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不够专业,社工元素不足”…

翻开两年前写的一篇文章,发现虽然幼稚,但还是有可取之处,所以发出来一起探讨。

专业这个东西是我们传唱许久的壮歌,但是却没有几个唱得好。我们争先恐后地想要踏入专业的大门,但却迟迟未能如愿。前些日子有个社工朋友在网上写了文章,说社工专业性还达不到值得加工资的程度,网友一片哗然,纷纷抨击,其中很多也提到专业性的问题。

在我看了那么多的评论加上读了那么几年书,作为一个社工,我深深地感到疑惑,其实,行业里面所说的专业到底是什么?它的标准,准则到底是什么?我想不仅仅是我一个人没有搞懂,其实有很多人都不懂或者在不懂装懂,其实我们一路奋战,究竟为了什么而奋斗,我们都未曾清楚。

我不知道有几个人去探究过这样一件事情,就拿“社工元素”这个传唱已久的词语来说,有多少人真正解读了他的意思。我听到很多人会在那里批判,“不够专业”,“社工元素”不足,其中不乏一些评估专家,但最后却又提不出什么实质性的,或者说是“具有专业性的”改进意见。

先不说搞笑的分什么兴趣小组、专业小组,咨询个案、辅导个案,我觉得最好笑的是,指标定了如此,评估专家却在那里说兴趣小组如何如何多,专业小组如何如何少,大部分就是将类似于“学习类小组”如电脑学习,丝网花小组,瑜伽小组等一棒子打到兴趣小组,却忽略了其中的专业元素。

其实不管哪类服务,具有“社工元素”就是专业服务,而不能以服务的形式来判定是否专业。

说了那么多,我尝试用督导的教导及自己的理解来诠释“社工元素”这个词:指在社工服务中能运用专业方法,体现社工理念及价值观,展现社工介入的专业理论支撑等内容的总称。具体的例子就不列举,因为文章重点是陈述这个观点,探讨观念的转变,而不是说明该怎么去设计什么东西。

新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但是这个过程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家综的发展就是如此。家综承担着来自社会的期望,政府的行政压力,社区的不解,这一种复杂的发展道路让家综在发展的过程中呈现“百花齐放”的现象。

避开“政府推行力度不够”,“街道不理解不支持”,“居民不了解”,“场地不足”,“社工能力不足”等这些轻描淡写或愤愤不平的说辞,我更愿意说这是一个“薄雾笼罩”的状态,不管是政府、社会,亦或是机构,总的来说都缺乏一个明确的目标。政府没有一个具体明确的目标,指引家综发展的方向,“和谐社会”这个说法不就是不明确目标的典范吗?

政府不知道家综会怎样,就设置了一堆堆的指标,希望家综什么都做,哪个做出了成绩,就说自己做的是哪个,理论上来说,广撒网成功的机率是会大一点的。再细化一下,就街道而言,也没有明确的方向,街道也不明白要发展到什么样的状态,达到什么目标,就索性不管家综,或者管得极其严格,造成家综工作开展困难,或者让家综沦为了行政工作的工具。

即怕你搞出乱子,又怕你拿钱不干活,同时,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情况,就逼着家综搞特色,做亮点。我斗胆问一句,就算没有家综,难道街道就没有好好想过街道该怎么发展吗?

同时家综也应该反思,机构的使命愿景有其指引性,但家综结合街道的情况,又有什么样的发展目标呢?家综的目标就是指引家综前行的引路灯,我们到底要协助社区变成什么样子,这是我们需要确定的。

我们找到社区的发展目标,就是对居民最好的同理。现在想想我们设定的目标,又有哪个明确了社区的未来,更不要说指引社工去做些什么了。其实终归一句话“我们何去何从,就问问我们希望社区何去何从”。

每个人的从业动机都不一样,关于职业意识这个东西我真的不愿意过多讨论,但我在这里很想说的是,不论你是抱着怎样的心态进入这份职业,我都希望你可以认真对待,哪怕你什么都不会,仅有好的态度也好,请不要抱着“拿一分钱干一份活”的观念,混迹在这个有很多用热忱在付出的人的圈子里。我并不是在标榜社工的付出有多伟大,多崇高,我只是想说,正是有着这样一批努力付出的人存在,陪伴着社区居民走过不同的日子。

近些日子听到有朋友抱怨行政工作很多,很烦人,有些是政府部门推过来做的。我只能笑而不语,有哪个家综没有经历过这样一种状况呢?我们已经见怪不怪,甚至有人在讨论怎样更好借助这些机会与街道居委搞好关系。我不去批判些什么,我在最后想说的是:“基层政府需要了解社工到底是干什么的,并真的去思考家综存在的定位,同时也应明确需要家综为这个社区带来些什么,并调整相应的资源投入。而家综需要的是结合街道的特点,厘清服务目标及重点,发展路线,并对项目进行一个整体性评估,特别是资源及可行性评估,并及时反馈给购买方,澄清自己期望做什么,能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

我们不能走着走着忘了最初出发时的愿景,迷失在作秀、为指标而服务的困境中。

两年的文章放在今似乎一点也不过时,两年过去了,现状还是如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