膜样变;

  • 有时呈高分泌状态,似A-S样;

  • 可见较多CD56阳性颗粒淋巴细胞浸润,分叶核,胞质淡染,内含嗜酸性颗粒;

  • 偶见中性粒细胞;

  • 正常情况下,无浆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

小结

  • 分泌晚期=锯齿状腺体+分泌衰竭+核上空泡或空泡状核+间质部分蜕膜样变。

图13:分泌晚期子宫内膜,腺体呈锯齿状,腺腔内分泌物反而减少(分泌衰竭),间质不同程度蜕膜样变,以螺旋动脉周围尤其显著。

图14:分泌晚期子宫内膜,腺体呈锯齿状,间质细胞蜕膜样变,表现为胞质增多、呈弱嗜酸性,小螺旋动脉周围尤其明显。

图15:不同时期间质细胞形态。增生期间质胞浆稀少、排列紧密(左侧),分泌期间质细胞胞浆增加、弱嗜酸性,即前蜕膜反应(中间),分泌晚期或妊娠期,间质细胞胞浆丰富,细胞排列紧密,呈铺路石样,即广泛蜕膜反应(右侧)。

3、月经期

  • 月经期是由于黄体退化,雌激素和孕激素突然撤退,引发月经出血;

  • 月经期子宫内膜以腺体和间质崩解为特征。

镜下特征:

时间

  • 月经出现当天是月经周期起点,持续约4天;

腺体

  • 腺体呈锯齿状,逐渐破碎;

  • 随着间质崩解坍塌,腺体变得致密拥挤;

  • 腺体可能出现背靠背或乳头状增生假象;

细胞

  • 腺上皮细胞可出现退变引起的非典型性;

  • 腺体内可见凋亡;

间质

  • 间质细胞与腺体分离,聚集成堆积的球状;

  • 间质细胞核染色较深;

  • 腺体和间质均可见凋亡小体;

  • 小血管内出现纤维性血栓;

  • 可见碎屑状坏死和纤维素沉积;

  • 可见较多中性粒细胞浸润;

  • 正常情况下,无浆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

图16:月经期子宫内膜,间质崩解,与腺体分离,聚集成紧密堆积的球状(图片来自参考文献1)。

图17:月经期子宫内膜,间质崩解,细胞染色较深,可能类似恶性肿瘤(图片来自参考文献1)。

4、妊娠期

  • 胚泡植入发生于分泌中期,由于孕激素持续升高,导致子宫内膜腺体持续分泌、间质显著水肿以及间质广泛蜕膜样变;

  • 子宫内膜月经周期中断;

  • 子宫内膜特化为蜕膜,具有类似内分泌器官的功能。

镜下表现:

腺体

  • 腺体锯齿状更加明显;

  • 可能伴有局灶或广泛Arias-Stella反应

  • Arias-Stella反应的特征如下:

    ①灶性致密排列的腺体极度扭曲和塌陷;

    ②内衬上皮形成明显的乳头状皱褶;

    ③部分上皮可突向腺腔呈靴钉样;

    ④细胞核增大可达平时3倍,具有非典型性;

    ⑤胞浆可出现空泡或嗜酸性;

    ⑥核分裂像罕见;

间质

  • 间质广泛蜕膜样变,特征如下;

    ①间质细胞胞质明显增加,呈多边形,胞界清晰;

    ②间质细胞核居中、空泡状;

    ③间质成分整体呈「铺路石」样外观;

  • 胚泡植入部位蜕膜中可见中间滋养细胞浸润;

  • 可见较多颗粒淋巴细胞浸润;

  • 螺旋动脉管壁增厚。

图18:妊娠期子宫内膜的Arias-Stella反应,腺体扭曲和塌陷,内衬上皮形成明显的乳头状皱褶,上皮细胞核增大,具有非典型性。

图19:妊娠期子宫内膜,间质广泛蜕膜样变,间质细胞胞浆丰富,呈多边形,细胞核居中,染色质空泡状,细胞彼此之间紧密排列呈「铺路石」样外观。

5、绝经后

  • 绝经后卵巢停止排卵,子宫内膜由于缺乏雌激素剌激而变薄、萎缩;

  • 子宫内膜功能层消失,仅由基底层组成,类似于青春期前子宫内膜;

  • 仍然保留对雌、孕激素的反应能力。

镜下特征:

时间

  • 妇女自然绝经年龄通常在45-50岁;

腺体

  • 腺体体积变小,分布稀疏;

  • 部分腺体呈囊状扩张;

  • 腺体也可能排列拥挤;

细胞

  • 腺上皮细胞胞质稀少;

  • 细胞核小、深染,囊状扩张时可能受到压迫;

  • 核分裂像罕见;

间质

  • 间质细胞卵圆形、梭形,排列较致密;

  • 随着年龄增长细胞减少、纤维化增加;

  • 常见淋巴细胞聚集灶。

子宫内膜活检中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1. 因整个月经周期中基底层增殖活性弱,用于分期的子宫内膜碎片必须含有表面上皮;

  2. 子宫峡部的内膜对激素不敏感,不能作为判断月经周期的依据。即使是子宫体部内膜的功能层,其形态表现也并非完全一致,需结合临床月经史综合判断;

  3. 判断子宫内膜周期需考虑到其他临床因素的影响,比如:标本量不足、节育环的放置、激素药物的使用、内膜炎症的影响等;

  4. 子宫内膜-肌层交界面不规则,在评估内膜腺癌是否浸润肌层时需考虑。

参考资料:

1.《Histology for Pathologists, 4th Edition》

2.《Blaustein女性生殖道病理学, 第6版》

欢迎个人形式转发,谢绝媒体、网站等未经允许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如需转载请提前联系本公众号,并在文首注明「来源:衡道病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