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忆往(四):三大京剧码头-汉口

从二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汉口确是当之无愧京剧的大码头。从二十年代初到解放前,京剧班社经常是北京学手艺,上海闯出名,再沿长江坐船到各码头(沿江城市)演出赚钱。每到一地,俗称“拜码头”。而汉口就是其中的大码头。何也?剧场多,来往名角多,观众多,懂戏者更多!如谭鑫培、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周信芳、马连良、林树森、奚啸伯、楊宝森、张君秋、李慧芳、赵燕侠、关肃霜……但凡你能想到的都必定会到汉口,各地名角儿纷纷来“拜码头,”作为“戏码头”的武汉(汉口)那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其京戏繁盛程度大大超过沿江其它城市!

汉口的观众不但懂戏,爱戏,会捧角,爱好甚广,喜听京朝派,也不排斥海派,不过口味也很挑。而汉口各舞台经理人对于如何请名角儿也伤透脑筋,报纸还专门撰文为汉口戏剧业的发展出谋划策:名伶四旦中,尚小云、荀慧生的号召力较梅兰芳、程砚秋稍差。如聘尚小云,则需要再邀第一流的老生为陪衬,在谭富英、马连良、言菊朋、高庆奎四人中邀一人前来;武生则需邀尚和玉、周瑞安等人;如聘荀慧生来汉口,老生可邀杨宝森、安舒元等,而武生一定要邀杨小楼、尚和玉等人,他们若跟荀配演《战宛城》、《翠屏山》等名剧,必更有号召力,等等,足见对市场研究之深,懂戏之甚巨。也可见汉口的戏迷很内行,也表明“名角演名剧”对戏迷的号召力惊人。

1919年,梅兰芳首到汉口合记大舞台演出,1920 年,余叔岩首到汉口演出,1922年,马连良首到汉口兴记大舞台演出…,自此后,众多当时顶级的京剧名角儿,无一不接踵率班经常来武汉演出。因为,武汉是个养得起京剧艺人的地方,无论什么级别的艺人来,都能挣口饭吃。俗话说“北京坐科、上海挂号、武汉闯码头”,除了北京、上海,武汉也成为全国各地戏曲艺人成名成家的大本营。武汉三镇的戏园子多如牛毛,其中以汉口大舞台(合记)、新市场(民众乐园大舞台)、兴记大舞台、天一剧场、满春戏园…最盛,而汉口的戏迷数量庞大、行家多,爱戏也懂戏。所有角儿,只要本事过硬,在武汉演出必红无疑!从有京剧起直至解放前,名角儿如梅、尚、程、荀四大名旦、余、高、言、马前四大须生;马、谭、奚、楊后四大须生,以及风糜一时的“四大坤伶”、“四小名旦”,以及楊小楼、尚和玉、盖叫天三大武生,金少山、郝寿臣、侯喜瑞三大花面,麒麟童、林树森、李洪春、李桂春、王桂卿、李万春、张翼鹏、…等等,只要是北京天津上海的一众名角,只要你想得到的名角,都是多次来汉口码头演出,剧场常常滿座关闸!

如京剧名武生李万春在这里也感受到同样热烈的观众气氛。1933年11月他应邀到新市场大舞台演出,不但连日皆告满座,且每晚都有人满之患,剧场不得不于八时左右即将前后栅门关锁,后来此次演出一直持续了40天,卖座始终不减,戏班、戏迷皆大欢喜!

所以多次来汉演出的梅兰芳先生,五〇年在武汉各界的欢迎他的大会上。激动而赞叹的说出:“武汉(汉口)是与北京、上海並列的京剧三大码头!”之语,也说明了当年武汉的京剧市场和演员阵容的强大,可比肩京、沪。

特别在四十年代末到五、六十年代,各地活跃在京剧舞台的艺术家虽也不少,但一批老艺术家因年老逐渐淡出舞台,中青代角儿大都是一两位名角领衔,带一个戏班,扎在一个城市,比起北京、上海、武汉三地,观众市场大且热烈,角儿阵营实力强且齐整,尚有差距。如五十年代的武汉京剧阵容:老生有高百岁、陈鹤峰、关正明;武生有高盛麟、郭玉昆、贺玉钦;小生有高维廉、楊玉华;旦角有楊菊蘋、一李嗇华、陈瑶华;净角有董俊峰、叶盛茂、张宏奎;丑角有高世太、张啸庄、李正福、楊正义,都是京沪闻名的“角儿”,那怕是团内一些二路或硬里子,如倪海天、董少英、于鸿宾、于宗昆、熊志云、云艳霞、王琬华…等等,大都是带过班走过码头的脚色。所以一般的剧团比起武汉京剧团,综合实力还是不足,他们还是显得势单力薄了一些。如天津戏班一度甚强,但后来楊宝森过早离世,天津主要靠厉慧良、张世麟的武戏;奚啸伯领衔的石家庄剧团,班底不硬,独木难支;其它如李万春在内蒙、黄桂秋在南京、关肃霜在昆明、唐韵笙,云燕铭、宋德珠,在东北三省,虽各占一地,但基本都是一人挑班,团队力量不足,难与当年北京、上海、武汉三地的京剧三鼎甲时期相抗衡。

在众多京剧名角儿中,唯一例外的是,享誉京津沪的京剧大名角儿李少春,于四十年代末期,率班从上海来汉口演出一期,时值黄梅季节,偏巧遇上武汉连绵大雨,连续几天票房上座极差,就没在武汉红起来,可能就此视武汉对他是不祥之地,因之十分沮丧。从那年直至他七十年代初逝世,李少春先生再也未到过武汉演出过。

事过十年,到六十年代初李少春先生本有机会再次来汉演出,是中国京剧院原定李、袁、叶、杜率一团来汉巡演,但李少春却托故请辞,所演剧目就临时以钱浩樑予以顶替,使武汉戏迷少了一次欣赏大师艺术的绝好机会,实实一大遗憾!实在是惜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