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吉组合!与深圳卫视《乐高大师》参赛团队钱永杰(GS)和郭浩宇(G_phy)聊一聊
继昨天我们和首组战队见面之后,今天我们要向大家介绍的深圳卫视中国《乐高大师》参赛队伍是钱永杰(又名GS)和郭浩宇(又名G_phy),他们的团队名称就叫做大吉组合。
这两位也都是国内知名MOCer,GS的古韵建筑和G_phy的机械模型都令人印象深刻,如果你是MOC爱好者一定看过他们的作品。那么这两位是如何相识并结队参赛的呢?在比赛过程中又有何感悟?对moc爱好者有哪些建议呢?就让我们与他们聊一聊吧。
酷玩潮联合砖块收藏家,在深圳卫视及节目组的组织支持下,得到了和参赛选手对话交流的机会,非常感谢诸位大师在紧张参赛录制过程中的抽身交谈,也感谢深圳卫视伙伴们的支持。
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我们会逐一奉上这些对话内容。选手们一一耐心回答了我们提出的问题,而我们认为这些问题也会是粉丝们所关注的。
考虑到大家更为熟知的是“GS”(钱永杰)和“G_phy”(郭浩宇)这两个名字,所以我们将在下文中以昵称代替钱永杰及郭浩宇本名。
专访钱永杰&郭浩宇
关于《乐高大师》
1. 你们两位搭档是如何相识及决定组队参赛的?
GS:我跟搭档浩宇其实是蛮早就认识了,之前在淘宝造物节就认识了,然后我们2017年的时候一起去美国参加了乐高展,从那时候对他有了更深的一个认识。另外因为我是擅长颗粒的,他则对科技元素比较厉害,所以说我们两个人就刚好是个互补,就这样第一时间就想到了邀请他跟我一块参赛。
G_phy:是钱永杰知道比赛以后来找我的,他可能觉得我们两个风格不太一样,可以做一些互补。
2. 你们两位的拼搭风格或擅长领域有何不同?在比赛中是如何分工及配合的?
GS:目前来说,我一般负责地形或者整体一个氛围的搭建,还有包括建筑方面的搭建,他可能会更加注重在于一些可动机械,还有一些动物造型上面进行搭建。
GS作品
G_phy:GS他是一个喜欢搭中式风格建筑的,在颗粒的很多方面他都比较有经验了,然后我其实是擅长机械组Technic,所以我一开始想能在一些结构上跟一些可动性上做一些东西。另外他如果有觉得不擅长的,那么他不擅长的这部分,就我来尝试,让他尽量以最大的效能去做他擅长的事情,我们这样来配合。
G_phy作品
3. 在国外(澳版、美版、英版)《乐高大师》中,有没有让你们印象深刻的创作者或作品?
GS:国外版的乐高大师中印象比较深的还是澳洲第三季的Gus,他们是做动物特别强的那一组,还有美版第一季里面的夫妻组,这两组对我来说印象都是比较深刻的。
G_phy:在国外版比较有印象的选手应该是美国第一季的夫妻组合,最后拿冠军的,还有一个就是澳洲第三季的一对特别擅长做动物的,我觉得这两组印象都比较深刻,作品也是相对比较深刻。
4. 在比赛中你们打算如何平衡外观与玩法功能的关系?
GS:比赛中还是尽量会考虑到外观吧,功能上还是作为一个辅助。
G_phy:我觉得有一定的可动性,在外观相同的情况下,一般来说都是要加分的,毕竟是一个动态的展现。但的确制作难度也会比较高,我们是希望每个作品中都能融合我和钱永杰两个人的特长去实现它。所以在有可能情况下,我们可能都会加一些可动机构,甚至一些灯效。
5. 参加(入选)首届中国《乐高大师》的感受如何?
GS:能入选首届中国大师肯定是比较开心的,能够作为国内第一批向全球展示我们中国MOC风采的人,还是挺荣幸、挺自豪的。
GS作品
G_phy:首先我们觉得乐高大师是一个比较有知名度,或者说比较专业性的一个比赛,应该也是全球玩家最高级别的比赛,所以我们是比较认可这个品牌的。其实也真的是有很多国内非常天花板级的高手参加,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同类水平的人去参加,去舞台上展现自己,去角逐这样一个称号。
6. 《乐高大师》的赛程会长达十几个小时,你之前有过类似经历吗?你觉得最大的挑战会是什么?你如何应对?
GS:之前应该是很少有这种这么长时间连续搭建的(情况),我个人的话一般连续搭建三四个小时就需要休息一次。然后最大的挑战可能还是现场裁判评委组给我们一个命题,然后你需要在快速的很短的时间里面,要想到一个创意一个搭建方向,然后还得去找相对应的零件,因为现场的零件库可能跟我平时使用的零件库有一个比较大的差别,很多我日常使用的零件在现场都没有,可能就需要用其他的变通的方法去创作作品。
另外我平时做作品是比较慢的一个风格,我喜欢边做边打磨,所以说现场比赛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比较大的考验,可能会缺少一些打磨的时间,我需要快速去造型一个作品,反正目前还在慢慢适应中。
G_phy:这个赛程真的是蛮长的,我们其实没有这么长时间连续拼搭的经验,我们觉得最大的挑战就是。砖虽然说很多,但是其实也不是说所有种类和颜色都全的,相对而言它还是对你的拼搭技巧有一定限制发挥的。另外时间比较短,虽然是十几个小时,但是跟我们往常每次做一个作品可能都是短则一两周,长则一两个月相比,这个时间确实很短,所以要在一个很短时间的比赛里面去发挥两个人的长处,共同去做一个符合题目的相对比较理想的作品,我觉得这个是非常有难度的,也是一个挑战。
G_phy作品
关于MOC
1. 目前自己拥有的积木颗粒数量是多少?
GS:如果算上工作室所有套装的话,大概是上百万的颗粒了。
G_phy:目前自己拥有的积木颗粒数量的确比较难计算,因为我家全是Technic的,而这边基本上全是颗粒,其实玩的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东西了。我参加这个比赛,其实是跟我之前玩的东西完全不是同一类的东西,所以我做任何的东西应该都是全新的,第一次接触颗粒...也不能算第一次,但差不多吧,确实很少接触颗粒。
家里Technic零件的数量估计有个至少十几万个。我也会收颗粒的套装,不过基本上都没有拆开过,加起来二三十万颗粒应该有。
2. 第一个MOC的作品是什么?为什么会去做这个MOC?
GS:第一个MOC作品这个概念其实很模糊,因为很小时候玩过乐高积木,那时候我经常玩套内,但你要说让我算正式一点的话,可能是当时为了加入我们乐乐镇的时候,做的一个套内的小屋子作品。因为当时加入LUG的申请条件首要就是需要申请人需要有一个自己的原创作品。
G_phy:我第一个MOC,我认为比较理想的作品是个坦克,是辆全功能的,比例什么也都是蛮好的。这个坦克大概是...2014年做的,是全功能都实现可遥控的,应该圈里的很多人都知道这辆坦克,我也是因为这个坦克才正式进入这个圈子的,就是LUG这个圈子。当时是觉得坦克这个东西对于一个男孩子来讲是蛮有吸引力的,另外就是因为它的结构特别复杂,就很想去实现,所以就做了这么一个坦克。
G_phy作品
3. 你最喜欢的MOC主题是什么?为什么?
GS:我自己平时最喜欢的还是以建筑类为多,因为感觉自己生活的环境这些都是跟建筑这些接触到的比较多,然后也比较感兴趣,各种各样中式建筑都喜欢。
GS作品
G_phy:我最喜欢的主题其实跟我平时玩的东西有关,因为我基本上只玩 Technic。对大家常见的情况就是只用机械元素来做车做工程车这种,但是其实反而我车和工程车做的比较少,我想用它做一点其他的东西。不过因为Technic本身的表现力可能都是跟机械这种相关的,所以我做的一般都是类似于载具、机甲、船、飞机这种东西比较多。
G_phy作品
4. 你平时喜欢用软件还是实体积木来设计作品?用哪个软件?(如果用的话)
GS:其实平时搭建建筑类模型的话,我有可能还是更加习惯于实物搭建。我觉得用实体积木来搭建会比用软件会更快一点。另外有些非常规的搭建,相对来说比用软件更灵活一些。
G_phy:我LDD和Studio两个软件都会用。因为LDD是比较早的,操作比较简单,对Technic的设计相对友好一点,所以我用LDD比较多,但是后面因为LDD不更新了,都是Studio,所以两种软件都会用。
5. 对于MOC小白,但是又想做MOC的AFOL,能否推荐下MOC入门的书籍或者视频?
GS:我觉得其实不需要想太多,想MOC就可以开始MOC。玩套内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式,入门的书籍或视频,网络上还是有蛮多的。我觉得其他水平比你高的作者的一些作品,一些照片视频都可以拿来参考,都可以学习,没有说一定要固定哪一本书或者哪个视频这样的。
G_phy:我是觉得其实MOC这个东西真的是看你花多大的时间和多大的精力去做这件事情。我是如果去做一件作品,我一定会在当时自己的能力下,把它做到最好,做到我当时的能力已经无法再去修改了。我每一样东西都是在当时,比如说有限的创作时间,或者是我的技术条件下,是做到了我当时认为我无法再突破的这一步。当然日后可能随着自己技术的进步,或者说是有新的零件的出现,可能会有一些觉得可以修改的地方。但是对于当时来讲,比赛的时间还有零件的种类,包括当时的技巧,我就觉得已经是我能做到的最好了。
G_phy作品
我觉得每个MOC玩家如果都把每一样作品都做到自己当时水平的极致,他才能有提升的空间,他才知道遇到问题怎么处理。所以只要花精力花时间,我觉得一定就能学习到很多东西,就是一种突破。然后书籍跟视频...因为我看这种书籍比较少,视频图片其实我本人看的都比较少,我完全是自己的这种玩法比较多。而且其实我挺怕先入为主,比如说我想做一个什么机甲或者是什么东西,我特别怕先看到别人怎么做,因为有可能会对我产生影响,我可能会潜移默化的去学习它,所以我一般想做一个什么东西,都是从头到尾是只会找实物的参考,是绝对不会去找这个作品的参考的。我要全部都是自己来完成,我不想去借鉴别人的东西。
6. 乐高那个套装适合MOC小白去参照研究拼搭技巧?
GS:我觉得也是根据每个MOCer他想要moc的不同题材来定,比如说你想要moc个建筑类的,那还是乐高的街景系列比较适合,因为在那里面你可以学到很多的技巧,如果是你想moc交通类主题,那你就需要去买颗粒类的套装,那些交通工具套装也都不错。同理的,如果你要做科技类的moc,还是可以推荐官方的科技大套装。
GS作品
G_phy:我觉得机械套装可以从小型玩到大型,或者玩一些中大型的。主要是在你拼的过程之中,就要抱一个学习的心态去做,拼到哪一步,你想想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不是一股脑的就按照图纸就拼完了,其实到后面什么都没学会。
7. 做好一个MOC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GS:我个人来说首先还是一个外观和美学,然后再是一个结构。
G_phy:我觉得首先比例要对,然后能还原一定的功能,尽量把它做的跟实物一样,这就是一些最基本的要素。但是你要具备充足的零件,要具备一定的技术。
8. 你平时都会在哪里分享你的作品?
GS:国内的话应该是站酷,我们的乐乐镇论坛,还有微博、知乎这些我都会去分享,然后国外的话flick跟ins都有在分享。
G_phy:因为我现在自己做作品的时间比较少,也比较随意,作品现在的产量也比较低,所以我一般在自己的朋友圈发发,偶尔会去B站上,但更多的会去乐乐镇上,是我们比较喜欢聚集的一个展示平台。
G_phy作品
关于你自己
1. 你来自哪里?多大了?
GS:我来自浙江宁波,今年41岁。
G_phy:我来自上海,今年快40了。
2. 平时的工作是什么?都有什么爱好?
GS:我平时的工作其实也都是跟设计有关,包括乐高积木设计。平时空了还是比较喜欢看看电影电视,有条件的话也经常会出去走走看看。
G_phy:我的工作有一部分是跟杂志出版有关的,有一部分是自由设计,就造型设计什么的。爱好有很多,其实运动电影歌曲都是蛮喜欢的。
3. 你是如何对乐高moc 产生兴趣的?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GS:我很早接触到乐高积木的时候,就感觉到它整个系统除了官方套装以外,还有很大的一个开放性自由性,从那时候就觉得可以拼搭一些除官方套装之外的一些东西。经历的过程也是慢慢的从比较简单的很小型的套内开始的,然后慢慢的开始逐步做中型作品大型作品。
G_phy:因为我这人本身就比较喜欢做一些有创造力的事情,之前也玩过模型,也是修修改改涂涂漆什么的,后面觉得乐高对创造东西来讲相对简便一些,但是它有一个自己的系统,你必须掌握它的拼搭技巧,而且它可能不像模型能还原那么真实,但是它的确很方便。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一种玩具,我就开始喜欢乐高,也喜欢用它进行一些MOC创作。
G_phy作品
4. 有没有让你印象特别深刻的乐高套装?
GS:印象深刻的乐高套装应该是最早做套内MOC的31012温馨小屋,那也是我入坑不是太久买的一个创意三合一系列套装。本身因为这个创意三合一系列就让你一个套装有三种不同的玩法,然后从我用套装做了套内,相对来说是印象比较深刻的。
G_phy:我觉得有很多印象深刻的,真的是有很多,尤其是这几年这种成人向的套装特别多,每一个我都觉得挺印象深刻的,每个都想买。那么以前可能只买Technic系列的,现在是觉得好的好看的都想买,我觉得都特别好。
5. 乐高对于你来说是什么?是如何融入到你的生活中的?
GS:乐高对于最开始的我来说就是一个缓解工作压力,缓解生活压力的一种方式,它可以让我全身心的沉浸到整个拼搭体验过程当中,嗯,就特别的解压,然后慢慢我开始从事了一些乐高的设计,现在可以说是跟我的生活有点分不开了吧。
GS作品
G_phy:乐高对我来说它是一种能够去展现,或者说能够把你的一些想法跟创意具象化的一种东西,它是能体现我水平的一个载体,而且又有这么多兴趣相投的玩家在一起交流,它是真的是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是蛮重要的一部分。
6. 有没有你特别喜欢的乐高设计师(官方或粉丝设计师)?
GS:有一个意大利设计师Norton74,他的风格和一些作品我都挺喜欢的。
G_phy:因为我的确很少去了解套装背后的设计师,我有印象的设计师除了Technic的——因为我玩这个比较多,可能就是美版乐高大师的男评委Jamie Berard,乐高官方高级设计师。还有一位是我之前参加天天向上时同台的一位设计师,还有一个粉丝设计师Donny,之前设计Ideas钢琴的,我这三位比较有印象,其他的可能都不太认识。我其实是专注于乐高本身,倒没有那种比如说偶像崇拜这种情愫,还是喜欢乐高它本身和套装。
G_phy作品
以上便是关于“大吉组合”的事情,感谢两位的分享,也期待在十月份的深圳卫视《乐高大师》中看到他们的精彩作品。请锁定十月份深圳卫视《乐高®大师》积木狂想,乐造新世界!
现在,中国版《乐高大师》即将到来!由R汽车独家冠名的深圳卫视《乐高大师》,预计10月与观众正式见面,当前正在紧张录制中。乐高大师们在紧张激烈的竞争中,不断挑战自我,挑战更厉害的拼搭创意。那在即将到来的《乐高大师》中,一起争夺“乐高大师”称号的顶级乐高玩家都是谁呢?
其他七支参赛队伍为:刘棣楷&耿磊(筑梦队)、陈长杰&郑榕涛(福乐双宝)、董鹏飞&李曼辰(鹏辰万里)、陈诚&刘泉(搬砖兄弟)、刘国翔&刘熙(小刀叉)、强兵&李铖(树李化)、蒋步庭&陈曦(胖小齐)。也敬请期待我们稍后与他们的交流内容,颇有看点。
*本文为砖块收藏家与酷玩潮联合专访,如需转载请提前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