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才发现,《诗经》也暗示了夏王朝在巴蜀...
今天才发现,《诗经》也暗示了夏王朝在巴蜀地区。
《诗经》以《周南》、《召南》开篇,在《诗序》是被称其为“正始之道,王化之基”的篇章,拥有“雅”诗的庙堂地位。《周南》、《召南》因何而来?所指何地?《吕氏春秋》说:“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待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周公、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
可见,周南、召南就是采集于大禹居地和涂山氏居地的诗歌。那么,为什么又命其为《周南》、《召南》呢!原来,武王去世时,成王年幼,于是有周公、召公为三公,分陕而治。其中,周公居陕东洛邑,周南即淮河流域,为涂山氏居地;召公居陕西丰镐,召南即巴蜀地区,为夏禹故土,这与传世文献记载的“大禹出西羌”的说法完全吻合。
周人祖居于豳,按道理孔子应将《豳风》居于《诗经》之首,但为什么却将二南居于《诗经》之首呢?道理很简单,《周书·召诰》说:“我不可不鉴于有夏,亦不可不鉴于有殷。”换句话说,二《南》居首的原因就是周人的礼乐制度与巴蜀地区、淮河地区的古代文化传统有关。淮河流域有台家寺文化,与殷人有密切的关系,这个内容我们且以后来谈。这里单说巴蜀地区,先秦时期有著名的广汉三星堆文化和成都金沙文化,特别是三星堆文化的礼制文化极为发达。礼制文化脱胎于祭祀制度,而三星堆的祭祀文化之发达是一望而可知的,这方面的研究实大有可为。
《诗经》有多篇国风作品,但《王风》、《齐风》、《魏风》、《陈风》、《桧风》等均没有被《左传》引用的例子。反观《周南》、《召南》则不然,《左传》共用了其中的10首。其中,单单《召南》就被引用9首,由此可见《召南》在《诗经》中的地位,而《召南》则是描述岷江流域的作品。这种文化现象,除了把三星堆、金沙文化与夏文化联系起来,我们还能怎么解释呢?笔者曾在“夏分三段”说中提出,召公家族可能与蜀地有关。成都市新都区马家大墓的墓主自称为“邵”,而召公之“召”本来就可以写作“邵”。召字与夏后杼之“杼”和“蜀”字同样音近,意思为王。以此论之,则《召风》可解,三星堆、金沙可读,夏、周关系可明。#我要上头条##三星堆##历史冷知识##知识分享##成都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