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良渚玉器的工艺特征(3)
陈逸民陈莺
4、良渚玉器兽面纹的刻制工艺
从现代工艺美术的视角来观察良渚玉器的雕刻工艺,就会发现,良渚先民们已经能够熟练地运用各种雕刻技法,比如线刻、浅浮雕、凸雕和透雕等工艺,来表达器物和纹饰,以突出玉器的审美效能。其中最为精彩的就是神人兽面纹的雕刻。
分析这些神人兽面纹的雕刻工艺及其在玉器上的表现,对于鉴定良渚玉器的真伪也是十分必要的。
35眼眶四周突起
图35是一件玉琮上的神人兽面纹,它以立面对称的手法雕刻在玉琮的转角处。这是一件浅浮雕的神人兽面纹,特别要注意的是,其兔耳状眼眶四周都微微突起,一看就有上跷的感觉,而中间的眼瞳也是整个圆微微鼓起,眼睛内除了两个同心圆表示眼瞳外,并无其他纹饰。这是用两个浮雕面来突出兽面纹的工艺。
36眼眶四周平整
图36是另一件玉琮上的神人兽面纹。它也是以立面对称的手法雕刻在玉琮的转角处。与图35不同的是,它只用一个浮雕面来表示兽面纹的眼睛,而且眼眶四周并不突起。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相当一部分研究者认为凡是眼眶四周不突起的良渚玉琮都是假的,其实应该这样说,反山出土的良渚玉琮,其眼眶四周一般都是突起的,瑶山和其他地方出土的良渚玉琮,有可能兽面纹的眼眶并不突起,本案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在本案中,兽面纹的眼瞳只用一个圆来表示,眼眶内还刻有其他纹饰,这是和上图不同之处,而且它显然只用一个浮雕面来突出兽面纹。
37眼瞳微突
图37也是用一个浮雕面来表达兽面纹,且眼睛内刻有弧纹和卷云纹,这种用阴线刻划的弧线和卷云纹的组合也是良渚玉器经常采用的工艺。
38凹槽分割
图38又是一个采用其他方式表现神人兽面纹的例子。它是在玉器表面用凹槽分割三个区域,整个玉器表面被分割成三个浮雕凸面,再在浮雕凸面上雕刻神人兽面纹。这种工艺手法类似后世的开光装饰手法。这样,玉器上的神人兽面纹也是由两个浮雕面来表现的,但和图36却完全不同。在不同的浮雕面上都刻有纹饰,眼瞳用两个同心圆表示。
39神人兽面分别突起
图39是最为奇特的神人兽面纹,它的神人和兽面纹雕刻在不同的凸面上。整个器型如两个大小不一的三角形叠套在一起,而上面的神人又如一个长方形伏在上面,构图静中有动,极具张力。
40线刻
图40是一个线刻的神人兽面纹图案,完全刻在一个平面上,线条流畅,富有动感。用阴刻的手法来表示神人兽面纹,使这样的图案充满鬼异和神秘,也许这种表现手段才能使良渚先民对佩戴这种玉器的部落首领或酋长表现足够的敬畏。
41透雕和线刻
图41是用线刻和透雕工艺相结合的方式塑造的一个玉冠状器。它的平面整体呈宝盖结构,正反两面以透雕和阴线刻划相结合的方式对称雕琢肢体齐全的神人图像。这种工艺技能不仅表现了良渚先民高超的工艺水平,也为我们鉴定良渚玉器的真伪提供了实物资料。在这件玉器上,不仅能仔细辨别管钻工艺的痕迹,辨别阴线刻划的水准,辨别弧线和圆断接连续的水平。把这样的玉器读透,是完全可以把握良渚玉器的真伪。
5、良渚玉芯的工艺分析
前面介绍过的德清县出土的玉散片,因为能揭示良渚玉器的加工工艺而被评为国家二级文物,可见一些没有审美价值的残破玉器,却因为保留原始时期玉器的工艺特征,而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珍贵文物。下面的玉芯,其所揭示的工艺特征对鉴定良渚玉器有很大的帮助。它采集于良渚地区,现被民间收藏。
42-47
图42至47是这件玉芯的不同视角的照片,由图可知,这是一件玉璧的玉芯,其管钻直径为39毫米。因为是玉璧加工后丢弃的玉芯,故而切割后没有再进行打磨等工艺,所以留下的痕迹就特别清晰,特别有利于分析切割工艺从而作为鉴定的标准。
图42是这件玉芯的一面。图上清晰地留下了三个台面,一个是基本的切割面,上面有不同角度的线切割纹;第二台面较小而且和基本切割面几乎在一个层面上,这是管钻在钻孔时定位不准或管钻把握不稳移动而留下的台面;第三个台面明显在玉芯的中间,左右偏差各有3~4毫米,这就是对穿时留下的台阶。图43是这件玉芯的另一面,也和图42一样有三个台面,只不过定位不准留下的台面稍大而已,所以这层台面上可以看到管钻时留下的螺纹。
先来讨论基本台面上的线切割纹。图44和图45是玉芯两面的线切割纹。从图44上可以清晰地看出线切割时进入的角度并不一致,也就是说,良渚先民在切割玉璧时,并不死板地只从一个角度或者说只从一个缺口用线不断拉锯,而是往往从不同角度切入,也许这样加工玉料的受热易于控制而减少麻绳调换的次数。但是,线切割纹的痕迹清楚地表明,麻绳拉锯的角度没有对冲的180度,这从螺纹的弧度指向可以明显地得出的结论。图45更是表明了这些线切割纹的次序,它和我们得出的结论也是完全一致的。
最后来讨论玉芯留下的台阶。在玉芯的侧壁上,有十分清晰的螺纹,这些螺纹是不等距的,它们是管钻带动的砂转动时留下的痕迹(见图46和47)。在这件玉芯上,对鉴定最有帮助的是对穿时留下的台阶,从图46上可以看到,在错位的台阶边缘,有1毫米左右的突起,这个突起对于鉴定良渚玉器对穿孔的真伪有很大的帮助。当然,收藏爱好者看到的往往不是这样的玉芯,而是玉器器体上留下的对穿孔。在玉芯上留下的这类突起,在玉器上就是下凹了,请读者体会这种突起和下凹之间的嵌合。蒋卫东先生说:“孔壁与钻芯中间因钻孔错位而形成的台痕上,还经常保留着1-2毫米宽的构槽。”[1]蒋先生的这段话,对应这两张图上的台阶,就更容易理解了,这种构槽就对应了玉芯上的突起。理解和看懂这样的构槽和突起,也就理解和看懂了良渚玉器对穿孔的真伪。不过并不是所有的错位台阶上都有突起,图47的台阶上就没有这样的突起,但其台阶内不等距的螺纹是十分清晰的。
在分析了良渚玉器上的切割痕、线条、穿孔工艺、刻制工艺等技术因素后,再来观察出土良渚玉器上的加工痕迹,就能利用良渚时期玉器上的加工痕迹来增加辨别良渚玉器真伪的能力。
48平行直线上的痕迹
49平行直线上的痕迹
50直线的连接痕迹
先看图48上的平行直线的加工痕迹,在良渚文化的大玉琮上,经常会发现用平行直线简化成的羽冠,这些直线粗看完全是一条条细而直的平行线,细看,特别是在放大镜下观察,就完全不是直而平行的线条,图48上已经可以看出平行直线既不平行也不直,而是有弯曲和分叉。图49显示,这些简化的羽冠直线,不仅弯曲而且会出现相交的现象。这种加工痕迹对于理解良渚玉器的所谓直线是完全有帮助的。再看图50,玉器上的直线也有一段一段短弧线连接而成的,由图可知,这些短弧线是锥刻而成。读者特别需要关注的是,在呈丁字连接的两线(不管是两条直线还是直线和弧线的相交)相交处,往往会出现冲线现象从而出现冲头的痕迹。所谓冲线,就是说在两条呈丁字形连接的直线或弧线相交时,其中一竖的那条线,其顶端会冲出上面一横的那条线,从而露出头来,形成伞形痕迹,其状如图51所示。这个现象可能是良渚先民在锥刻线条时,因手工操作,用力不易控制而使线条出轨。这样的伞形加工痕迹是我们用以判断良渚玉器真伪的一个很重要的依据。
51线条相交时的痕迹
52弧线的加工痕迹
53圆和弧的加工痕迹
54圆的加工痕迹
再来看弧线的加工痕迹,由图52可见,在箭头所示的弧线上,可以看出一小段一小段的短直线(或短弧线)连接成一根较长的弧线,短线显然都是锥刻的,呈现两头尖中间宽的形状,它们在鱼贯连接时并不能做到首尾相接,往往是错落连接,粗细不等和深浅不等的线条在连接时还会出现岔线现象。这样的加工痕迹是收藏都必须予以重视的。图53清楚地显示出良渚玉器的圆或圆弧是由短直线或短弧线连接而成的,而且这种短直线或短弧线应该是锥刻而成,其线条两头尖,中间宽,两头浅,中间深,这犹如一个一个橄榄首尾相连而成的链子,了解这种加工痕迹和线条形状,实在有利于在实践中鉴别良渚玉器。图54更是说明良渚玉器的圆不是一气呵成的,实在是由短线拼接而成。多多观察这样的加工痕迹,体会古人在加工时的努力,才能对良渚玉器的真谛有所领悟。
55综合的加工痕迹
图55上玉器的加工痕迹是综合性的。这个陈列于良渚博物馆的龙首形玉圆牌,集线切割痕迹、锥刻痕迹、片刻痕迹和短线连接痕迹于一身,实在是鉴定良渚玉器最好的标准,读熟读懂读透这件龙首纹玉圆牌,会对读者理解良渚玉器的加工工艺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56眼睑加工之一
57眼睑加工之二
在良渚玉器上,兽面纹的眼睛,其工艺和形状也是收藏者应该了解的。有一种说法,良渚玉器的兽面纹的眼睛其眼圈应该都是上跷的,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反山出土的良渚玉器,特别是反山的玉琮,其兽面纹的眼睛几乎都是上跷的,如图56所示,这种上跷的眼圈,使良渚玉琮上的兽面纹更富层次而增强美感。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良渚玉琮上的兽面纹的眼睛其眼圈都是上跷的,请看图57,这件良渚玉琮上的兽面纹,它的眼睛边圈并不上跷,而这也是一件陈列于良渚博物院的藏品,它出土于浙江余杭瑶山遗址。由此可见,对于良渚玉器的加工痕迹和纹饰特征,不仅要细致入微,更要有一定的量,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标准站住脚。
良渚玉器的工艺水平在史前社会是无与伦比的,用良渚玉器的加工工艺来鉴定良渚玉器,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过要记住的是,凡是良渚玉器的一个平面上通过下挖的办法来表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平面的良渚玉器,基本上都是新仿的玉器。
[1]蒋卫东:《神圣与精致—良渚文化玉器研究》,西泠印社出版社2010,P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