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烧山火与透天凉手法操作规范之立论依据(四)
疼痛技术培训交流Ⅱ群 491295867
以下内容来自网络,观点并不代表本平台认可,在此发表只为大家学习交流!本平台不负责解释。
颈肩腰腿疼痛培训请点击:颈肩腰腿疼痛临床培训咨询问答
烧山火治疗下肢寒凉-操作视频—在线播放—优酷网,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v.youku.com/v_show/id_XMTczMzMzMzYwOA==.html
标签:针灸高手
悬钟穴的应用及定位考证来源: 时间:03-27更多关于 的文章 ,别名绝骨,属足少阳胆经。其临床应用范围相当广泛。笔者从以下三个角度加以总结:1独穴《主穴》运用 崔嵩山采用悬钟穴治疗落枕。患者取端坐位,取病侧悬钟穴,刺入穴位得气后,留针10~20min.期间运针一次,针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个别病例,可局部辅以按摩手法,一般一次可治愈。有关悬钟穴治疗落枕的病例很多。柴恒彬采用巨刺方法,即左病针右,右病针左。朱兴中配阿是穴,姜守信配合局部按摩,另外肖明静和朱红影采用指针的方法。其他学者也有报道,这里不一一列举。总之,各家的疗效较好,治法大同小异。只是取穴位置略有不同,见后文论述。 郭学梅以绝骨穴为主治疗偏头痛。方法:治疗组取患侧绝骨穴,配阿是穴,对照组取悬颅、率谷、风池、阿是。患者侧卧,进针,用提插手法,若针感差者可配1~2个阿是穴。留针均为30min,每10min行针一次;1天1次,10次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有效率为83%,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 赵臣来独取绝骨治疗急性腰扭伤。方法:患者取合适体位,快速进针,缓慢捻转,得气后行凤凰展翅之法;并嘱患者保护腰部。50例病例,治愈49例,好转l例。其中针刺一次痊愈31例,占62%,两次痊愈16例,占32%,针五次痊愈2例,占4%。一例经五次治疗未愈,改用他法治疗。 赵海音采用巨刺绝骨穴治疗下肢截肢残端痛,取得较好效果。取健侧绝骨穴,进针,得气后,快速捻转1~2min,每10--15min运针一次,留针45min,隔日1次, 10次为一疗程。留针期间,嘱患者在针感强时做膝关节的屈伸运动。结果:显效[疼痛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1例,有效[疼痛明显减轻]15例,无效[一个疗程,疼痛无明显的缓解]0例。 胡海燕总结出悬钟穴可治下肢痿痹,中风后遗症,胁痛,肩周炎,偏头痛,落枕和妇儿疾病,并附有案例。2双穴应用 蒋海英采用针刺悬钟透三阴交治疗肩周炎。方法:取患肩同侧悬钟穴,进针至三阴交以不透出皮肤为度。强刺激提插捻转,同时嘱患者作上举、外旋、后伸等动作,得气后留针30min,每10min行针一次,l天1次,3次为1疗程。结果:经过1~2个疗程,60例中痊愈48例,占80%;显效7例,占11.7%;有效4例,占6.6%;无效1例,占1.7%。总有效率为98.3%。郑建宁[13]采用三阴交透刺悬钟穴治疗痛经。56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30岁;未婚46例,已婚10例;病程最短半年。最长15年。方法:从三阴交透刺悬钟穴,行捻转泻法,得气后留针30min,1个周期为1个疗程。结果:痊愈35例,占62. 5%;显效19例,占33.9%;无效2例。占3.6%。李义蓉采用三阴交及悬钟治疗急性腰扭伤。方法:患者坐位,取患者双下肢三阴交及悬钟穴针刺并留针,然后扶患者慢慢站立做躯干的环转动作2~5min,直至腰部疼痛减轻或消失。1天1次,连续治疗2~3次。结果:30例中,28例痊愈,占93.3%;2例好转,占6.6%。陈随社采用悬钟穴治疗急性腰扭伤。方法:患者取坐位。快速进针,反复提插,弹击针头,得气后,嘱患者慢慢站起,两手抱头,前后左右缓慢摆动腰部。结果:94例患者,痊愈75例,显效lO例,好转9例,总有效率为100%。杨志新提及悬钟与三阴交配合治疗脚癣、癔病性瘫痪、白细胞减少症、红斑性肢痛、头痛、偏头痛、痛经、鼻衄、落枕等病证,疗效都颇为满意。邓柏颖作了灸足三里和悬钟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观察。方法:取穴悬钟、足三里。材料:麦粒样大小圆锥形艾炷。医用胶布。穴位表面涂抹大蒜汁(或芦荟汁),将艾炷置于穴位上,点燃,待艾炷燃尽,去灰,贴上胶布,并于灸后2周内酌进豆类等发物促灸疮早发。若半月内胶布脱落需重新贴上。对灸疮化脓后局部反应明显者,给予针灸处理(炎性化脓者除外)。每次每穴只灸1壮,1次为1疗程。观察时限为60天。治疗后TC、TG、LDL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但HDL变化不明显。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颁发的<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中的疗效标准,48例中,临床控制12例,显效19例,有效1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9%。潘小霞作了瘢痕灸足三里、绝骨延缓衰老的临床观察。其方法与邓柏颖基本相同,只是在治疗时间上有所需求。一年之中于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八正之气日施灸,取双侧足三里、绝骨穴。每穴1壮。每年施灸2--3次。结果:显效(衰老见症积分值较治疗前下降大于2/3)11例;有效(衰老见症积分值较治疗前下降在1/3和2/3之间)32例;无效(衰老见症积分值较治疗前下降小于1/3)7例。总有效率为81%。黄静{20J采用瘢痕灸足三里、悬钟治疗膝关节炎。方法:治疗组方法与邓柏颖[.18J基本相同;对照组,取患侧足三里、阴阳陵泉、内外膝眼、梁丘、血海、委中,每次选3--5穴,针刺得气后。按6805 -2型电针机,连续波形,通电以患者耐受为度,留针25min,每日1次,逢周日休息。治疗1月后统计疗效。经对比分析,治疗组治愈率为48%,优于对照组20%;对治疗组好转及无效的患者施第2疗程。总结,治愈率提高至72%,有效率96%。随访半年,治疗组复发率为4%。愈显率降到68%。3与其他穴位配合应用 王选伟采用针刺法治疗震颤麻痹。方法:取百会、太冲穴,针刺以泻法;少海、外关、合谷、绝骨穴,针刺以补法。针刺10次为1疗程,停针3~5天,再行治疗。疗效标准:痊愈:震颤、肌肉强直、运动减少三联征全部消失;好转:上述三联征及体征有很大改善,生活做到自理;无效:上述三联征及体征没有改变。结果:40例中。痊愈24例,占60%,好转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 李素仁采用针刺法治疗痛风。方法:取穴:阳陵泉,足三里。病变部位在内踝、跖趾、蹑趾关节者配三阴交、太溪、太冲、太白、隐白、大敦;病变部位在外踝、小趾、无名趾跖趾关节者,配绝骨、昆穴、丘墟、足临泣、侠溪、足窍阴、至阴。针刺用捻转泻法,得气后留针30min,每隔lOmin行针1次,每日针1次,7天为1疗程。治疗时间最短者3天,最长者1个月。五十例中,1周内治愈者 [病状体征消失]18例,两周内治愈者2l例,1月内治愈者11例。其中47例治愈后至今未复发;3例半年左右复发经再次针刺治疗,一年多未复发。 杨波采用烧山火针法治疗雷诺病。方法:患者仰卧,取双侧曲池、外关、阳陵泉,以烧山火手法行针2~ 3min,患者自觉针下有温热感为度。后于外关、绝骨,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40min。其间行针1次。刺后无温热感者配合温针灸。每日1次。15例患者中,首针产生温热感10例,第2次针后均有温热感产生,所有患者均在3次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5~13天均获痊愈,平均为8天。孙阳采用巨刺法治疗脑梗塞。方法:巨刺组:主穴取百会、风池、肩骨、曲池、合谷、阳陵泉、足三里、悬钟、解溪。快速进针,留针30min,每日针1次,10次为1疗程。上下两疗程间隔两天,平均治疗3个疗程。对照组取瘫肢腧穴,刺法同巨刺组,平均治疗3个疗程。结果:巨刺组有效率为95%,对照组有效率为80%,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罗国礼用电针治疗格林巴氏综合征。方法:取穴分两组,一组为新设、肾俞、肩骨、曲池、合谷、环跳、阳陵泉、绝骨。另一组为大杼、大肠俞、手三里、支正、外关、髀关、丰隆、足三里、解溪。每一次选用一组.两组交替使用,针刺得气后,接6805型电针仪,电量以病人能耐受为度。选择断续波,每minl8~20次,通电30min。每日1次,20次为1疗程,不愈者停针7天,继续治疗。结果:37例中,治愈18例,占49%,显效11例,占30%,进步6例,占16%;无效2例,占5%,总有效率为95%。 丁金榜采用针刺法治疗脑挫裂伤。方法:肢体瘫痪者主穴取足运感(双)、运动区(上1/5或中2/5)。上肢瘫痪加肩三针、曲池、合谷、手三里、外关、合谷透后溪及阿是穴;下肢瘫痪加阳陵泉、足三里、绝骨等。若有意识障碍,言语障碍,面瘫等随证加减。1天1次,头针和体针同时或交替使用,体针用平补平泻法或补法。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周。结果:治疗的10例中,1例好转,1例遗有创伤性精神病,余均获痊愈。周健伟取穴环跳、阳陵泉、悬钟治疗梨状肌综合征。方法:取环跳,快速刺入,候气,施雀啄灸法2~3次,勿捻转。阳陵泉、悬钟直刺,得气后施捻转补泻手法。留针30min,15min运针1次,1天1次,12次为l疗程。疗程问休息3天,继续治疗。结果:治愈55例,占73.33%;有效18例,占24%;无效2例,占2.67%,总有效率为97.33%。4悬钟穴的定位 规定:悬钟穴在小腿外侧,外踝上3寸,腓骨前缘。近年来有关悬钟穴的报道中,少有人提及其定位。但柴恒彬、朱兴中、肖明静等人在各自的报道中明确提出悬钟穴位于腓骨后缘。周健伟对此从悬钟穴与少阳经的联系,从文献记载,从解剖学分析,从临床对比中观察四个角度考证,认为悬钟穴定位于腓骨前缘较为妥当,并提出外踝上3寸排骨后缘点与膀胱经联系密切。5结语 悬钟穴,为八会穴之髓会,具有行气血,通经络。填精益髓之功效。其独穴和双穴的临床应用。体现了中医理论中交经缪刺,上病下取的原则,在与其他穴配合应用中突出了其髓之会穴的整体调节作用。 悬钟穴的临床应用,在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载,如和中均有记载悬钟穴主治“颈项强”的条目;和<标幽赋]中记录了悬钟穴治疗下肢痿痹;在中,记录了悬钟穴治疗妇科和胁痛证等。所以在现代临床应用过程中,深入挖掘和整理古代文献尤为重要。在悬钟穴的现代研究中,关于其为髓之会穴主治作用的机理,研究内容尚显不足。摘自:《中医药学刊》文/郭 向 军 指 导:裴景春教授
三、复式针刺手法
(一)飞经走气法
飞经走气是徐凤《金针赋》中催行经气的一些针刺手法。适用于气血壅滞,经络不通,也适用于关节附近针刺不得气的情况。目的在于接气通经,促使针感通过关节直达病所。下面将依次介绍。
1.青龙摆尾这种刺法是:斜向浅刺,或先深后浅,使针尖刺向病所,再将针尾作左右摆动或结合下按动作,有如手扶船舵或左或右以正航向一般,以推动经气向远端传导。
2.白虎摇头此法是将针直刺,达于一定深度(地部),得气后将针快速左右摇动,如手摇铃一般,一边摇动,一边提针,以推动经气;与此同时,用左手手指按压于所针腧穴与病所相反之一端,使其关闭,这样,可使经气更易向病所一端传导,直达病所。
3.苍龟探穴此法是将针刺入穴位后,先退至浅层,然后调整针尖方向,向上、下、左、右作多向透刺,其状极似苍龟入土探穴的“钻剔”动作。目的是寻找最佳气感点,有通行经气的作用,同时,也可以用来加大刺激量以增加气感。
4.赤凤迎源其法是先将针纳入组织深层(地部),再提到浅层(天部),得气后再进入中层(人部),进行上下、左右的提插,捻转动作,手指一捻一放,有如凤凰展翅,“四围飞旋”(《金针赋》),此法有通行经气的作用。
(二)治病八法
这些手法步骤较多、十分复杂,故对操作规定了一定的次数,以便学者掌握应用:即分别以阳数九和阴数六作为基数,一般情况下,补法用阳数九,泻法用阴数六。如补法用三九二十七次,七七四十九次或九九八十一次,泻法用三六一十八次,六六三十六次或八八六十四次等。如操作无反应,则可以反复施行。
1.烧山火本法将穴位的深度分成浅、中、深三层或者浅、深两层,行针先浅后深,每部行紧按慢提(或用捻转)九数,然后退至浅层,称为一度。如此反复施术数度,可以引起温热感,故称为“烧山火”。本法适宜于顽麻冷痹一类虚寒证。
2.透天凉本法与烧山火相反。根据穴位深度,分作浅、中、深三层或浅、深两层,行针先深后浅,每部行紧提慢按六数,称为一度。如此反复施术数度,可以引起针下清凉感,故称为“透天凉”。本法适宜于肌热骨蒸等热证。
在应用“烧山火”和“透天凉”这两种手法时,应当选择肌肉较为丰厚处的穴位为宜,头面、胸廓、肢端因肌肉浅薄,不宜使用。注意手法不宜太重,重复度数不宜太多,如经数度操作而未能引起温热或清凉感时,则应停止使用。
3.阳中隐阴阳中隐阴是一种先补后泻的手法。其法是先浅部运针,行针紧按慢提九数,以行补法;觉微热后,再将针纳入深部,行紧提慢按六数,以行泻法。用于先寒后热证。
4.阴中隐阳此法与“阳中隐阴”相反,是一种先泻后补的手法。其法是先深后浅,行针紧提慢按六数,以行泻法;再退至浅层,紧按慢提九数,以行补法。用于先热后寒证。
5.子午捣臼子午,指左右捻转;捣臼,指反复上下提插。这是一种捻转与提插相结合的针刺手法。其法是进针得气后,先紧按慢提九数,再紧提慢按六数,同时结合左右捻转,反复施行。此法能导引阴阳之气,补泻兼施,可用于水肿、气胀等症。
6.龙虎交战龙指左转,虎指右转,反复交替捻转故称“龙虎交战”。其法是进针得气后,先以左转为主,即以大指向前用力捻转九数,再以右转为主,大指向后用力捻转六数,反复施行。也可分浅、中、深三部重复进行。用于痛症。
子午捣臼与龙虎交战两法均以捻转为主。左转为“子”为“龙”,右转为“午”为“虎”。左转用九阳数,右转用六阴数。子午捣臼是捻转兼提插,而龙虎交战则为反复捻转。
7.进气与留气法进气法主要是在深层施行补法。其法是直刺进针,纳入深层,得气后行紧按慢提九数(补法),然后,将针卧倒,针尖向上(向心),让针下感应上行,并让患者吸气五七口,以助运气,使针感至病所。用以治疗腰背肘膝的疼痛,游走性疼痛。
留气法是由徐疾和提插法组合而成。其法是先将针刺入中层,行紧按慢提九数之补法,再将针直插至深层,然后提针回原处,使气留针下而消积聚。若未得气,可依法再行。
8.抽添法抽,意为上提;添,意为按纳。它与纳气法类似。因用针在浅、深、上、下提插搜寻,一提再提,一按再按,故名“抽添”。其法是进针后先提插或捻转九数以促使得气,再向周围作多向提插,然后再向下直刺按纳。用于治疗瘫痪、半身不遂等症。
四、杨氏针法
(一)补针要法与泻针要法
1.进退针法无论补泻法,进针都应随咳进针入于皮下,以免损伤经气。补法分三部而进:分别先于浅层,次在中层,再至深层施行手法,依次徐徐而入;泻法则刺入皮下浅层稍作停留后,直接刺入深层,依次先于深层,次于中层,再至浅层施行手法,依次徐徐而出。
2.呼吸针法补法随呼气推进,泻法随吸气退回。
3.撚撅法撚,捻转;撅,提插。撚法,补可作左转,泻可作右转;撅法,补可用紧按慢提,泻可用紧提慢按。
4.担截法担,指提法、泻法;截,指按法、补法。杨氏将担截法解释为提法和按法。其法是当针分三部进入地部(中层)时,“再推进一豆,谓之按,为截,为随也”;当针分三部退出至天部(浅层)时,“退针一部,谓之提,为担,为迎也”(《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
(二)“平补平泻”与“大补大泻”
1.平补平泻又称小补小泻,与大补大泻相对,指手法较轻,刺激量较小的补泻法。杨氏谓“有平补平泻,谓其阴阳不平而后平也。阳下之曰为补,阴上之曰泻,但得内外之气调而已”(《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意指对一些阴阳不平的病症,只要采用上提下插的补泻法达到气调即可,不需要大补大泻。有时古人也将不分补泻的针刺方法称为“平补平泻”,又称调和法。
2.大补大泻指手法较重、刺激量较大的补泻方法。杨氏称:“有大补大泻,惟其阴阳俱有盛衰,内针于天地部内,俱补俱泻,必使经气内外相通,上下相接,盛气乃衰。”意指于浅(天)部、深(地)部,分部施行补法或泻法,以便“经气内外相通,上下相接。”如烧山火、透天凉等法均属此类。
五、透穴针刺手法
(一)“透穴刺法”的概念及源流
透穴刺是一针刺透两穴甚至多穴的特殊刺法。金、元时期针灸学家窦汉卿在其所著《针经指南》中就有“一针两穴”的说法。元代王国瑞他在《玉龙歌》中说:“偏正头风最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稀。”采取从丝竹空向后沿皮肤透刺率谷的针法来治疗偏头痛。明代杨继洲也擅用透穴法,并在所著《针灸大成》中以医疗实例加以了补充和丰富,至今仍为针灸临床者所乐用。
(二)透穴刺法的方式和作用
透穴刺的特点针刺少,刺激穴位多。既可以减轻由于多针刺入所致的痛苦,还可以利用两个或多个穴位的协同作用以增强针感,达到治病目的。
直刺在四肢内外两侧或前后两侧相对穴位进行
横刺在身体各部的上下方或前后方的邻近穴位之间进行
1.透刺本经穴位因为同一经脉往往分布在同一平面上,故这种透刺多为横向透刺。此法可促进本经气血流通,提高对经脉疾病的疗效。如丝竹空透刺率谷、地仓透颊车、列缺透太渊等。
2.透刺邻经穴位这种刺法也多是向同一平面作横向透刺。此法可疏通局部经气,改善局部症状。如从风池透向风府,从曲差沿皮向外透头临泣,印堂沿皮透刺攒竹等。
3.透刺于表里、阴阳两经之间由于表里、阴阳两经在肢体上分布在前后或左右相互对应的位置上,故这种透刺多为直刺深刺,刺激量大,针感强烈,可用于调和阴阳,治疗相关表里两经的疾病,并能改善全身症状和治疗肢体远端的病症。如阴陵泉透刺阳陵泉,合谷透刺劳宫,昆仑透刺太溪,光明透刺蠡沟等。
黄帝问曰: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
——《素问·小针解篇》
一曰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凡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之有准。
二曰透天凉:治肌热骨蒸,先深后浅,用六阴而三出三入,紧提慢按,徐徐举针,退热之可凭,皆细细搓之,去病准绳。
——《金针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