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哥雷语】爱因斯坦的三个小板凳
这一篇文章,讲的是近期能动班“会写”素质训练的一些事儿,做这项工作的过程中,脑海里不断浮现爱因斯坦三个小板凳的故事。
三个小板凳的故事
爱因斯坦小的时候,老师布置手工作业,让他们回家做出一个小板凳第二天交给老师。第二天,同学们都争先恐后的教出自己的作品,然而爱因斯坦却交给老师一个制作得很粗糙,一条凳腿还钉偏了的小板凳。
当时老师十分的不满,拿着板凳对同学说道:“你们有谁见过这么糟糕的凳子?”当时全班同学都笑翻了纷纷摇头。这时候老师又生气的对着爱因斯坦说:“我想,世界上不会再有比这更坏的凳子了。”
这时候爱因斯坦红着脸,走到老师前面,坚定的说:“有,老师,还有比这更坏的凳子。”于是全班同学停止了笑声,疑惑的望着爱因斯坦。只见爱因斯坦走回自己的座位,并且从书桌下拿出两个更为粗糙的木板凳,说道:“这是我第一次和第二次制作的,而刚交上去的是第三个虽然不能让人满意,但是比起这两个要强得多。”
看到这里,原本生气的老师不再生气的指责爱因斯坦,而全班同学也再也没有嘲笑过爱因斯坦。
三个小板凳的故事一直被广为传颂,很多人看到的并不是爱因斯坦做出的粗糙板凳,而是看到爱因斯坦对做事的态度,无论做什么事,力求最好的态度。也正是因为如此,爱因斯坦,成为了不朽的科学家。
缘起
能源与动力工程18级的39名同学,进入齐鲁工业大学后,走的是一条不同以往的培养路径:以立德树人为本,以科教融合为基础,以“融育工程”为载体,着力在“善跑、明道、至诚、会说、能写、善谋,敢创,广交、博览、精专”十项素质指标进行训练,力求全面提升同学们的综合素质。这是我多年来工作经验的汇总,思路基本成型,但真正做起来还是需要摸索,因为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所做的一切,必须得到同学们的认同、呼应,才能取得好一些的效果。39个人,加上参与其中的老师、班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需要碰撞和磨合,自然也不会非常顺利。
9-10月份开展的“融育工程”系列活动,十项素质多多少少都涉及到了,但对于“能说”、“会写”的训练不多。是时候该让他们做一下“会写”的训练了。
开学至今,开展了这么多活动,有些活动让同学们及时留下了活动体会,已经沉淀了很多的东西,该让他们总结表达一下了。其实在刚刚入学的时候,我就提出了要求,让他们把参与的学习活动撰写体会文章,在美篇上发一下。但实际执行情况很不理想,大家都不愿意动笔(这也是大学生的通病),只有李志涵等几个还偶尔写写,没有收到多少篇。
学院建有网站和公众号,网站的新闻,初始我来写,有一些是能源所的同志们写的,后来同学们开始写,有的好些,有的很差,记得曾经改过一篇200字的新闻,我给改到了400字,那个同学写的原稿只剩下不到30字,几乎是重新来过。同学们写作水平就是这个现状,这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而且我们能动学院只有新生,学生会从零起步,起点要远远低于其他学院,想干出漂亮的活儿,很难,想要赶上别人,得多花些力气,还得想些法子。
按我的想法,把开学后学院发生的大事儿,组织的活动,都整理成篇,汇编起来,做一个小册子,相当于一本杂志。制作的事儿交给了学生会去做,名字也交给同学们去考虑,他们集思广益,定名《初晓》,作为第一期。我觉得还有个总名堂,定名《融育能动》,《初晓》作为第一期,后续每期重新起名。这第一期做了好长时间,直到11月中旬,才拿给我看样本,是十几个PDF文件,分别介绍了前期开展活动的情况。
他们想法挺好,让每个宿舍承办一版,每一版介绍一个活动。但看到具体的内容,内心是有些崩溃的。多数版面写的文字少,质量又太差,几乎不能用,但又无从下手改,要是我再改一遍,很多篇恐怕就得重写,我没有那么多的时间,还得交给他们做。晨阳说,这已经是他跟天成改过之后的稿子了,他和天成应该代表了文档处理能力的最高水平,他们提交的作品,大概已经是爱因斯坦的第N个小板凳,再交给他们改,能改成什么样子?第N+1个小板凳能好多少?
感恩信--第一只小板凳
与此同时,另一项活动也在进行。11月份班级实践活动定的主题是“感恩”,因为这个月有感恩节,其中一项活动是让同学们写感恩信。写给家人,写给老师,写给需要感激的人。
我曾经在一次班级活动上当面给同学们提过期望和要求:希望他们将这一封信写给父母,回顾感恩于他们的点点滴滴,汇报一下自己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字数要求是不少于2400字(因为我10月份写给女儿的长信字数是24000)。用1/10的标准来要求他们,不算高吧!
但等作品交上来,没有一个人达到2400字,最多的2300个字,最短的只有200多字。而且质量真不怎么样,这哪里是要发给父母看的东西啊,还赶不上高中时代的作文呢。
这两个事儿叠在一起,我觉得不能放任不管了,需要立马让他们加强写作和办公软件使用的训练。磨刀不误砍柴工,要是不能掌握技能,将来做的小板凳还得很丑。
11月27日,周二,找了一个空档的时间,专门给他们讲了2个小时关于办公软件使用的培训课。培训资料是现成的,这些内容我在通选课和一些交流活动讲过。讲课的时候,我顺便看了一下他们的计算机教材,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我们竟然给同学们讲这样一些计算机知识!--计算机数字化基础,计算机工作原理与硬件体系结构,团建平台,物理内存,人机交互,网络构成,数据处理,云计算体系构架,图灵……好神奇,这些东西我几乎都不懂,我也不明白,一个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一个只需要使用计算机辅助学习的学生,为什么要学这些内容??
想他们在这门课所学的东西绝对不会有我这两小时讲的东西有用:如何做一个PPT并做讲解,如何使用一些常见的工具。这些东西我常用,也基本够用了,我的水平也不高,但应付基本的办公,还是绰绰有余而且小有心得的。因而对于他们学的计算机课程,我还是不理解。当我把这些不理解跟计算机教学的老师沟通时,他们也表示,教这些东西,他们也觉得没用,但大纲就是这样规定的……
这堂课,我给他们留了三个作业:
第一个作业,把写的感恩信进行加工,加工成一个word文档,最终生成PDF版本。要求录入用讯飞输入法的语音录入,提高效率(2400字也可以12分钟搞定),原始信件用扫描全能王拍照,放到word文档中,做好排版,美化版面。这样就能综合训练他们使用word和WPS工具的能力。整个过程,操作熟练的话,30分钟可以搞定。周五交上,应该不是负担。
事实上这个作业完成情况也不理想。周六的早上收作业,有5个人没完成,催缴上来,逐个改名、批阅,版面好看的也不多。还有四五个抄袭的,批阅意见通过问卷星反馈给个人,抄袭的多数都修改了。其他的也没做修改,相信多数人用心做过了,交上来的都不知道是他们的第几个小板凳了,技术水平当前阶段就是这个样子。除非再给他们个别指导,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处理了。他们的第一部作品就这样吧:个人PDF打印出来,配上原版的信,寄送给自己的家长或老师。电子版汇编成册,作为《融育学堂文集》系列第一部《感恩有你书信集》,算是他们集体呈现的第一个小板凳。我还写了序言:
11月的“融育工程”的实践主题定为“感恩”。
以此为出发点,班委、学生会策划让同学们每个人都写了-封感恩信。多数是感恩父母的,也有感恩老师和亲人的。
我曾经有个预期,每个人写一封融入浓浓情感的长信,回顾一下与亲人一起的感恩岁月,汇报一下大学生活的点点滴滴,也作为“会写”能力训练的一条路径。我还曾经在一次会上提过一个要求,每个人写不少2400字。
最初我不想看同学们信的内容的,毕竟涉及个人的情感信息在里面,但不知道怎的,送到我手里了,那就看看吧!
看完之后,还是有些失望,知道自己要求有些高了,字数最多的2300多,最少的400多。有半数以上的同学是认真对待的,但书写的能力不够。也有不少是不认真的。还有5个人是抄袭的,网上这种文章一大堆,要抄的话,到处都是,但没有训练价值。
但毕竟是同学们自己写的东西,-想,别管好坏了,寄走得了。
然而又遇到了新情况,学生会编辑一个学院活动的展示的小册子,给我看,送到我手上的应该是经过认真加工过的文稿了,但质量很差,说明同学们掌握word/PPT/Excel等常用办公软件的能力不行。而这些工具的使用能力,又是我反复强调要训练的。既然能力不足,就抓紧训练,于是专门安排了2个小时的时间,我亲自,上阵,给他们做培训,布置了3个作业,感恩信的再加工作为了其中一个作业项目。是这样要求的:
感恩信的处理:变成word文档,插入扫描全能王拍的图片,插入个人生活照,最终生成PDF版本,周五前完成。文字录入选用“讯飞输入法”。
作业布置下去,90%的同学按期完成了, 反而几个拖拉到最后的,还是抄袭的,拖延症害死人的。
从最终完成质量上看,还是不够好,我知道,这就像爱因斯坦交上来的小板凳,肯定还有更丑的在他们手里,没有关系,能力训练不是- -蹴而就的,相信多次训练后,同学们会做得越来越好。
汇编于此,尽量原汁原味保留原格式,也算留个见证,期望将来看到同学们更好的作品。
工大洪哥2018年12月3日
第二个作业是做PPT,要求是围绕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做一个不少于7页的PPT,有起承转合,有适当的动画,每个人都要做,每个组(全班共分了6个学习小组)推荐一个人进行交流。周六,陆陆续续的发上来了,开始的几个都是对着静态事物描写,形式内容都还可以,但是主题有些呆板,我发了个通知,希望他们多多关注一些最近发生的事件,比如羽凡吸毒,D&G辱华事件等等,借以“明道”。这样的东西讲起来比较有味道,也不会抄袭,能够很好的展示他们实际的制作PPT的水平,因为这些东西是不可能从网上抄袭的。果然,后续交上来的作品很多还是按我的想法去做的。多数同学都能够找到一个不错的模板,将自己要讲的主题思想加进去,闫俊铭同学还很炫很酷地来了一场文字秀,非常的有震撼力。多数人做的是7页,这是最低标准,看来最低标准不能定得太低,定的太低了,大家就会自我放松要求。我也相信他们这一批PPT作品,已经可以超过80%的工大的学生了,无论老生还是新生。
有了基础的作品,班助天成和班委一起策划了能动学院第一届PPT展示大赛,有彩排,有评委,有模有样,效果不错,评出来一二三等奖,团支书李晨阳拿了第一名。这次PPT展示大赛反映出来的问题是同学们积极性还欠点儿,不敢大胆表达,第一波报名的多数是班委,退回去重报,还是有两名班委出现在名单上,派不下去,没关系,以后轮着来,每个人都得上台,“能说”的能力也是必须训练的。
第三个作业是EXCEL表格的处理,我发给同学们一个我以前通选课的成绩单,里面有考勤、作业、活动、课堂测试等数据,每个人大概30个数据,要求按我定的规则算出每个人的成绩。这个作业因为用到了提取、转换等功能,没有人能做出来,看来有些难了,以后找机会再做指导吧!
其他的作业--第二个小板凳
除了我布置的这三个作业,另外还有两本作品集正在进行:
前一段时间学业导师给每个组布置了一个围绕着专业方向查资料写综述的作业,导师们要求不一样,有的是要求人人都做,有的是要求团队完成,程屾汇总了一下情况,情况也不是非常好,多数都是从网上找了一些原始的资料,没有进行有效的加工整理,有的甚至连格式都没有处理,原始文档中的超链接之类的东西都给复制过来了。内容上没法再修改了,程屾给他们一个规范的格式,要求按照格式排版,收集汇编差不多了,作为《融育学堂文集》的第二部,也是他们集体上交的第二个小板凳。内容依旧不行,格式规范多了。
刘慧玲讲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生涯人物访谈,每个人都有一个书面的作业,也在汇编整理。
参观实习报告--第三只小板凳
12月6日,组织全体到金鸡岭热电厂去参观,了解一下热电生产的供热的相关情况,作为提前到第一学期的认识实习而组织的。多年的经验告诉我,象这些考察,同学们本来就看不太懂,如果不能加强指导,及时总结,收获几乎为零。花的车费、付出的时间还有参观托熟人的人情就会白白浪费掉。
必须对参观活动的流程再造:
先是程屾找了几个火电相关的视频,头天晚上带他们看了看,还给他们简单讲解了生产流程等相关知识。这样,他们脑子里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
然后我又查找了一些相关的推文,发到微信群里,让他们阅读。
还补充了几点考察要求,让班助王天成在来的大巴车上当面交代给同学们:
这次参观学习,让同学们每人一份考察报告。用美篇,回去下车时就完成初稿。发群里。包括内容:
1.参观前已通过各种途径对热电厂的认识,希望通过今天参观考察了解和验证的知识和内容。(说明认识的途径,和形成的认识),这一部分在来的路上就可以完成。带着问题来。
2.参观考察过程中所见所认识的,所听到的,自己的学到的东西,对,第一项的,验证和解答。除了这些还包括济南热电,如何服务于济南供暖,有哪些措施?济南热电与济南环保之间的关系。
要求图文并茂,让大家多拍照片,多从网上找资料图片。每篇文章里面应该有个人的照片,在热电厂拍的。
回去以后将这篇图文整理加工,补充内容,形成word文档,按照上一次程老师提供的格式要求,修订好格式。每一天的蚊子不少于1200字。星期六中午前交到群里。
周末对文稿进行汇编,形成一本书。
如此,前一天的视频,文字的阅读,加上当天的所见所闻,会形成一个深刻的印象,及时记录整理出来,会留下较深的专业记忆,而且不会很难。
这样一些主意也不是提前想到一下子就想全面的,是一边做一边想出来的,而灵感可能就是来自于我某次跑步时的思考。
参观的过程,同学们表现很好,秩序井然,拍照,听讲,从后来提交的他们的文字看得出,他们认真地做了。
参观结束,我们在会议室座谈,济南热电的杨总给他们讲了介绍了一下热电厂运行的情况,也特别期望同学们将来能加入到他们的事业中来。他还讲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讲他们的情怀,讲到市委书记供暖前来这里指导工作,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民冷暖的关心,讲到这些,他们油然而生了一种为国为民的自豪感。我想,这也是一次“微党课”,给同学们传递了社会的正能量,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一定不是只关注自己的饭碗,还必须关心社会的需要,需要很多无私的奉献。
我给热电公司的领导们介绍了我们这个科教融合班建设的思路,讲解我们围绕提高同学们的综合素质所做的一些工作,我希望我们的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能够引起他们的关注,让他们也一起来参与培养过程,也顺便推销我们的学生。我随机点了坐在前排的李晨阳发言,这是对他的突然袭击,他讲了学习的收获,也表达了学好专业将来奉献社会的决心,表达了感谢,2分钟不到的发言,讲得很好。杨总也频频点头,我相信,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够给专业圈里的人留下好的印象,好的口碑,将来他们就会多一些好的就业机会,会匹配到更好的岗位,多一份责任,多一份奉献,也会多挣一点儿工资。这也是人才培养的落脚点。
参观回校的途中,多数同学已经完成了美篇作业,周六,大部分word格式的作业交上来了,内容不错,排版有进步。这相当于爱因斯坦的第三个小板凳,还不够好,但确实进步了。
更好的作品,将继续呈现,相信同学们会变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