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修养九种品德 (刘选启)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可见,加强个人品德修养,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对于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的重大现实意义。因为,在很大程度上,全体社会成员的品德修养素质,关乎一个社会是否文明进步,关乎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
翻开历史的画卷,品德修养,历来被人们看作是立身之本、治国之要,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所在。在中国,先秦时期就十分重视道德修养,他们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同齐家、治国、平天下结合起来,认为“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一切都要从修养个人的品德做起,只有修身才能齐家,然后才能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作为群经之首的《易经》,在《系辞下传》第七章中就提出了人要修养九种品德:“易之兴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履和而至,谦尊而光,复小而辨於物,恒杂而不厌,损先难而后易,益长裕而不设,困穷而通,井居其所而迁,巽称而隐。履以和行,谦以制礼,复以自知,恒以一德,损以远害,益以兴利,困以寡怨,井以辨义,巽以行权。”
《易经》可谓是衰世之学,它的兴起恰恰是在世道的衰败之中,面对这样的时代,圣贤君子们总是忧心忡忡的。“文王拘而演周易”,就是在残酷恶劣的条件下,通过推演易卦,写作断辞,提醒世人必须具有忧患意识,时时不忘修养自己的品德,以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获得人生和事业的进步。今天,我们学习借鉴《易经》“九卦之德”,有着许多的启示和教益,目的就在于修养好我们的九种品德。
履以和行
“履,德之基也;履和而至,履以和行。”做人的品德基础在哪里呢?就在我们脚下,就在我们的行履之处。所以,一个人要进德修业,就要从基础做起,一步一个脚印,体现到具体的行为举止之中。正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们有些人,嘴巴上讲得好听,给人的感觉是修养非常高,但行为表现与说的不一样,没有把言行统一起来,履行好自己的诺言,往往被人们瞧不起。履卦的卦辞很简略:“履虎尾,不咥人,亨。”意思是说一个人一脚踩在老虎尾巴上了,但这个老虎很乖,居然不吃人,所以小心谨慎,做事会顺利。把“履”作为我们的“德之基”,就应该随时有一种踩到虎尾巴的感觉,要小心谨慎,有一种“终日乾乾,夕惕若厉”的警觉,时时处处加以防范,就不会有什么过错。“履,德之基也”,在自己的品德修养上,确实要有一种非常谨慎态度,对自己内心的每一个念头都要认真看护,它是一切修行的基础,只有这样,我们从精神上、行履上,才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就要从行履和行动上,看一个人的品德基础厚重与否,看一个人的志向高低。“履和而至”是说,我们如果真正把履卦的精神掌握了的话,那么你就会在自己的精神上就会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并落实到行动上,让领导和群众感到你这个说话是算数、说一不二的。“和”具有一种较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如果我们大家在品德行履上,都能“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焉”,提升自己“和”的能力,那我们这个社会就能够长治久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亲密,天下也就“履和而至”。“履以和行”启示我们,要按照履的方式来坚持修养自己,和气就能够充满身心;我们的身心充满了和气,就会影响和改善外部环境,以及相互间的关系,使之也充满友善和和气。所以“履以和行”,我们在做事的过程中,按照规定的礼仪去做,到处都充满了这种祥和瑞气,自然就能够与社会和谐相处,把工作干好,把事业做大,让人生更加辉煌而又意义。
谦尊而光
谦虚是做人的基本品质要格要求。所以,《易经.系辞》里说,“谦,德之柄也;谦尊而光,谦以制礼。”德,实际上是在精神上、内修上的一种体会。我们说平常心是道,一个品德修养很高的人是不喜欢外显的,他往往跟一般的人没什么两样,但是,他内藏得再好,总是要露出点“把柄”来,那么,这个“德的把柄”就是“谦”。一个人是否谦逊、是否虚心,这是衡量是否有德的尺度。品德好的人,为什么为人总是很谦虚、很低调呢?因为他们懂得一个人面对天地万物,面对大众是非常渺小的;越是修养高的人,越是对天地万物、人民大众充满了一种敬畏、一种敬意,为人处事就会谦和下来,就不会趾高气扬,把自己太当回事的。其实,人在无边无际的天地面前,在无尽的时间、空间当中,生命确实就像古人说的“白驹过隙”。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生百年,只不过是短暂的一瞬间,没有什么值得骄傲,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不管是在传统文化上修养品行的人,还是在社会事业上真正的成功人士,真正境界高的人,都是谦和有礼的。所以,“谦,德之柄也”,谦卦大象辞上面说:“谦谦君子,卑以自牧”,君子一定会体现出谦谦之德来,他总是心甘情愿地处在卑贱的地位上,总是善处于别人之下。“卑以自牧”是说,我们要像放羊一样,自己放牧自己,自己拿着一根谦虚的鞭子,抽打自己的精神,用谦卦之德来调教自己,看自己哪儿有问题,有了问题就及时改正。“谦尊而光”告诉我们,一个人具有了谦德,他的内在智慧、内在精神恰恰是非常之尊贵、非常之庄严,仿佛日月一样的光明普照。所以古人说“谦道乃光”,我们普通人能够谦虚,恰恰就能够维护自己的尊严,恰恰是最有光彩的。“谦以制礼”,就是在与社会、与他人打交道时,要懂得礼数,首先就表现在互相谦让上。礼者理也,大家见面一拱手,打个招呼,或者一鞠躬,一寒喧,体现的都是一种谦让、一种和气、一种素养。
复以自知
“复,德之本也;复小而辨於物,复以自知。”复卦的主旨是恢复,人的品德根本在哪里?就在于恢复,恢复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后天的妄想、后天的执著,给我们的本来面目上抹上了很多灰尘,那么,品德之本,就是要恢复,“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让我们光明的本来面目显现出来。把优势和特长发挥好,把那些不合道德要求的问题和毛病克服掉,从而保持向好的方面发展的态势。复卦是对我们德行之本、修行之本的一个提醒、一个启示。“复小而辨于物”是说,在《易经》六十四卦里面,除了坤卦是纯阴之卦以外,复卦的阳气是最弱的,是一阳初生,一阳在下五阴在上,阳气是最微弱的。从阳气这个角度来说,复卦是最“小”的。虽然复卦阳气最小,但毕竟“来复”,正处在不断生长、养大的阶段,充满着生机活力,引用到我们的精神、品德修养上,恰恰就要从小处着眼,从小处下手,自觉做到“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越是细小的事情越是应该加以注意,防止因小失大。品德修养的功夫贵在细行,要真正落实到我们平常的细微之处、行为的细节之处,体现出来的就是“一阳来复”,对好的要保持、巩固和发扬,不能轻易放弃。我们平常一个念头生起之时,马上就要关注它,看它到底是善念,还是不善之念,还是一个纯粹的妄念。这样,我们做事的时候自然就能够胸有成竹,条理清晰,脉络分明,也容易顺势而成功。“复以自知”是说复卦有一念回机之用,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们的精神状态,是不是走在恢复我们的先天本性、恢复我们本来面目的这条道路上?自己嘴说不管用,别人说也不管用,只有自己心里知道。不要以为坐在讲台上讲的人,就比下面听的人修养要高多少。复卦是“德之本”,就是要自知,要有自知之明。所谓自明而诚,就是落实在自知上面;自知则明,精神保持清明而不自欺,那就达到了诚的境界。
恒以一德
做事要有恒心,品德修养更得有恒心。《易经.系辞》里说,“恒,德之固也;恒杂而不厌,恒以一德。”前面我们说要恢复本来面目,这不是一句话、一时间就能够解决的,必须持之以恒地加强修养,你的品德才能够稳固,自己的根本才能够牢靠。一个人在品德修养上,假若一日暴十日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是难以奏效的。因此,无论环境怎么变,或者遇到来自何方的、多大的压力,甚至是生命的威胁,都要不改初衷,始终如一,秉持自己应有的品德。恒卦的作用,就是把我们的品德稳固下来。不光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为人处世,还是平常做任何一个事业、任何一个事情,你要想真正做好、做成功,没有一个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那是不可能的。恒卦的大象辞“君子以立不易方”告诉我们,一个人卓尔不群,高高山顶立,认准了自己一生的事业,就不会改变方向。一个人再聪明、再伶俐,如果缺少了这种“立不易方”的稳定性、坚固性,即使他有再高的境界、再大的学问,也都是靠不住的。风一吹,说不定就把他的信念吹散了;雨一淋,也许就把他的墙基淋垮了。“恒杂而不厌”是说,人心之所以不能够守恒,往往就是因为心思太乱,杂念太多;我们做事业不能成功,也是因为我们杂事太多,太分神,总是东一锒头西一棒,把你的时间和精力给折腾完了。所以,把恒卦纳入品德修养,就要求我们做一个有“恒”的人,能够始终如一,能够在人生事业上善始善终。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也不论是简单还是复杂,只要我们真正把心思恒定下来,即使是复杂的事情也会变得简单,困难的事情也会变得容易。“恒杂而不厌”,只要心守恒了,那么外界的事情即使再多再杂再乱,我们心都不会乱。心不乱,什么事情都好办;如果你心乱了,那就烦恼丛生。“恒以一德”是恒卦的卦德,要求我们在任何事情上都要有恒心、有稳定性、有毅力,只有坚持不懈,最终的结果才能够“一德”,才能够在品德修养上精进。
损以远害
“损,德之修也;损先难而后易,损以远害。”修养品德要怎么修?要靠“损”来修。当然,这个“损”不是让我们损人,而是要我们损己。损己就是要把那些自私的、贪欲的、七情六欲中种种不良的东西都损掉。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说的就是做学问,每一天都要有所增益,有所长进;修养品德,每一天都要减损一些不好的言行,使好的得到光大。那么“为道日损”,要损到什么程度呢?“损之又损,以至于无”,要损到把我们的不正确的东西统统除掉,达到一种“无”的状态。损卦的大象辞说:“君子以惩忿窒欲”, 即克制愤怒,抑制情欲。修养品德的过程,就是把我们身心上的各种习气、欲望清理干净的过程,真正要日损一日,损之又损。只有这样,品德修养才能不断走向成熟,不然的话,光嘴巴上说修养,到头来仍然一无是处。“损先难而后易”,是品德修养的一个诀窍。一个困难复杂的事情摆在那里,怎么办?就要集中力量,先把最难的部分解决好,其它的部分就会顺理成章,迎刃而解。我们开始做事、一鼓作气的时候,精神力量很强大、精力也是很旺盛的,再困难的事情,都有信心和勇气克服。如果是先易而后难,在那些相对容易的事情上就先把你的精气神耗掉了,“再而衰,三而竭”,越往后面,事情就越难办,就会没有信心,半途而废。“损以远害”是说我们把自己的错误的东西统统损掉了之后,自然就能远离了祸害。我们常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我把自己都损得差不多了,你要来损我,你又能损到什么程度,还能怎么害我呢?“损以远害”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我们看网上有些人斗嘴斗法,有的聪明人就把自己放在最低的位置上,先说自己什么都不是,然后别人随便怎么损他,也都拿他无可奈何。
益以兴利
损益之道是相辅相成的,减损之后就会有所增益。所以,《易经.系辞》里说,“益,德之裕也;益长裕而不设,益以兴利。”这个“裕”就是富裕、充裕,是说一个人体现出品德和事业充裕的状态,也可以理解为人的精神、道德本身所具备的一种丰富性、一种自利利他的丰厚特性。自利是为了利他,自利利人,益己益人,自他不二。把自利利他、益己益人的手段落到实处,就是益卦的大象辞说的那样:“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我们看见好的就要去学,就要从内心中向人家看齐;有过则改,发现自己身上有毛病的地方,当下就要把它改正,不能放任自流。“益长裕而不设”,长裕,就是不断地增长、不断地充实自己的内在德性;不设,就是不加造作,不有意为之,不预先设计,能够顺其自然而日益增长。这是益卦所体现出来的内在智慧,和坤卦的“直方大,不习无不利”一样,能够做到很正直、很方正、心量宽广博大;但同时“不习无不利”,结果是无往而不利,能够做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益以兴利”,前面讲“益者,德之裕也”,表现出的是一种精神充实、德行丰裕的状况。“益”的意思,是助益、增益,在已经拥有的基础之上,再增加一些使之更好;“兴”即兴起、兴立、创办;“利”即利益、财利、吉利、有利的。“益以兴利”就是要“益,用以兴立有利的事业。”一切兴利的事业,根本的是以高尚的道德的为核心,即一切都要以道德为原则,道德的核心是公平正义。人的精神世界之丰富灿烂,是世间一切所望尘莫及的。品德修养达到了这样一种境界,当然就达到了极致的程度。我们品德修养、不断充裕是为了什么呢,为了“兴利”,修已是为了利人,按照毛泽东同志的话说就是“为人民服务”。
困穷而通
困难不仅是块磨刀石,也是检验一个人的意志坚强与否的试金石。“困,德之辨也;困穷而通,困以寡怨。”我们说一个人品德修养的高低、深浅,一般情况是不容易看出来的,但是患难见真情,往往处在困境、逆境之时,就能够一目了然。所以“困,德之辨也”,处于困境之时,就能够辨别一个人的品德到底怎么样。孔夫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一个真正品德修养很高的人,他处于穷困之时,其操守是“固”,体现的是“恒”的精神;“德之固也”,他的品德是稳固的,是“立不易方”,不会被环境所左右,不会被他人牵着鼻子跑。但是一个品德修养很差的小人,如果处在穷困的时候,那他就不管那么多了,甚至会阿谀奉承,变节投降。“困穷而通”,一个真正有品德修养的人,处于穷困之时,就会“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尤其是在品德修养上能够适变、应变,通过变通的方法来解决困难,达成自己的目的。一个人如果在精神上处于一种困境,不会变通的话,精神上就要出问题,有些人得了抑郁症,到最后自杀,就是精神钻入死胡同而不知变通的结果。所以,困卦的精髓,就在于处穷困之时而能够通达无碍。“困以寡怨”,一般人看到那些权高位重的人、高高在上的人、自傲自满的人,自然就会产生一种不满的情绪;而看到那些身处困境的人、身世凄惨的人、贫病交加的人,自然就会产生怜悯之心,做些好事也绝没有什么怨言。所以,如果我们身处困境,也不要悲观失望,要看到这个困境,正好可以帮助我们“寡怨”,以消除我们对社会和人生的积怨。
井居其所
“井,德之地也;井居其所而迁,井以辨义。”古代人们聚集到一个地方,水源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是靠在江河边上,这个聚集地的水源便不成问题,但如果是在北方干旱之地,有一口井那就太重要了。所以在中国文化里面,“乡井”这个词有着很丰富的情感内涵,也是联系人的一个桥梁纽带。一个乡村,一个人群聚居之地,肯定要有一口井。这里说“改邑不改井”,就是说这个地方的名字可以更改,但水井的位置是不可能改的,水源是相对固定的,改了井那就没有水吃了。“井德之地”,比喻人的品德要像井一般深邃,同时还要不断地深入挖掘,才能有源源不断的活水出来。井为“德之地”,就是因为井水能够养人,我们的精神之地,如果随时有活泼的甘露滋润,就能够涵养我们的品德。“君子以劳民劝相”,就是要让老百姓劳动起来,互相鼓励,发展生产。我们在品德业修养上也是一样,也要有“改邑不改井”的稳定性,也要像打井一样打出活水来。井水能够养民,品德则能够养心,所以仁人君子都要“劳民劝相”,鼓励大家好好保护自己的这个“德之地”。“井居其所”,人们生活就要靠井而居,像井一样有定性,找准自己的位置,要“居其所”。我们立身于社会生活当中,各有各的分工,各人都处在各自的位置上,这就是“井居其所”。但是我们的精神却不能僵化,不能模式化,而要有开阔的视野、广大的胸襟,有与时偕行、与时俱进的灵活性和生生不息的精神才行。所以,“井”的精髓,体现出一种静而能迁的素质,是稳定性和灵活性谐调统一的典型。君子修德也要体现“井”的精神,既要有稳定性,也要保持一种鲜活的生命力。“井以辨义”,如果说井之德是“居其所而迁”,是稳定性和灵活性的高度统一的话,那么,我们的心就应该像清澈的井水一样静下来,能够照鉴一切,泽润乡里;我们的心能够像井水一样鲜活清新,用之不竭,能够辨明是非,识别正邪,在善恶是非之间做出最恰当的取舍,秉持自己做人做事的品格。
巽以行权
人修养品德仅有观念的自觉是不够的,还得依靠制度来规范人的行为举止。只有从制度的层面上把良好的品德肯定、固定下来,才能被社会所认可、所推行,为人们所尊崇、所效仿。“巽,德之制也;巽称而隐,巽以行权。”“巽”讲的就是德行的制度,或者说是德行的规范。制度本身就是拿来规范人的,德行要制度化,当然就是要限制、规范人的行为举止。巽有顺风而入的意思,体现出一种顺入之理;它能够通过像风一样地透进来,透进事物的机理里面去。人们修养品德,一定要随顺入理,顺风而入,而不能悖离时势,悖离礼法。如果逆风而行、顶风作案,那就麻烦很多,甚至要走上一条不归路。“随风巽,君子以申命行事”,就是发布命令,推行政令,推广德行的人,一定是要顺风而行、顺时势而为。我们立身处世,也要随顺自己的时节因缘,在自己的范围之内,该做什么事情就做什么事情。“巽称而隐”说的是,一个人处于“巽”的状态时,要顺风而行,顺理而入。首先要正名,名实要相称,你的行为、你要做的事情,首先要师出有名、师出正名。虽然是师出有名,但也不显山露水,能够隐藏其德行,就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境界。“巽以行权”,就是当你处于良好的环境之时,所办的事又符合民心、民愿,那你就要赶快行动,果断地行使职权,使之取得最好的成就,给群众带来更多的福祉。如果遇到困难和不顺,就要权衡利弊,做到“两害相权取其轻”,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促进人生和事业的发展。“巽者,德之制也”,就是要抓住顺势而为的大好时机,勇于改革,大胆创新,制定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迅速进行宣传贯彻,尽快落实下去,使之成为大家的自觉意识和行动,切不可犹豫不决,错失良机,影响事业的进程,影响人生的发展。
河南省平顶山市湛河区人大 刘选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