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肿瘤就真的安全吗?小心这4种!

有人说:“人的一生大概有20次患有癌症的机会”,可为什么有的人可以健康到老、长命百岁,而有的人还没到中年就已经被癌魔缠身?

————

这个月,门诊有位新病人,本是完全可以阻断的疾病,却生生被癌魔擒获,不免让人觉得可惜。

患者胡女士今年61岁,5年前因为大便不适、点状出血到医院检查。检查结果没出来前,胡女士一直是忐忑不安,担心是什么不好的东西。但肠镜检查后发现是2枚乙状结肠息肉在捣乱,而且经切除活检为良性的腺瘤样息肉,听到医生说“良性”这两个字,胡女士卡在心里的大石头立刻就落下了。

术后医生一再叮嘱她要定期复查肠镜,起先胡女士还能遵守,但复查了2次都无异常,也没有再出现便血的症状,胡女士便觉得没有什么事了,顺理成章地将医嘱忘却脑后,再也没有复查过。

不幸的事情发生了,胡女士今年再次出现便血,同时伴有腹痛的症状。一检查却发现息肉复发且已经部分癌变。

很多人都跟胡女士一样,没检查前,或听到医生说“肿瘤”就非常紧张,但只要听到“良性”,上一秒还在悲伤,下一秒就释怀了。认为只要切除就可以大功告成,功成身退,对定期复查一点都不在意。

是啊,谁不怕恶性肿瘤,但是,良性的就真的安全,不需要再管了吗?事实并非如此,有些“良性”的肿瘤并非切除就能获得一劳永逸的效果。

息肉属于良性肿瘤的一种,包括炎症性、增生性、腺瘤和其他肿瘤。这些病变虽是良性,但其中有一部分就像“不定时炸弹”,刚开始时确实对人体没有什么伤害,但若置之不理,随着病情的发展,就会发生癌变。除了胡女士的肠息肉,人体还有4个部位的息肉需要及时切除。

IMPRINT

"肠息肉 " 

目前的观点是95%的肠癌祸根在息肉,其中最需要重视的就是腺瘤样息肉。从正常黏膜→增生→腺瘤形成→腺瘤癌变的过程,一般需要5~10年的时间。虽然这个过程比较缓慢,但是多数患者没有任何症状,少数会出现便血、黏液便、腹痛、大便次数增多、便秘等,极少数会出现肠梗阻。一旦出现症状应立即就医检查。肠镜过程发现肠息肉,会直接切除,再送病理检查,明确治疗。已息肉切除的患者需要按医嘱定期复查。

IMPRINT

 " 胃息肉 "   

胃息肉主要有胃底腺息肉、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样息肉三种。与肠息肉相似,也是腺瘤样息肉的恶变倾向较大。大多数的胃息肉是没有症状的;少数可能会出现上腹部的不适、消化不良等症状;还有少部分患者息肉较大,可以阻塞幽门,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等消化道梗阻的症状。绝大多数的息肉会在胃镜检查过程中直接摘除,但是同样需要患者定期胃镜检查。

IMPRINT

 " 胆囊息肉 "   

胆囊息肉是种隐匿性非常强的疾病,大多数患者都没有任何症状,少数会有腹痛、恶心、呕吐,以及发热等症状。与胃肠息肉相似,也是胆囊腺瘤性息肉具有恶变倾向,易发展成胆囊癌。但与胃肠息肉不同的是,胆囊息肉难以直接做病理检查判断其性质,更多需要靠B超、CT,或者肿瘤标志物来综合诊断。当有手术指征时,还需根据胆囊功能选择保胆取息肉治疗或切胆治疗,术后定期复查;当没有手术指针时,也需要定期复查,以防病情有变。

IMPRINT

 " 鼻息肉 "   

鼻息肉也是一种良性小肿瘤,多是鼻黏膜长期炎症反应而引起组织水肿的结果。息肉较小时一般没有明显症状,当息肉变大可出现流鼻涕、鼻塞、打鼾等症状,还可导致头痛、耳鸣、听力减退、鼻部变形等。鼻息肉的癌变风险比胃肠息肉要小很多,但仍然需要重视、及时治疗。

多数息肉都像田里怎么也除不干净的杂草,割一次又长一次。因为人的基因、饮食习惯、生活环境未变。因此,一定要遵医嘱定期复查,具体复查间隔时间要综合考虑息肉的病理类型、切除情况、癌变风险等来确定,从几个月到两年都有可能。同时也要积极改善生活习惯,注意均衡饮食,加强锻炼。小病赶跑,大病才不找。

动动手指,帮助更多的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