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社交牛X症患者:一边emo,一边发疯

硬核看板5小时前

我emo了,你呢?

“吃着饭收到工作群里的新任务,emo了。”

“高数课好难,emo了。”

“新买的奶茶不好喝,emo了”

忽如一夜春风来,互联网上皆 emo。

很突然地,Emo 音乐爱好者痛失名词解释权,它成为一切小情绪的代名词。

导演张艺谋“喜提”英文名

几乎同时,“发疯文学”也杀出重围。

惊慌的可云、失明的紫薇、絮絮叨叨的祥林嫂在网友身上汇聚一堂。

欲说还休的emo,连珠炮一般的“疯狂”输出,构成了这届年轻人,情绪表达的两极。

emo,一种习得性无助

“emo”的来源并不难理解。

它是“emotional”的缩写,最初来自 20 世纪末硬核朋克音乐的一个子类别。

现在,被用来代指所有情绪化、伤感、低落、消极、抑郁的时刻。

微博超话组#emo伤心俱乐部#下,超过三千多条帖子记录着男孩女孩的emo 时刻。

图源:微博超话#emo伤心俱乐部#

学业和工作的劳累、与亲友吵架的不顺、在大城市打拼的生存压力、深夜突然袭来的孤独感,甚至肚子饿时超时未到的外卖、上班高峰时迟迟挤不上去的地铁……一切都能成为诱因,将人一脚踹到情绪低谷。

于是打开朋友圈或微博,心酸地打出一句“我 emo了”,“我玉玉了”(我抑郁了)。

对于当代人而言,这种伤春悲秋的情绪并不陌生。

早在被冠以“emo”的标签之前,它就以不同的形式和表述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之中。

它是 20 年前在 QQ 空间被频繁更新的古风句子,也是 10 年前的青春伤感文学里“明媚的忧伤”,被留在每个少年 45 度角仰望过的天空里。

多年以后,或是被尴尬地归入“黑历史”的垃圾桶,或是成为大大咧咧玩梗反讽的素材。

更近一些,它是“网抑云”里大段的独白和小故事,是深夜发出又在醒来后被删掉的一条条朋友圈。

如今,情绪依然相似,只不过在生活里又换了一种表达。

有观点认为,不管是“丧”“佛系”“躺平”,或者“emo”的自嘲,都来自同一种“习得性无助”。

心理学家Seligman, M.发现,如果人在一系列经验中,发现自己无能为力,无可奈何,就会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进入一种消极的特殊状态。

当现实的压力无法逃避、生活里的挫折比比皆是,人们的努力被消融,无力感就被泛化到所有情景之中。

而且,这种无力感往往无法得到回应和抚慰——

情绪可控,早已成为成年人心照不宣的“成熟”标志。

职场上,上级最常说的话是:“要用工作思维来处理情绪。”

如果有件事让你伤心,首先要考虑的是这件事值不值得伤心。

然后再思考,怎么把这种负面情绪解决掉,做到情绪的收放自如

有时候,想找人倾诉,可转念一想:大家都很忙很累,自己疗愈都要抽空,哪有温暖再分给别人。

于是,想为自己的情绪寻求价值肯定时,扑面而来的首先却是自我反思:

如果说出来,会不会被人觉得“太矫情”“太作”“老网抑云了”?

那些不顺、牢骚、抱怨,ta会愿意听吗?还是会反感?

反复思量后,所有负面情绪只好被折叠。

最后归为一句“我 emo 了”。

图源:小妹的朋友

“我 emo 了,你也 emo 了”,我们在这个简单的词语里交换了一种无力感,达到片刻共鸣。

“我 emo 了,但没完全 emo”,这种情绪会尽可能快地被抛开,而年轻人们跑步迎来快节奏生活里的下一番波折。

发疯文学,从网络生活里肇事逃逸

比起被折叠的、内敛的“emo”,“发疯文学”则完全是情绪的另一种呈现方式。

发疯文学,顾名思义,是像发疯一样宣泄情绪的文字。

它通过大段东拉西扯、逻辑破碎、情绪激烈的文字,模拟发疯抓狂时候的发言,给人一种无理取闹,却又无从反驳的感觉。

这种夸张的“文体”最初源自豆瓣小组,随后被不断模仿——衍生出了跟客服对话、跟杠精对线、表达对爱豆的狂热喜爱,或是朋友之间的语言游戏。

激烈的情绪像台风天的暴雨,劈头盖脸地砸在每一个对象头上。

当我们有许多“emo”时刻无从诉说时,“发疯”为情绪找到了绝佳的宣泄口。

混乱、夸张和互联网上的玩梗风气为情绪找到了合理的外衣。

“发疯”本身就是一种反讽,一种自我批判和否定。

于是发言者反而借助“发疯”的形式,实现了一种“互联网世界里的情感肇事逃逸”。

那些日常生活里滋生的、羞于启齿的情绪,在语言游戏的外壳下得以被表达出来。

说话者不必再小心翼翼,不用害怕自己太过冒犯或是不合时宜。

比如当男朋友没有在需要的时候给上安慰,只敷衍地发了几个表情,发疯文学便催生了:

即便是对网络新梗不熟悉的人,也往往能通过年轻人间的默契嗅出其中的玩笑意味。

与“emo”中的习得性无助不同,“发疯文学”里的自嘲和反讽并不是一种真正的消极和自我放弃。

恰恰相反,说话者将原来羞于启齿的情绪通过加工,形成解嘲。

既完成了情绪的抒发,又让这种稍显负面的情绪安全落地。

想要关注,也想要快乐

大卫·梭罗说,绝大多数的人都在平静地过着绝望的生活。

“在人类的所谓游戏与消遣底下,甚至都隐藏着一种凝固的、不知又不觉的绝望。”

也许你很难理解,为什么emo和发疯文学会成为流行,但这可能是因为,成年人总要试图寻找疗愈自己的方式。

他们已经习惯,摔倒了不会有人来扶。

他们更加现实,眼泪、沮丧和脾气不能改变任何事,所以只好将一切情绪变得“可控”。

在被生活疯狂打倒又站起来的过程中,所有人都戴上了名为强大的面具。

但这种强大是真的强大吗?

在我们吃饭、工作、睡觉的每一天,总有脆弱压抑笼罩着生活的碎片。

在媒介研究中,“去抑制性”( disinhibition) 是互联网行为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比于现实生活,同样的行为在互联网中会受到更少的抑制。

什么意思呢?

在网络中,人们会更少在意自我形象和别人的评价、更随心所欲。

被现实生活压制住的所有感觉,都在互联网上情绪化的、匿名的、发泄式的互动中显露出来。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微博上的我们,和生活中的我们往往是“两幅面孔”。

微博@校园咨询君

但同时,个体差异仍然非常明显。

不同的人在网上的防御机制和开放程度也不同。

有戏剧风格的人倾向于非常开放和情绪化, 而有强迫性特征的人则会更为拘谨。

“emo”和“发疯文学”恰好符合这个逻辑。

对于更小心谨慎的人而言,即便是在网络环境中,仍会将所有负面情绪削弱折叠,隐藏在隐忍的只言片语中,用一句“emo”轻轻带过。

更自由奔放的人,则半倾诉半戏谑地将情绪融进大段的胡言乱语,以一种互联网弄潮儿的形象,完成细腻情绪的发泄。

成年人的世界里,或许多的是无从讲述的琐碎,“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有人嘲讽emo文学是无病呻吟、“发疯”文学是一堆垃圾。

但它们或许是这届年轻人,用调侃消解悲伤与焦虑,一个人勇敢和生活战斗的证据。

用模糊的情绪表达,代替具体的倾诉,无论是emo,还是“发疯文学”,都是在“给别人带来压力”和“把情绪憋在心里”之间,找到了微妙的平衡。

就像木心的诗里所说:

“把寄与他人的希望收回来,放在自己身上,倒也温馨。”

(0)

相关推荐

  • “ 妈妈,我不想上学了”

    如果你的孩子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你会怎么评价这个孩子呢? 会不会因此对孩子感到失望,认为他不聪明.不听话,比不上别人家的孩子? 印度有一部电影,叫<地球上的星星>,这部影片的主人公是一个8 ...

  • 年轻人真的不爱“好好说话”吗?

    "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三人行,必有三人""上次听到这句话还是在上次"--最近,"说了又好像什么都没说"的废话文学成 ...

  • 研究发现:轻易不要和一个深爱过的人复合

    习得性无助的作用 一些心理学家发现,当两个深爱过的人分手之后,他们在前两个礼拜中最容易陷入习得性无助的伤痛中. 越是深爱,彼此之间的所建立起来的情感就越是深厚,那么他们在分手之后,也就很难适应没有对方 ...

  • 23岁独子活活饿死家中:别用“控制”毁了你的孩子

    前一段时间,单位接到一位63岁的老母亲打来的求助热线,称她的儿子今年34岁,大学毕业的第一份工作受挫后就一直待业在家,迄今为止已经在家里呆了11年了. 孩子从小就特别乖,不知道为什么越长大越不听话了, ...

  • 想要彻底忘记一个人,明白“洛克定律”的真实原理就可以

    还是那个相似的街道,还是那个幽静的夜晚,却唯独少了你,思念一个人的滋味总是带着一丝的甜又带着一丝的苦涩. 有些人还有理由让我们去思念,让我们去追求,而有些人可能再也没有机会相见了,于是我们拼了命地想要 ...

  • “我就是比别人差”孩子自卑、坏情绪多,警惕“患上”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拖垮了孩子一生!让孩子在"绝望的世界"中丧失了斗志,如果孩子有这几个口头禅,家长就得重视了,自卑.焦虑.害怕.早教.教育.沟通.心理健康.逆商.强大内心

  • 今天,你emo了吗?

    致我们的情感    致 情 感 作者︱夏 沫 · 主播︱姚小明 音乐︱晚 安 致情感原创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朋友圈总是会出现emo这个词,我听朋友说这个词的意思是,一个人默默流泪. 后来我在网上查了 ...

  • “身为社恐,我也想成为社交牛逼症患者”

    作者 l 黛西巫巫 来源 l 黛西巫巫 最近,2021网络热词排行榜又增加一元猛将--「社交牛逼症」. 而所谓「社交牛逼症患者」,是指那些在公共场合或不熟悉的人面前,能游刃有余地处理人际关系,毫无包袱 ...

  • 广告营销研究中心 | 分享营销“被死亡”之后,朋友圈社交营销的未来之路

    本期研究样本:2019年5月13日,微信安全中心官方发布这样的一条内容:根据<微信外部链接内容管理规范>,微信禁止通过利益诱惑,诱导用户分享.传播外链内容或者微信公众帐号文章,包括但不限于 ...

  • 微信朋友圈[社交功能]

    微信当前有支持移动端和桌面端的应用版本. 移动端支持iOS,Android,Windows Phone各个主流操作系统的各个版本,也有支持一些早期操作系统的历史版本如Symbian各版本,Window ...

  • 上班发了条朋友圈,下台就被患者告了?

    你有没有想过,在上班的时候发一条微信朋友圈或者微博,可能会成为你疏于照看患者的「呈堂证供」? 先别激动,这事儿出现在美国. 来自朋友圈的罪证 2011 年 4 月,美国达拉斯市医疗中心,一名 61 岁 ...

  • “社交牛逼症”说的不就是这些星座嘛!

    <鬼吹灯之云南虫谷>里的王胖子最近喜提热搜. 提名原因是他身上一骑绝尘的"社交牛逼症"--超级自来熟,跟谁都聊得来,连被跳舞草缠上,都能和植物一起妖娆共舞,还打算弄回家 ...

  • 社交牛逼症的7大临床表现,你中了几个?

    猎聘5小时前 关注 只要我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最近,我们发现2021华语网络热词排行榜又增加一元猛将--社交牛逼症. 有人解释:社交牛逼症是社交恐惧症的反向极端表现,指在公共场合或不熟悉的人面前, ...

  • 你听过“社交牛B症”吗?

    文丨大嘴 排版丨Arc翼执泠 你听过社交牛B症吗?如果没有,那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 有一天,奔波一天的你坐在熟识的面店角落,想享受一天为数不多的休憩的时候:有一个坐在店铺中心的人,突然举起手中的面 ...

  • 《乔家的儿女》都在夸大哥,我却真实羡慕了四美的社交牛逼症!

    最近网络上新流行起来一个词叫"社交牛逼症",资深社恐患者可以说真实羡慕了! 乔四美,作为将这个词直接舞上热搜的"社交牛逼症晚期患者",身体力行地向我们展示了人不 ...

  • 无处不在的社交牛逼症,到底牛在哪里?

    突然之间,如雨后春笋,"社交牛逼症"出现在了互联网的各个角落.那个人也许是你的长辈,突然在公众场合触发了表演天赋,开始了即兴扮演:也许是一个网红,在喧闹的街头也恍若置身无人之境,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