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集邮 . 我的梦
作者 :荣昌赵良
看到这个标题,可能有的朋友会说,我又不集邮,对这个话题不感兴趣。这没关系,我这里谈的主要是同集邮有关的一些轶闻趣事,就当茶余饭后聊天吧。
我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接触集邮的。那时我的大哥从新疆回家探亲,给我带来一些邮票,其中还有一些前苏联邮票。我一下就被这些花花绿绿的小纸片迷住了,开始有意识的收集邮票。
那时收集邮票,主要是通过书信往来以及与别人交换获得的。
同大多初学者一样,收集方法是直接从信封上撕下邮票。这样得到的邮票根本谈不上品相,多半缺角少边。即便能扯下一枚完整的邮票,往往会撕薄了一层。但那时哪管这些,只要好看就行。
其实纪、特邮票背后刷有一层背胶,沾点清水,或直接放舌尖上沾点口水就能粘贴到信封上。邮票背胶与图案、纸质、面值、水印、齿孔共同组成邮票的六大要素。背胶怕暴晒易受潮,是邮票品相评判的标准之一。
懂得了这些知识,再收集信销邮票,就学着用水把邮票泡落下后,反贴在玻璃上让其自然晾干,就能保证很好的信销票品相了。很多集邮爱好者都走过这样一段弯路。
当然,收集邮票的主要渠道还是邮局。那时的邮局还没有专门的集邮柜台,也没有什么新邮预告。所有的纪念邮票和特种邮票都是以邮局规模按一定比例分配,和普通邮票一起出售。
我们那儿是个小邮电所,分配的不多,能买到只有凭运气。所以经常是东一枚西一枚,很少买到成套邮票。
邮票素有“国家名片”之称,每个国家发行邮票,都选本国最优秀、最美好、最具代表性或纪念性的东西,经过精心设计,展现在邮票上。
涉及的内容更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方面面,各行各业应有尽有,使得方寸之间的小小邮票成为包罗万象的博物馆,容纳丰富知识的小百科。
集邮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方寸小纸展示着博大精深的世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历史的进程。
集邮是一门综合的学问,一枚邮票,从图案的内容、意义和审美、到它的设计及历史背景、印刷过程等方面,都体现着人类智慧的结晶。
记得在《集邮》杂志上曾看到一副对联:“集天下名山大川于寸纸之中,时而阅之斯诚美矣;邮世界伟人学者在一框以内,朝夕可见岂不快哉”,真是言简意赅,道出了集邮的无限乐趣。
我就梦想过自己拥有世界各国的邮票,闲暇时静静地整理和欣赏邮票,在知识的海洋里翱翔。
说起邮票的收集,不能不说到大名鼎鼎的1980年首轮生肖猴票。因为是庚申年发行的,所以又叫庚申猴票。这枚面值8分的邮票发行时并未引起多大注意。
那时集邮活动刚恢复不久,人们的集邮意识尚未从冻僵的麻木中苏醒过来。这枚邮票又是寄平信的8分面值,很多人都当成普通邮票用来寄信,消耗量非常大,造成存世量稀少。
不光是物以稀为贵,这枚邮票是国画大师黄永玉绘制,雕刻版印刷,非常精美,艺术价值极高,又是首轮发行生肖邮票,以致价格年年攀升。从邮票面值的8分,奇迹般的涨至万元以上,价格上涨了15万倍!
36年后,92岁的黄永玉大师再次出山,设计绘制了第四轮生肖猴票,可惜辉煌不再,遭市场冷遇。一味追求发行量,造成供大于求是主要原因。
2016年生肖猴票发行了7500万套,而首轮庚申猴票发行量仅443.16万枚,高出近20倍,此时集邮队伍已大大萎缩。更重要的是,智能手机已经普及,人们不再使用书信交流这种方式,邮票寄信消耗几乎为零。当初被捧上天的生肖猴票神话,再也无法复制。
虽然现在通讯发达了,纸质的信件已经越来越少,但是我还是更喜欢那种文字跃然纸上的触感和观感。望着信封上的姓名、地址,小小的邮票承载的何止是一种美,更是一种纪念、一种历史。
拆开书信,那一声亲切的“见字如面”让人激动不已。想起诗圣杜甫那句著名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是乡愁,承载着满满的家国情怀。
读《傅雷家书》很受感动。傅雷夫妇作为中国父母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傅聪、傅敏两个孩子,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超脱小我,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验。
读鲁迅与景宋(许广平)的《两地书》,相差17岁的师生恋,相濡以沫的爱情使他们战胜一切流言蜚语。字里行间娓娓细诉每一段扣人心弦的爱情,情书即是我爱你的代名词。
可惜现在已极少见纸质书信了,希望这些优秀书信不要在我们这一代成为绝唱。
集邮可以算是雅趣,每个集邮爱好者的体会不同,感想不同。集邮与集其他东西不一样,集邮分门别类,细分下来不下十来种。有集老票的,新票的,信销的,盖戳的等等。每位邮友集邮的感悟各不相同,感受也自然是因人而异了,这也算是集邮的乐趣吧。
集邮不分高低贵践,不分群众类别,有爱好就可以去收集,从收集的过程中得到享受,不在于集的多,集的全,而在于体验其中的价值和韵味。
集邮的雅趣,需要的是体验,我一直这么觉得,体验的应该是邮票中的一种“滋味”,雅而不俗,且有情趣,需要的自然是心态,思想和内涵了。现在玩邮票的人本就不多了,这中间还有好些人沾上了铜臭,使集邮变了味。
我经常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集邮的未来和传承。今日之集邮,还有未来可期吗?烟盒、火花、电话卡等收藏品如今已无人问津,邮票会退出历史舞台吗?
看看身旁不多的集邮者,大多是“七老八十”的耄耋老者,再看看身后集邮的学生,已是“凤毛麟角”。随着时间的推移,集邮队伍不断萎缩已是不争的事实。
个人认为,邮票不会退出历史舞台,至少短时期内不会。理由就是邮票具有国家名片的属性。历史是需要记录的,除了历史书籍,邮票是个重要载体。
即使国家邮政不再发行新的邮票了,自邮票问世以来,大量的邮票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收藏界和集邮者手中。邮票作为不可再生的收藏品、艺术品、文物的价值,随着岁月的积淀,会日久弥香,丰富人们的精神和物质生活。
作者简介:赵良,家住荣昌,退休教师。喜欢看看闲书、喝茶、练练毛筆字但难登大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