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句哲理老话: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

01
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
此句出自杜牧诗作《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全诗为:百感中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唐穆宗长庆年间,白居易为杭州刺史,张祜和徐凝同应贡举而不分伯仲。白居易遂出题命二人决赛,结果徐凝胜出。会昌五年(845年)秋天,张祜看望出任池州刺史的杜牧,此诗即作于这次会面别后。诗人以此表达对张祜的同情和慰勉。
此诗全篇从同情友人张祜怀才不遇的角度出发,以景抒情,格调苍凉,兴寄深远,尽显名士风流。首联倾泻满腔感慨,不能自已,用先抒情后写景的倒装句式直抒胸臆。颔联承上,依旧观景抒情,用“碧山”“芳草”抒发知己之思与离别之恨。颈联“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从感喟中抽身而出,转为安慰张祜只要有真才实学,无须再向别处追求“大道”。尾联以称颂友人作结:有谁比得上你张公子呢,把诗歌看得比高官厚禄更重要。
“睫在眼前长不见”,一作“睫在眼前犹不见”,典出《韩非子·喻老》:“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这揭示了一种现实悖论:一些事物近在眼前,本应关注、重视,却总被忽略、漠视。这警示我们,如果没有正确的态度,最接近、最熟悉的东西,也变得一叶障目,难以理解;真正的道理、规律,在每日的身体力行之中,而不在外人如何看待、如何评说。
02
胜非其难,持之者其难
此句语出《淮南子·道应训》,意在告诉人们,取得胜利并不是最难的,保持胜利、巩固成果更艰难。
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持胜比取胜更难的道理,用“善持胜者,以强为弱”“孜孜淑淑,所以保终”等警句告诫人们:要保持胜利,就要在强大之时也能够以谦虚的心态看到自己的弱点和不足,要自始至终都保持勤勉惕励。
其实,持胜之道的奥秘,更多的蕴含在一个“持”字之中。何谓持也?《说文解字》言:持,握也。可以想象一下古代卫士握剑的姿态,小心翼翼、保持不变,这就是持胜者应保持的姿态。
在取得成果之后保持清醒的头脑非常关键。保持成果,需要修养,更考验意志,晚清名臣曾国藩34岁升任从四品侍讲学士,但他仍然谦虚谨慎,将自己的书舍命名为“求阙斋”,还专门写了一篇《求阙斋记》来提醒自己。他终身严于律己、勤于政务,每天必做12条功课,一旦因故没有完成,必定在日记中对自己严加责备,他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03
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
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
此句出自晋代陈寿《三国志·吴书》。意谓有能力使用众人的力量,那么对于天下也就没有什么不可战胜的了;有能力使用众人的智慧,那么即便是先贤圣人也没有什么害怕的了。这句话原本是说孙权在用人上能广纳贤才、举贤任能,后多用来形容只要人心齐,充分利用和发挥众人的智慧和力量,就能战无不胜、所向无敌。
在古代,许多思想家都深刻认识到团结所带来的伟大力量。《吕氏春秋》中说:“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淮南子·主术训》中有:“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以及更为我们所熟知的《孙子兵法》中“上下同欲者胜”等。这里“上下同欲者胜”虽出现在兵法中,但绝不仅指军队内部的上下一心,更是指各方面的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同舟共济、团结一心,则无往而不胜。
04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此句出自《老子·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老子》第四十六章体现了老子的反战思想。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兼并和掠夺的战争连年不断,给社会生产和百姓生活造成了严重灾难。这是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的时代,连怀胎的母马都要被送上战场,以致产驹于野外。老子分析了战争的起因,认为是上位者贪得无厌、不知足所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意思是,祸患没有比不知足更为严重的了,灾难没有比贪得无厌更为深重的了。为此,他提出“知足常足”的观点。
老子十分推崇“知足”。他认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并称:“知足者富”。司马迁在《史记》中则从反面加以强调:“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古往今来,多少贪夫殉财,就是由于不知足、不知止,最终跌入了无可挽救的深渊。
05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此句出自《孟子·滕文公下》: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孟子·滕文公下》记载了孟子与纵横家信徒景春关于“大丈夫”的一段对话。景春问孟子,公孙衍、张仪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孟子不同意景春的看法,并说出自己心目中的大丈夫:“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朱熹《四书集注》注释为:“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大丈夫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在天下最光明的大道“义”上。
06
量腹而食,度身而衣
此句出自《墨子·鲁问第四十九》:
子墨子谓公尚过曰:“子观越王之志何若?意越王将听吾言,用我道,则翟将往,量腹而食,度身而衣,自比于群臣,奚能以封为哉?”
“量腹而食,度身而衣”是墨子对弟子公尚过说的话。意思是说,要根据自己的食量来吃饭,比量自己的身体来穿衣。后者即成语“量体裁衣”的出典。墨子意在告诉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先考虑一下自己的能力大小,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对自己的行为加以节制,适可而止。
类似的说法还出现在道家著作《文子》中。《文子·守真》称:“老子曰:夫所谓圣人者,适情而已,量腹而食,度形而衣,节乎己而,贪污之心无由生也。”文子是老子的弟子,曾问学于子夏和墨子,是一位学无常师者。另外,《淮南子·俶真训》也有:“夫圣人量腹而食,度形而衣,节于己而已,贪污之心,奚由生哉?”可见,“量腹而食,度身而衣”的观点得到了古代圣贤的广泛共鸣。
07
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此句摘自程颐《二程遗书·伊川先生语》。
程颐,洛阳伊川人,世称伊川先生,与其胞兄程颢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世称“二程”。
关于“学”与“思”的关系,程颐认为:“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意思是说正确的学习方法,必须以思考为根本。思考了就能得到真知,不思考就得不到真知。进而他又指出:“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不深思就不能掌握道理;不经过深思而得到的知识,即令一时得到了,也容易失掉。此句亦见于《曾国藩家书》,故常被误认为是曾国藩的经典语句。
“二程”为何将“思”放到如此突出重要的位置?程颐答道:“思所以睿,睿所以圣也。”“思”是达到睿智、圣明的必由之路。
08
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
此句出自《庄子·内篇·人间世第四》。
《庄子·人间世》阐述了庄子的处世哲学,“人间世”即人间社会,本篇由七节构成。在《人间世》第一节里,庄子假托孔子、颜回师徒二人的对话,提出“道不欲杂”观点:“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道”作为道家哲学的核心范畴,在经历了老子的自然本体及宇宙论解读后,发展到庄子则转变为对生命本体的追求。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修道不宜心杂,心杂就会多虑,多虑就会自扰,自扰就会招致忧患,忧患降临也就自身难保。自“道不欲杂”至“忧而不救”,庄子用了一连串顶真句,先后出现了“杂”“多”“扰”“忧”四个顶真词,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其实,《人间世》中孔子形象并非孔子的本来面目,而是庄子思想的代言人。庄子对“杂”持严厉批判态度。事实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习内容为“六艺”,孔门又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孔门弟子三千,贤愚相杂。据《荀子·法行》记载,南郭惠子曾问子贡:“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回答:“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檃栝(yǐn kuò,矫正木材弯曲的器具)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看来,儒家对“杂”在一定程度上持肯定的态度。
09
事辍者无功,耕怠者无获
此句出自桓宽《盐铁论·击之》,全句为:功业有绪,恶劳而不卒,犹耕者倦休而困止也。夫事辍者无功,耕怠者无获也。大意为:功业靠不断继承累积,害怕花力气而不能坚持,就像种地的人,因为疲劳困乏而停止耕种。做事半途而废的人不会成功,种地偷懒的人没有收获。
《诗经·大雅·荡》有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意思是说事情往往都有开头,却很少能有终结,告诫人们做事要善始善终。而能否善始善终,往往在于自己能否坚持,孔子曾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意思是说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便成山了,如果停止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止的,意在勉励弟子要自强不息、自警自励。
世上无论大事小事,最怕的是懈怠。《孟子·尽心上》:“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做事好比掘井一样,掘到六七丈深还未见水,如果这个时候停下来,那就只能掘得一口废井。要想掘出水来,就得继续深挖不止。
南宋理学家陆九渊说:“懈怠纵驰,人之通患。”解决懈怠的方法没有别的,只有做到心胸宽广,意志坚强,毅力有恒,才能最终有所成。
10
身之不俭,断不能范家
家之不俭,必至于累身
此句出自清代汪辉祖《佐治药言》。
此句话大致意思是:如果自身不节俭,是不可能起到模范治家作用的;一个家庭若不节俭,则必定会累及自身。
古语有云:“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意思是节俭就会有节制,有节制则百善都会兴起来;奢侈就会放肆,放肆则百恶都会爆发出来。古语也有言:“奢靡之始,危亡之渐”。奢侈浪费不仅是消极颓废的表现,而且是危亡的温床。“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历史上很多朝代的覆灭,都与奢靡有关,商纣王酒池肉林,挥霍无度;隋炀帝纵情享乐,昏庸残暴……凡此种种,教训不可谓不深刻。而对一家而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聂成华书画作品展

(0)

相关推荐

  • 道德经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

    这一章节是老子对 统治者所说的,对有道无道的看法,再次重申知足常足. 先贴下原文: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天下有道,战马耕作, ...

  • 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孙权

    ①榜样是条捷径.------塞内加 ②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孙权 ③鸡蛋因得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小鸡.-----毛泽东 ④平静的湖面,炼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 ...

  • 老话10句哲理深,熟读牢记,时时受益

    "老话"是指世代流传的.父祖辈教育后代常讲的.既承继传统又经过人生的体验感悟.既老生常谈又常讲常新的话.老话看似简单.平常,实则睿智.深刻,蕴含着丰富的智慧.深刻的哲理. 01 一 ...

  • 辈辈相传的10句经典老话,句句道破人性!

    辈辈相传的10句经典老话,句句道破人性!

  • 农村流传的10句经典老话,句句道破人性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听到很多老话,这些老话都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这些老话不仅简单形象,更是生活和工作的经验总结,包含着大智慧,以下这10句最经典的老话儿,简短精辟,句句都是大实话,值得我们细细体味! 1 ...

  • 比肩莎士比亚,易卜生10句哲理名言,感受他光芒耀眼的戏剧人生

    提到戏剧,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英国莎士比亚和法国莫里哀这样的戏剧大师.在东欧,有一位喜剧大师及诗人的光环同样耀眼,有评论家认为他可以比肩莎士比亚和莫里哀,这个人就是挪威人易卜生.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易卜 ...

  • 10句哲理老话儿,静心,修身,养性

    [01] 视听言动,决去非礼:喜怒哀乐,务求中节 原文: 身者不可不修也.身者父母所属望,而子孙所观型者也.故必敬以持己,恕以接物.视听言动,决去非礼:喜怒哀乐,务求中节,庶身可修,而家可齐矣.< ...

  • 老祖宗10句经典老话,让人舒服,让人明白

    一.但看三五日,相见不如初. 但:只.初:初次相见.只要等待三五天,见面的时候就不及初次见面时那样热情了. 二.人情似水分高下,世事如云任卷舒. 卷:收敛.舒:张开.人情就像水一样有高低之分,世事就像 ...

  • 《荀子》里的10句哲理

    转:梧桐街6号的博客 1.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天论> 适应客观规律,采取合理的措施,便能够很好的生存.不适应客观规律,采取不合理的措施,便十分凶险. 2. 一倡而三叹 ...

  • 10句风水老话,桑皂杜梨槐,不入阴阳宅!

    一.桑皂杜梨槐,不入阴阳宅 古代对建房很重视,无论位置.朝向.高低,都有很多讲究. 用料也是如此. 桑.皂.杜.梨.槐,这五种木材很好,但是不能做阳宅,也不能做阴宅. 生前盖房不能用,死后做棺木也不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