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高才:海峡两岸纪念武昌首义大都督,台北《湖北文献》纪事“黎黄陂”

上:著名史学家章开沅、冯天瑜、张海鹏、汪大华两岸学者与黎昌晋纪念黎黄陂诞辰150周年学术研讨会现场;

  黎元洪(1864-1928)字宋卿,清同治三年九月十九日(1864年10月19日)生于湖北省黄陂县(今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东场畈。由于旧时国人素有以里望代称名人的习惯,清末民初尤盛因黎元洪是湖北黄陂人之故黎黄陂或黄陂即成为武昌首义中央大都督、民国两任大总统、三任副总统黎元洪的代名词。当年“黄陂黎氏”的篆书印章(见下面黎黄陂铜像底座),至今仍保存在其嫡孙黎昌晋处。

左起裴高才在黎黄陂铜像前向台湾爱国人士胡卜凯赠《胡秋原》

笔者爬梳黎黄陂史料发现,在民国初年,不论是南京临时政府的《临时公报》、北洋政府的《政府公报》,还是《黎副总统政书》、《黎大总统文牍》,或是黎氏的书法作品以及相关书信、公函,均可找到"黎黄陂"或"黄陂"的印迹。值此10月19日黎黄陂诞辰之际,特以此文追怀这位在武昌首义中发挥“四两拨千斤”作用的巨人——

裴高才一行参加全国首个黎黄陂文化博物馆开馆仪式

薛民见:《黎元洪年谱》,上海文史馆1961年

半个世纪以来,《湖北文献》始终将黎黄陂文史当作重要内容。如上世纪六十年代刊发了旅台学者、黎黄陂的本家兄弟黎澍(今黄陂王家河黎家岗人)的同事沈云龙撰写的《黎元洪评传》(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3年版),曾在《湖北文献》连载。而此前1961年,上海文史馆薛民见先生独家采编的《黎元洪年谱》,已经在学界产生反响。1960年代,两岸研究黎氏的专著相得益彰,让人们能够初步客观地认识黎黄陂。

沈云龙:黎元洪评传,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3年

左起孙中山侄孙必达、黎黄陂嫡孙昌晋与著名史学家章开沅、冯天瑜及辛亥后裔合影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湖北文献》刊发了武汉大学资深教授冯天瑜、江汉大学副校长涂文学教授等研究辛亥首义史的成果;2004年刊发了黎黄陂研究会理事长裴高才的《大总统与女神童的翰墨情》(《湖北文献》第一五五期),叙介了这位首义元勋与首义神童书法家的趣闻轶事。

《湖北文献》第一九四期纪念黎黄陂专题目录

在辛亥百年期间,《湖北文献》图文并茂地选登了湖北家乡纪念武昌首义一百周年的活动盛况,在台岛引起了反响。其中《湖北文献》第一八二期刊载了作家裴高才撰写的《我的黎黄陂情结》,重点介绍了家乡出版关于黎黄陂的图书、画册、挂历、摄制的电视专题片等成果,以及竖立黎黄陂铜像、命名黎黄陂广场等“黎黄陂元素”。这些文稿既是作者对先哲的情结,也代表本刊对黎前大总统的追怀。

左起裴高才与台北《湖北文献》社长汪大华、徐中鼎在黎黄陂研讨会上

  在纪念黎黄陂诞辰150周年华诞学术研讨会上,台湾大学教授汪大华先生说,他是退休后出任《湖北文献》社长(现为童中仪博士任社长)的。记得在2006年10月8日,我与同人一道来汉参加台湾周时,省市给我们的礼品就是一部裴高才著《首义大都督黎元洪》。

京津汉学者聚首湖北研讨黎黄陂。左起裴高才、张海鹏、侯杰

我们借此机会,还在汉隆重举行了纪念《湖北文献》创刊四十周年活动。时国务院台办副主任孙亚夫,省市领导鲍隆清、陈春林、叶金生、单大年;台湾“行政院”前院长李焕、新同盟会会长许历农、新党主席郁慕明、国民党中常委杨亭云等,以及湖北地区的一批研究辛亥文化、荆楚文化的专家学者代表皮明庥、冯天瑜、严昌洪等一同赏光。大家济济一堂,共商两岸钩沉辛亥革命史事,至今记忆犹新。

裴高才著《首义大都督黎元洪》三部曲,中国文史、湖北教育出版社

汪大华教授指出,《湖北文献》是半个世纪以前由曾经参加辛亥革命的中国国民党元老、湖北省政府前主席万耀煌先生创办并题名,意在记述湖北史实,传扬荆楚文化,加强亲情联络。

裴高才(左)与黎黄陂嫡孙黎昌晋参观辛亥革命博物馆

在台湾史学界,黎元洪长期被边缘化,甚至刻意淡化。近年来,大陆学者在《湖北文献》发表黎氏研究文章,引起本地史学界关注。《湖北文献》中曾有一篇文章,黄陂籍学者陈启天指出“中华民国大事记”中没有提到黎元洪,历史不容抹杀。

裴高才解读黎黄陂亲历甲午海战真相-台北《湖北文献》载

  汪大华教授在纪念黎元洪15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指出,特别要感谢在座的研究黎元洪的专家冯天瑜先生和黄陂作家裴高才先生等,他们把研究成果提供给我们发表出来,使在台湾的湖北人,对先贤先烈多一份了解,产生多一份崇敬,多一份怀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