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再也不害怕变老了

原载于《中国青年》杂志2020年第24期

2020,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以始料未及的方式开启,即将以命运与共之势落幕。

一场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你我,改变了日常,却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看到了中国青年。

“90后”医护援鄂无畏逆行;“00后”战士出征抗洪一线;18岁“庞贝病”男孩高考662分;24岁“大姐”成文昌是发射场最年轻女指挥……

城市一度停摆,奋斗却从未停息——

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在谋划“十四五”的追梦路上,在各行各业的破局途中,处处都有“后浪”们自立自强的身影。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已成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精神内核。

扛起责任,他们正在如何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突破硬核创新?不困过往,他们正在创造哪些新兴文化、生活热潮?

《中国青年》和你一起,书写年末手帐,展望未来之美,让温暖常伴,记忆长存。

生活之上,乘风破浪

@文/王春

2020年,历经那段超长的宅居“坚守”,很多人不仅放慢了学习和工作的脚步,也开始重新审视和思考生活。

宅家的日子里,我们已经习惯于网上冲浪,不论是休闲娱乐还是情绪倾诉;而对于自己的年龄、婚姻、职业发展也都有了新的规划和感悟。

困局之年,亦是破局之机。让我们来盘点这一年来的生活之问,或许能寻到关乎未来的潮流趋势。

宝藏姐姐,逆龄破浪?

曾几何时,“90后”也有了年龄 焦虑 。不仅自嘲“老阿姨”,还坦言“中年危机”。

而在今年,很多女性观众说:“看完《乘风破浪的姐姐》,我再也不害怕变老了。”

不同于以往战战兢兢的妹妹女团,这档节目表现出30+姐姐们又飒又美、自信张扬的模样,可谓在当下“白幼瘦”的主流审美观感里拼出了一条血路。

就像万茜所说:“每个年龄的女生,都有她自己的魅力,我想让大家看看成熟女性的样子。”

原来,30+、40+、50+的女人,可以突破年龄,活得如此精彩。

中国的女性往往崇尚年轻,容易被年龄框住。我见过明明才三十几岁就不修边幅、自暴自弃的女生,问她为什么不好好收拾一下自己,她说:“都是两个孩子的妈了,还打扮什么,给谁看呀?”

很多女人都囿于年龄,她们认为,美、瘦、强都是年轻小妹妹的事儿,自己早已过了那个年纪。

无疑,她们把最好的自己弄丢了。

而50+的伊能静和钟丽缇之所以能够逆龄生长,最关键的还是在于她们并不在意所谓的生理年龄,始终保持着自信、坦荡的心气儿,日复一日地自律过活。

麦达德在《最好的年龄》中写道:“人生就像旅行,一处有一处的风景。每一个年龄其实都是最好的年龄,只要我们懂得珍惜,学会享受,每一个年龄都有他独特的风韵。”

因此,只要你还有值得热爱和努力的事物,任何年龄都可以优雅和美好。

速追剧,碎片娱乐

你追剧用2倍速吗?为什么?

网上有一个段子:“一句话证明你有多闲?看剧居然不用倍速!”很显然,现代大多数年轻人选择倍速播放的首要目的就是节省时间。

影视资本市场的逐利,使得很多制作方和投资方将集数拉长,无可避免导致剧情拖沓、演员说台词太慢、回忆剧情和无关的支线剧情太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观感。

而现代追剧的年轻人,一方面生活压力大,心情烦躁,另一方面又被碎片化的信息和越来越便捷的互联网消磨了耐心,我们为一件事情愿意付出的等待时间越来越短,移动互联时代的特征是精准触达迅速反馈,自然是越快越好。

更深一层的原因是,互联网时代下的年轻人,多少有点浮躁和焦虑,甚至连等10秒的红灯,都觉得是一种煎熬。

“快”已经成为一些年轻人的信条,仿佛只有做事快,取得的结果才有意义,但凡慢了一步,整段路程便失去“价值”。

大家似乎被什么东西追赶着,拼了命地往前跑。

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曾在《温和的成功哲学》中说道:“我们处于一个充满对人生和事业恐慌的年代,人们更容易过上好的生活,却更难保持冷静。”

所以,不妨放慢脚步,认真想想:真正让人喘不过气的,是城市生活本身吗?还是你那颗焦躁不安、急于求成的心?

网“抑”云,群治愈?

众所周知,现在听歌时的一大特色,就是歌曲下的热评文化。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网易云从一个很普通的听歌软件竟变成了年轻网友发泄感情的大型聚集地。

无论是什么歌曲,总能被网友强行“抑郁起来”,于是“网易云”变成了“网抑云”。

虽只是简简单单地改了一个字,却把容易简单的事变得压抑和痛苦,当群体受到感染,就可能发展成一场充斥在年轻人群中的“丧文化”。

说白了,就是青年人在生活各个方面焦虑的体现。

微博上曾经有一个互动话题“成年人的崩溃瞬间”,阅读量达到了六千万。快节奏的生活带来的压力,让青年人开始自我否定,而音乐评论区就像一个树洞,给了大家一个抒发情绪的平台。

青年人喜欢丧,但这种丧一般就是暂时性的,“网抑云”只是一种发泄,一个负面情绪的出口。

而针对“网抑云”现象,官方也推出了“评论治愈计划”,而更多的青年人开始理智对待留言和评论,给予陌生人关怀,更多地拉近心与心之间的距离。

生活实苦,但总有希望,抱团取暖远比抱头痛哭要来得更美好一些。

正如鲁迅先生说的:“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于是这一场群体性的“网络抑郁”,也变得治愈起来,“网抑云”逐渐变成了“网愈云”。

越 来 越多人“懒婚”了?

据民政部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单身人口达 2.4 亿,独居成年人口超过 7700 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想结婚了。虽然经常被“催婚”,依然有很多人选择不结婚。

这种现象,现在网络上有一个新词来形容,叫“懒婚”。

在现代社会,女性力量的崛起,让女人不用再通过结婚生子实现人生价值。她们既能貌美如花,也能赚钱养家,对生活质量、婚姻质量的要求都明显提高。

所以,很多人没结婚,不是因为觉得婚姻不重要,而是因为婚姻很重要。她们不愿意将就,不愿意随便找个人嫁了或者娶了,因为需要慎重考虑,对方是不是那个可以共度一生的人。

就像龙应台所说:“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加寂寞。”

归根结底,现在的年轻人对待婚姻的态度,更多了一份谨慎和理性。

他们要的是契合的灵魂伴侣,所以他们更愿意在做好心理、物质和事业上的准备后,再从容地进入婚姻。

“打工人”,另一种英雄主义?

近来,网络上突然刮起了一阵“打工人”浪潮,无数网友整齐划一地称自己为“打工人”,以具象性的场景段子,戏谑自己的打工生活。

连带着一系列“打工人”语录也火了:

打工语录

“打工累吗?累。但是我不能哭,因为骑电动车的时候擦眼泪不安全。”

“累吗?累就对了,舒服是留给有钱人的,早安,‘打工人’!”

“第一百零一次不想去上班!没有困难的工作,只有勇敢的‘打工人’。”

2020年,受疫情的影响,“打工人”生涯过得异常艰难,还有从沿海地区回二线城市发展、找工作半年未果的朋友,不能聊工作,一聊都是泪。

而这些所谓的“‘打工人’语录”中,也时时刻刻透露着“打工人”对生活的自嘲和倔强,甚至有了一点“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的英雄主义。

说到底,每一个平凡人在平凡的岗位里,都要通过一点点、一点点的努力,最终靠近自己向往中的样子。

《 奇葩说 》导师薛兆丰,曾经在节目上说过一句话:“实际上,每一个人,每一个时候,都是在为自己的简历打工。不管公司能够维持多久,陪着我们的这份简历会一直陪着我们。”

因此,在职场,对于“打工人”来说最关键的一个词是“成长”。

2020年快要过去,让我们乘风破浪,不断成长,迎接2021年的到来。

加油,“打工人”!

监制:皮钧

终审:蔺玉红

审校:陈敏 刘晓

责编:申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