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优秀作文(一五八)牵只蜗牛去散步(《高中生之友》)
(感谢“大余朗读者”张羽)
牵只蜗牛去远航
江西省大余中学高一(1)班 周涵瑀
一岁多的弟弟自从完成了从四肢爬行到直立行走的进化后,就一直在向高级智慧生物演进的道路上慢吞吞地挪动,学说话比蜗牛爬得还慢。最先开始学叫人,“妈妈”最先会,学“爸爸”用了一个月,“奶奶”用了一个月,“姐姐”用了一个月。
对此我报以嘲笑,因为听说我学说话是很快的:“就你这速度,到你两岁都说不了几个字!”
大人都不这么认为,在他们看来,老弟说几个字就和吐了几块宝似的。母亲总爱说:“哎呀你急什么,人家慢慢学嘛,你看人家刚会了……”
刚会了什么?反正不超过四个字。
我比弟弟大了十四岁有余,在这个什么都爱思考的年龄段里,其实看着一个小不点长大挺有意思的。最大的感受其实是不可思议,每个人都是从这么一小个儿成长起来的,直至年少,直至变老。这个过程何其漫长,所要支付的最昂贵的无疑是时间。从牙牙学语到意气风发尚需十余载年岁,这期间懵懂度过的光阴,倘若用在现在,又可以干些什么呢?
前些日子在整理书柜,把书架上不怎么翻的书一摞一摞地塞进纸箱里,这才发现数量不少。那些千千万万的纸张印刷的全是我早已不看的童话。小学时最喜爱的无非就是校园故事与冒险幻想,曾经如此热爱的在今天终成为略带幼稚的故事,我甚至边收拾边想:当初我是为什么喜爱这种读物的?
我坐在椅子上,闲闲地翻着书,从那些最简单的话语里去触摸最遥远的记忆。儿时为什么喜欢呢?或许只是出于最纯粹的快乐,不为其他,只希望在看书时会心一笑,就已获得最大的满足。不问目标,不问结果,就这样,度过了我最无虑的童年时光。
几年前的孩童捧着书坐在椅上笑得开怀,几年后的少年坐在椅上沉沉地思索:这些书真的有用吗?
曾不只一次作过假设:假如用读所谓“闲书”的时间来读所谓“名著”,是否会有完全不一样的意义?但仔细想来,不可否认的是,被如今的我怀疑有用与否的书,都成了塑造我自身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正是有这些简单干净的文字的温养,才让幼年的我对世界毫不忌惮地敞开怀抱,去相信在一个错综复杂的世间里总存在着美好。可能那些被视作无用的书才是属于童年的养料。忽地庆幸起我的儿时是捧着一卷卷所爱不亦乐乎,而不是对着不知所云的大论相看两厌。
只是多少依旧有点遗憾:为什么我喜欢了这种书这么久,没有早点喜爱上现在喜欢的书呢?
忆起去年在上海听复旦王伯华教授的一个演讲,一句话在脑海中挥之不去:书籍是会随年龄而成长的。她说:在不同的年龄段里,你会喜欢上不同的书,等到后来你会发现,原来书是陪你一起成长的。名著的概念很广,有世界性的名著,但陪你长大的,是属于你自己的名著。
我把这份记忆藏在脑海里,直至今日拿出来品一品,仍倍感回味无穷。
大抵人的成长都是这么一个漫长却不荒凉的旅途。书且陪心灵成长,变得凝练,变得厚重,大概人也是如此。这么多不同时期的“名著”叠在一起,原来就可以惊讶地感叹:原来我是这样长大的。我们都在马不停蹄地跑向前方,与未来的自己,未来的所爱说一句相见恨晚。
可未来的自己总嫌过往太过于漫长。很久前看过一则故事:上帝让人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那人使劲地拉啊,蜗牛也很抱歉可就是走不动啊。那人气喘吁吁,不明白上帝的用意,他抬起头,便望见了沿途绚烂的风景。
我与故事的人一起恍然大悟。可能成长就是像踱步一般磨蹭缓缓向前的,人的身心之所以成长得慢,就是为了看遍旅途繁华,幼年时亲眼所见的瀑布今日已流成迂回小溪,慢慢向前走吧,总归都能看到的。
就像弟弟开始学着看一面只有寥寥数字的图画书;就像我问他“你是不是傻”时,那个只会自言自语的小不点已经会很严肃、很认真地告诉我:“没有!”慢慢来吧,不必拔揠苗助长,时令到了总会长大。
或许我也应该牵只蜗牛,不过不是去散步,而是去远航。时不时等一等慢悠悠的蜗牛,歇一歇时就能望到葱茏草木,繁盛千红。
把这篇慢悠悠的文字写给最近心浮气躁、急于求成的自己。
简评:
佩服作者开阔的思路。文章由弟弟缓慢地牙牙学语谈起,讲到儿时所读童话冒险故事现在已毫无兴趣,但它们却陪伴了自己整个童年;想到王伯华教授说的书籍随年龄成长,每个年龄都有自己喜欢阅读的书;联系到成长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放下焦躁的心;再回到弟弟的成长,需要时间——可谓巧妙至极,收放自如;而行文中的思考,让本文厚重,令人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