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命制(二)《语文月刊》2017年第12期“2018年高考语文分类练习专辑”原创诗歌鉴赏文言七则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练习。

客中守岁在柳家庄

白居易

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

始知为客苦,不及在家贫。
畏老偏惊节,防愁预恶春。

故园今夜里,应念未归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开篇点题,点明时间是除夕夜。同时表现作者在外生活窘迫,连酒也没有;因极度思念家乡,泪水把衣巾都沾湿了。

B.颔联,作者知道家里生活也贫困,但是与之相比,在外更加的艰辛,因为贫困之外,又加上了刻骨的思念。

C.颈联,“畏老偏惊节”,一“惊”字,不表现出作者因年老而感觉到的时光匆匆,更表现出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D.颈联,“防愁预恶春”,“恶春”二字,表现出春天到了,作者愁绪尤多,难以排遣,以致对春天都充满厌恶。

E.这首五言律诗用语平淡朴实,但情感真切,表现出流落在外的作者逢佳节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与畏老情绪。

(2)最后一联与前三联在表达思念之情的角度上有何不同?

  1. (1)DE。D,【解题说明】此处考察对诗句的整体理解。作答时不能仅局限于选项中所给的词,必须联系到整个句甚至整首诗的内容。“春天到了,作者的愁绪尤多”有误。从“防愁”“预恶”二字可以看出,春天触到心头都是愁,作者是怕春天到来。)E.【解题说明】此处考察作者情感,注意要扣住主要情感,对渲染、烘托情感的内容,不能作为主要情感。诗中的畏老情绪,是为表现思乡之情服务的。

    (2)【参考答案】①诗的前三联,写流落在外的作者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之情;②最后一联写作者想家乡的亲人也在思念自己;③最后一联从家人思念自己的角度来写,自己想家人时正是家人想自己的时候,不仅表现出一种浓浓的亲情,还强化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解题说明】本题考察情感表达的角度,作答时要注意前三联写自己思念家人,后一联写家人思念自己;这种手法在杜甫的《月夜》中运用了,此处为课外延伸。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习题。

    送国子张主簿

    唐 包融

    湖岸缆初解,莺啼别离处。
    遥见舟中人,时时一回顾。
    坐悲芳岁晚,花落青轩树。
    春梦随我心,悠扬逐君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首联,“湖岸”,点明送别地点,“莺啼”,点明送别的时间,同时也用黄莺悲伤的啼叫来写诗人与友人离别的愁绪,加重了离别的伤感。

    B. 颔联,前一句写友人久立岸边遥望舟中,后一句写诗人时时回顾岸边的友人,这是一种眼神的交流,更是一种心灵的呼唤,表现两人的不舍之情。

    C.诗前四句写送别时的场景,颈联转向别后情景。诗人用暮春时节的景色来写内心的感受,表面上写诗人惜春之悲,其实写离别后作者的伤感。

    D. 尾联,“春梦随我心,悠扬逐君去”,写别后的思念;友人已经离去,这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诗人只能借梦来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E. 这首诗借景言情,情景相融,通过离别之时和离别之后两个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和别后的相思之情。

    (2)请从虚实的角度赏析最后两句。

    2.(1) AB。【解题说明】A项,此处考查关键字词。诗中用黄莺欢快的啼叫声反衬诗人与友人离别的愁绪;此处的“啼”是“千里莺啼绿映红”的“啼”。 B项,此处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作答时除对诗句本身理解外,还应注意诗题,诗题中的信息助于学生作答。联系诗题“送国子张主簿”,知是作者送友人,应是“诗人久立岸边遥望舟中”“友人时时回顾岸边的诗人”。

    (2) 【参考答案】 ①前四句是写实,写别离时的情景;②后四句写虚,写别后情景与相思入梦;③实与虚的结合,想象别后情景、借梦来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更加表现出分别的伤感与依依惜别之情。【解题说明】此处考查虚实。要注意的是现实为实,想象为虚;别后相思情景与梦境都是想象;虚实结合的好处是,把情感在时空上进一步拓展加深。

    3.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练习。

    将发石头上烽火楼①

    南朝·谢朓

    徘徊恋京邑,踯躅躧②曾阿。

    陵高墀阙③近,眺迥风云多。

    荆吴阻山岫,江海含澜波。

    归飞无羽翼,其如离别何!

    注释:

    ①齐武帝永明九年,君王萧子隆去荆州任刺史,谢朓从行,临走前,他登上建康西边石头山上的烽火楼,因感于离别而写下这首诗。谢朓此去荆州不久,便被同僚王秀之向武帝告密,武帝随令“朓可还都”。②躧:本指鞋子,这里是往上登的意思。③墀阙:“墀”为宫殿台阶,“阙”是宫殿前左右对峙着的一对高建筑物。这里的“墀阙”即指皇宫。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首联,“恋京邑”为一篇中要领。“徘徊”“踯躅”营造一种惆怅忧伤的气氛;作者满面愁容,步履迟疑地走出京城,向着江边的山上一步一步地往上踏行。

    B.颔联,“墀阙近”,一“近”字,凝结着诗人对京邑、墀阙的无限深情;“风云多”一语,写离别京城时天气的恶劣,渲染别离时的悲伤心境。

    C. 颈联,作者移情于景,感叹山是阻隔两地之情的障碍,江水有着险不可测的波澜。诗人此去,一腔心事咏叹无端,以寄托其畏惧之思。

    D. 尾联,作者把到荆州后欲“归飞”而“无羽翼”的悲苦,与“别离”时的悲伤心情形成对比,进一步突出对“京邑”的依“恋”!

    E.诗以“恋京邑”提携全篇,明写京邑可恋, 暗写荆州可畏。由情及景,以景融情,由今及后,由后复今,妙笔回还往复,互为呼应。

    (2)请从虚实的角度分析“归飞无羽翼,其如别离何”二句。

    3.(1)BD。【解题说明】B项,此处考查情与景的关系。诗歌中,纯景物描写极少,情与景往往紧密结合,往往有表面与深层含义之别。“风云多”不是简单的写景,隐含着作者对此去荆州的畏惧之情。D项,此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和诗歌情感脉络的把握。“归飞无羽翼”是作者的想象,并非“到荆州后欲“归飞”而“无羽翼”的悲苦。

    (2) 【参考答案】①诗中前三联叙写登上烽火楼的所见所感,都是眼前事眼前景,这是写实;②“归飞无羽翼”,作者由眼前事眼前景想象到了荆州之后对都城建康的思念,这是虚写。③由将去而未去荆州的此时,想到去荆州后的思归之日,宕开一笔,把时间与空间向纵深方面拓展,进一步的表现作者对京邑恋恋可舍。【解题说明】此题考查表现手法中的虚实。眼前为实,想象为虚,这是解题的重点。

    4.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练习。

    情诗五首(其三)

    晋·张华

    清风动帷帘,晨月照幽房。

    佳人处遐远,兰室无容光。

    襟怀拥虚景,轻衾覆空床。

    居欢惜夜促,在戚怨宵长。

    拊枕独啸叹,感慨心内伤。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 首二句,诗人精心选择了“清风”“晨月”这一特定的意象,临风怀想,对月兴思,从而巧妙地暗示了闺中少妇的怀人之情。

    B. “晨月照幽房”一句,“晨月”二字用得好,表现出女主人公清晨醒来望见明月时的内心无着、孤独寂寞之情。

    C.三、四句叙事平实,将上二句的景中之情落到实处:原来少妇的夫君此刻正在远方,闺阁中已失去了他的音容笑貌。

    D. 五、六句,“虚景(影)”,指月影。天上朗月,流光溢影,作者因月而起相思,然而,环视四周,只见空床,表现出剪不断,理还乱的忧愁。

    E.七、八句,“居欢”是对往事的怀念,“在戚”指现实的悲苦。这一联把往事与现实合在一起,表现出少妇往日的欢愉。

    (2)结合全诗,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女主人公“心内伤”这一情感。

    参考答案】

    4.(1)BE。【解题说明】B项,此题考查关键字,由关键字考查对诗句的理解,涉及生活的积累与诗歌的感悟。“晨”字暗示出少妇彻夜未眠的情形,并非清晨醒来望见明月。E项,此题考查诗句的理解与表现手法的作用。“表现出少妇往日的欢愉”有误,应是用往日的欢娱反衬现实的悲苦。

    (2) 【参考答案】①以景之美反衬内心的孤独。②以往日之欢与现实之悲的对比表现内心的悲伤;③通过动作表现内心的忧伤。【解题说明】此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解答此题要联系诗歌,对诗句逐一分析,扣住表现手法与情感达来作答。

    5.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练习。

    相送行效张籍

    王安石

    一车南,一车北,身世匆匆俱有役。
      忆昔论心两绸缪,那知相送不得留。
      但闻马嘶觉已远,欲望应须上前坂。
      秋风忽起吹泥尘,双目空回不见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首二句,作者与朋友分别,向着不同的方向奔波,距离越拉越远,虽不情愿,但因为“俱有役”,即使不舍,也不得不分离,表现无奈之情。

    B.句三写昔日在一起时互相交心的情意深厚,句四写今日不得不分离的无可奈何;昔日欢娱与今日离别对比,“相送不得留”的不舍之情更进一步。

    C.句五、句六描写别离后的情景:朋友走了,看不见了,只闻“马嘶”声;作者也踏上征程,登上“前坂”,正好与“一车南,一车北”呼应。

    D.最后两句写作者登高以望远,所见只有秋风渐起尘土飞扬,天地一片朦胧;“双目空回”,一个“空”字,表现出天地的广阔无垠。

    E.岺参诗说“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以只见“马行处”而“不见君”表现不舍之情,与本文最后两句只见吹起的“泥尘”而“不见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2)结尾四句作者的情感有何变化?请简要说明。

    5.(1)CD。【解题说明】C项,此题考查对诗意的理解。“作者也踏上征程,登上‘前坂’,正好与‘一车南,一车北’呼应”有误;“欲望应须上前垢”是说要想再看朋友一眼,只能“上前坂”,登高才能看见。D项,此题涉及情与景的关系,考查对关键字的理解。“空”字不仅表现天地的广阔无垠,更表现出朋友走后作者内心的空落与孤独。

    (2)【参考答案】①由期望变成失望。②“但闻马嘶觉已远,欲望应须上前坂”,朋友走后,作者不舍,想着登高便能望远,便能再看朋友一眼,于是登上了“前坂”,这是希望;“秋风忽起吹泥尘,双目空回不见人”,作者登上“前坂”以为还能看到朋友最后一眼,但是秋风吹,泥尘扬,遮住了作者的双眼,作者只见灰尘弥漫,并不见朋友远去的背景,这是惆怅。③由期望变成失望,这一情感变化进一步表现了作者的惜别之情。【解题说明】此题考查诗歌情感的变化。解答此题,要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情感,在此基础上分析感悟。人的动作行为表现情感,情感的瞬间变化让诗情起伏。

    6.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练习。

    陇首

    赵汝鐩

    陇首多逢采桑女,荆钗蓬鬓短青裙。

    斋钟断寺鸡鸣午,吟杖穿山犬吠云。

    避石牛从斜路转,作陂水自半溪分。

    农家说县催科急,留我茅檐看引文①。

    ①引文:官府派租单。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荆钗蓬鬓短青裙”,描写陇首采桑女的外貌与神态,表现出农村贫困的生活状态,引导读者思考其中的原因,为后文作铺垫。

    B.“鸡鸣午”“犬吠云”,鸡鸣犬吠,大有陶渊明所说的“鸡犬相闻”的意境,表现出农村生活的宁静和谐和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

    C.“吟杖穿山”,“吟”字表现心境的悠闲,“穿”字表现行路的轻快,这种心情与后文“催科急”形成对比。

    D.“农家说县催科急”,揭开表面悠闲生活的面纱,透露出平静生活下百姓的生活现状,平淡中饱含情感。

    E.“留我”“看引文”,是百姓的申诉,是百姓的无奈,是百姓的不满与抗争,平和的叙述中寓有作者的批判。

    (2)请从情与景的角度分析颔颈两联。

    6.(1)AB。【解题说明】A项,此处考查描写方法。做此类题要细心,联系诗句分析,可用排除法。此处无神态描写。B项,此题考查情与景的关系,涉及反衬手法。诗句有表面意思、深层意思,体会诗歌要能由表及里。“宁静和谐”是表面,目的是揭露其中的不宁静不和谐。

    (2) 【参考答案】①颔颈两联写作者行吟山中的悠闲与山间美丽景物,②表面上描绘一幅宁静和谐的山村景物图,实质运用反衬手法揭露宁静下农民生活的不平静,③揭示苛捐杂税对农民的压榨,表现作者对农人的同情。【解题说明】诗有以乐衬乐、以乐衬哀等手法,此处考查的是反衬。学生不仅要知道概念,更要在具体的诗歌阅读中加以运用鉴赏。

    7.阅读下面这两首组诗,完成练习。

    初夏

    范成大

    清晨出郭更登台,不见馀春只么回①。

    桑叶露枝蚕向老,菜花成荚蝶犹来。

    晴丝千尺挽韶光,百舌无声燕子忙。

    永日屋头槐影暗,微风扇里麦花香。

    ①只么回:就此罢休回去。

    (1)下列对这组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清晨出郭更登台,不见馀春只么回”,写作者出城、登台,只为寻找春天的痕迹,然而春天已逝,不见踪迹,表现出作者的失望,其中寓有青春流逝之感。

    B.“桑叶露枝”是因为桑叶都被蚕吃掉了,“菜花成荚”是果实初成,这里紧扣春末夏初的时令特点,寓有丰收景象,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欣喜。

    C.“晴丝千尺挽韶光”与“不见馀春只么回”两句,都寓有时光流逝之感,作者深知时光一去不复返,已像“蚕”一样“老”矣,心里空落落的。

    D.“百舌无声”,“无声”用得好,写出了燕子的繁忙,连鸣叫的时间都没有,但“无声”中又表现出一种生气。

    E.“槐影暗”“麦花香”通过视觉、触觉、嗅觉写初夏景象,紧扣时令,寓有丰收之意,表达了作者悠闲中的欣喜。

    (2)请简述这两首诗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情感变化。

    7.(1)AC。【解题说明】此两个选项都是考查学生对作者情感的体验。诗中确有失望情绪,但不是主要的,作者用的是先抑后扬的手法;“老”中其实含有丰收的喜悦。A项,表现失望,便没有青春流逝之感。C项,只是描绘情景,并没有寄寓像“蚕”一样“老”矣,心里空落落的情感。

    (2) 【参考答案】①诗中表现了作者由失落到欣喜的情感变化。②作者出城登台寻找春天,发现春天已逝,了无痕迹,“只么回”,这是一种失落。③但当看到“桑叶露枝”“菜花成荚”“燕子忙”的情景,感受到“槐影暗”“麦花香”,情绪顿时是变成欣喜,因为这繁忙而又热闹的场景,暗含丰收的喜悦。【解题说明】此处考查作者的情感变化。做此题,要由情与景的关系来理清作者的情感脉络,然后作答。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练习。

    夜坐有感

    范成大

    静夜家家闭户眠,满城风雨骤寒天。

    号呼卖卜谁家子,想欠明朝籴米钱!

    雪中闻墙外鬻鱼菜者求售之声甚苦有感

    范成大

    饭箩驱出敢偷闲,雪胫冰须惯忍寒。

    岂是不能扃户坐?忍寒犹可忍饥难!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夜坐有感 》首二句,“家家闭户眠”侧面写夜的寒冷,“风雨骤寒天”正面写夜的寒冷;“静”与“满”二字,突出了夜的冷寂与严寒。

    B.《夜坐有感 》第四句,是作者的猜测,但这猜测有现实基础,从中可见作者对百姓贫困生活的同情与怜悯,对社会的控诉。

    C.第二首一、二句,“敢偷闲”的“敢”是“岂敢”“不敢”的意思,“惯忍寒”的“惯”是习以为常的的意思,表现出“鬻鱼菜者”的坚强与不畏严寒。

    D. “雪胫冰须惯忍寒”句,“雪胫”,指被埋于雪中的小腿;“冰须”,结着冰的胡须。前者极写雪之深,后者极写天之寒。

    E.白居易《卖炭翁》言:“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表现卖炭翁即使身上冷仍希望天再冷一点的矛盾心理,这两首诗也表达了这种心愿。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8.(1)CE。【解题说明】C项,“坚强与不畏严寒”有误,表现的是百姓生活的艰难与无奈。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与作者情感的把握。E项,“这两首诗也表达了这种心愿”错。这两首诗作者仅同情他们寒冷夜晚卖东西,并没有写他们的反常心理。此题为比较题,除理解了本诗外,对于《卖炭翁》中的句子也要细心把握。

    (2) 【参考答案】①相同点:都用了对比的手法。《夜坐》把城里家家户户在寒冷的夜里都关门睡觉与“卖卜者”还在街头叫卖对比,突出“卖卜者”生活的贫困与悲惨;《雪中》把“忍寒”与“忍饥”放在一起对比,突出饥饿的难熬。

    ②不同点:《夜座》写寒冷,用场面描写,如“家家”“满城”,前者正面描写,后者侧面描写;《雪中》写寒冷,用细节描写,“雪胫冰须”。

    【解题说明】此题考查表现手法。要细心分析诗句,分析其表现手法,并进行梳理,然后联系诗句,有条理地表述出来。

    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练习。

    雪中忽起从戎之兴戏作

    陆游

    铁马渡河风破肉,云梯攻垒雪平壕。

    兽奔鸟散何劳逐?直斩单于衅①宝刀。

    ①《水浒传》第三十回:“刀却是好,到我手里,不曾发市,先把这道童祭刀。”这几句话可借作“衅”字的解释。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风破肉”一个“破”字,把风的猛烈与天气的严寒形象地表现出来了,大有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风头如刀面如割”的感觉。

    B.句一写渡河行军,句二写云梯攻城,句三句四写追敌杀敌,直捣“黄龙府”,四句一线贯穿,有一种势如破竹的气势,读来让人热血沸腾。

    C.“兽奔鸟散”写出了敌人的溃不成军、落荒而逃的混乱,表现出我方军队的英勇强盛,所向披靡,既有对敌人的蔑视也有对宋军的赞扬。

    D. “直斩单于”即杜甫所说的“擒贼先擒王”。把敌人的首领单于抓住了,敌军就会作鸟兽散,溃不成军,不值一提。

    E.本诗作者回忆了年轻时的一次战争,通过风雪的严寒来反衬我军的威猛、“直斩单于”,给人激进向上的力量。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作者哪些思想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9.(1)DE。【解题说明】D项,诗中说的是敌军士兵闻风丧胆,不值一提,我们要直接去把敌军首领杀了,并非抓住首领敌军就作鸟兽散。此题考查对诗句的整体理解。E项,文题曰“戏作”,即是作者的游戏笔墨,作者的想象,并不是“回忆年轻时的一次战争”。此题考查阅读的整体性,必须联系诗题来分析。

    (2)【参考答案】①本诗通过作者想象的一次完胜的战争,②表现了作者立功沙场、收复失地的自信与愿望,③也表现了这个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与地奈。【解题说明】此题考查对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把握。解答时要联系作者的生平,要联系诗歌背景,尤其是诗题中所提示的“戏作”二字。

    10.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练习。

    过招国李家南园(其二)

    唐 李商隐

    长亭岁尽雪如波,此去秦关路几多。

    惟有梦中相近分,卧来无睡欲如何。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长亭”是古时在城外路旁每隔十里设立的亭子,供行人休息或饯别亲友,诗开头言“长亭”,便有离别相思之意。

    B.“岁尽”即年末,临近春节;“雪如波”即扣住了时令,又渲染了离别的气氛,为下文写离别相思作铺垫。

    C.“此去秦关路几多”,“秦关”指都城长安。这句话说我到了秦关之后,离家乡更远了,长路浩浩,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D.句一从接近年末、大雪纷飞的时间角度,句二从距离辽远的空间角度,写离别时的忧伤凄凉,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

    E.作者说要想与家人团聚,只有在梦中才有可能,但是,近来连觉都睡不好,连连失眠,以致想做梦都做不成,极力表现了对家乡的思念。

    (2)试比较本诗写相思与《关雎》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6分)

    10.(1)BC。【解题说明】B项,作铺垫错误,应是渲染一种离别相国的凄凉气氛。此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E项,“去”为距离的意思。“此去秦关”是“这里距离秦地长安”的意思。此处考查具体实词,通过词语的理解把握诗情。

    (2). ①同:两首诗都是通过晚上睡不着来写相思。《关雎》说“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本诗说“卧来无睡欲”,都是相思让人睡不着。

    ②异:《关雎》只说相思“辗转反侧”让人睡不着;本诗不仅写相思让人睡不着,还有渴望睡着做梦、梦中与亲人相见这一层,相对来说,比《关雎》更深入细微。【解题说明】此题是对比阅读,考查表现手法。分析表现手法的时候,一定要联系诗歌内容,在细致分析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彼此的差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