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
倪海厦讲针灸:
肝经最后一个穴道是期门穴。期门穴在胃经的不容穴外开一寸半。以肋来算的话,第一个肋跟第二个肋骨中间是日月,再跳过一个肋骨,就是期门穴,期门穴是肝经的募穴。肝募期门。期门是我们常用的穴道。下针时也是从这边刺过去。这是肝经的募穴,肝病可在这治疗。肝有问题的时候。先刺期门,用俞募治疗,再扎后面的肝俞。这时候我们一定要去补土。这样的话,病就不会再恶化。补土的时候,旁边的章门穴,因脏会章门当然可以用啊。这是你要直觉的反应到,想都不用去想,你一去强土以后,肝病就不会恶化了。这时候你再去强木,让水去生木。你听过肝硬化、肝癌,就是没有心硬化、心癌。你听过动脉血管堵塞,可是没有听过心脏癌。我们什么时候知道太慢,当我们在强土和强水的时候,病人会一直嗝气(打嗝),这就是病人到我们手上已太慢了。这是中医的观念。
西医呢,只要治不好就说来这太慢了。实际上,不管初期、中期、末期,西医从没治好过肝病。一般来说,产生腹水的时候,是五十比五十的几率,我有救回来过,也有救不回来的。没有腹水的,几乎都好了。当然我们用针灸、用药,有时针都不用下,吃药就可以了。期门是肝的募穴,胸胁苦满,胁下痛、肝脏痛都可治是肝经的近取穴。都可以下针、同时也可以教病人灸。我们的做法是下完针以后,我们在病人期门穴上画个圈圈,让病人回家灸,晚上看电视时就灸。不要看政治新闻,越看越火大,因肝主怒嘛。看一些赏心悦目的,或一些悲的东西,像苦恋花那种。很苦的电视。看了会流泪的,这对肝很好。边灸边看。肝主酸,病人呕酸、吐酸都是肝脏的问题,都可以用灸的。【吐酸 泛酸 反酸 】
清代名医李用粹就指出:“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
吐苦水、呕酸水是常见的症状,要问它们跟什么脏器有关系,估计十有八九会说是胃。中医认为,看起来呕吐源自胃,其实是其他脏器的问题,清代名医李用粹就指出:“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内科主任陈昱倩介绍说,肝与胆相表里,有经络联系,胆汁的形成是“借肝之余气,溢入于胆,积聚而成”,所以肝的疏泄功能也表现在胆汁的分泌和排泄上。若肝有邪气,胆道不利,胆汁的分泌与排泄受影响,就会出现胁痛、食欲差、口苦、吐苦水等症状。肝胆均位于右胁下,而肝气行于左,平时轻轻拍打左、右胁部,有助于护胆解郁。
为什么说“吐酸识火入肝”?中医认为,肝脏有点倔脾气,不喜欢压抑,所以叫“肝喜条达”。人如果情志不舒、肝气郁结,就会出现气郁化火、肝火犯胃的现象,进而出现泛酸、口苦口干、两胁胀痛、烧心等症状,治疗应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为主。养肝不妨平时多按压大敦穴,此穴位于大脚趾指甲边际靠第二趾处(如图),每次强压7~8秒,有助于舒肝理气。
口酸呕酸水是肝不好吗?
口酸多见于伤食,肝胃郁热等。进食过量,食滞胃脘,化腐生酸,浊气上泛,则口中泛酸,气味酸腐。酸味入肝,肝郁化热犯胃,胃失和降,则口吐酸水。
呕吐是临床常见症状,恶心常为呕吐的前驱感觉,也可单独表现在上腹部特殊不适感,常伴有头晕、流涎、脉缓、血压降低等迷走神经兴奋症状。它反映了人体的气机上逆。“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因此,胃气不降是呕吐的直接原因,但根本原因往往是肝、胆等脏器的升降失调并波及到胃。
“呕苦知邪在胆”,为什么胆汁是苦的呢?苦味在五行属火,火有发破的作用,刚吃的食物需要这种苦味爆破开,才易于消化,特别是难消化的脂类物质,更离不了苦味的火力。所以人吃完饭以后,胆囊就会自动排出胆汁以帮助消化。食物需要下行才能逐渐被消化,因此不难理解正常时胆气是要下降的,假如有邪气攻击了胆,它的习性发生改变,就会不降反升,然后导致胃气也跟随上逆,这样带着胆的火苦之味返入口中就出现呕苦的症状。这种情况可以选用黄连温胆汤来对治。
“吐酸识火入肝”表明了呕吐酸水是肝火造成的。肝在五行属木,木有舒畅调达的作用,如果由于某种因素导致肝郁不舒,就会郁滞化酸,酸味是不舒畅的表现,就像不成熟的果实都有酸味,果实完全长开成熟后就表现出甘甜之味。肝郁不畅的人,也会因为木不疏土而导致胃气不降,吐出酸味。这时治疗需要清肝和胃,可用左金丸配伍二陈汤等。
需要指出的是,吐酸也可以见于肝寒;肝郁到一定程度就会化火,也可以呕苦,这时口中感到的不再是木的酸味,而是火的苦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