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礼兴教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穴及用药规律分析
目的: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临床最常见的腰腿痛疾患之一,中国卫生部统计此疾病占全国总人数的18%,而保守治疗是大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法,尤其针推及中药疗法。本研究的目的是首次采用数据挖掘探索庄礼兴教授近10年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将所涉及的针灸与中药处方一并进行统计分析并且总结治疗的潜在规律、运用特点及其最佳配伍组合,为相关性研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促中医学术传承与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方法:本课题研究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处理对2009年9月至2019年11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庄礼兴教授门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诊疗记录。由于门诊电子系统不具备纳入针灸处方的功能,因此针灸处方及病历信息采集是在2018年9月至2019年11月门诊跟师时以笔记及照片方式记录。最终收入总病例240例,针灸73例,中药167例。诊疗记录经过初步筛查,入选的诊疗记录按照患者名字、性别、证型、选穴、药物组成、舌象、脉象等标题分门别类纳入Excel软件中生成数据库。运用统计软件IBM SPSS Modeler 18.0及SPSS Statistic 21.0软件,对数据库里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如频次分析,聚类分析、关联分析,以挖掘出庄礼兴教授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治规律并进行总结。结合庄礼兴教授所发表有关的学术论文,及临床上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指导及论述,进行客观的数据整合。结果:1.频次分析频次分析结果显示,本次研究所有病例按患者疼痛性质来看,麻木感和酸胀感最多,分别占36.09%和35.5%;中医辨证分型可分出8类,其中气滞血瘀证为频次最高,出现频次84次,占35%,次之是湿热下注;舌象频次统计分析,发现舌苔薄白为最常见的舌苔,其次是薄黄苔;舌色分析显示淡红舌是最为常见;脉象以弦脉出现频次最高;穴位有373个,频次≥9的有11个,其中大肠俞穴频次最高,为58次,占15.50%,接着是委中穴和环跳穴;在373个穴位中共涉及了 8个经络,使用频次排前三的经络为足太阳膀胱经208次,占55.8%,其次是足少阳胆经和督脉;将所有穴位进行归经分类,统计结果显示膀胱经使用的腧穴最多,使用的穴位有8个,胆经次之,督脉排行第三;将体位分为腰背部、下肢后侧、下肢外侧、下肢内侧及其他部位,使用频次最多的体位是腰背部,频次为155次,占41.55%,用及腧穴5个,占全部穴位18.5%;在167个中药处方里发现,总共用到97味中药,使用频次最高的鸡血藤,为189次,在所有使用中药中占9%,接着是甘草、当归等;按照中药四气五味进行分类,温性中药使用率最高为843次,占39.95%;五味中结果显示甘、苦、辛味类中药较常见。2.关联分析结果显示临床上常用穴对有:大肠俞与关元俞、委中与承山、委中与悬钟等;穴组有大肠俞与关元俞+委中、委中与承山+大肠俞、委中与悬钟+环跳等。常用的药对有:鸡血藤与当归、鸡血藤与牛膝、白芍与炙甘草等。药组有鸡血藤与牛膝+甘草、炙甘草与白芍+鸡血藤、鸡血藤与当归+甘草等。3.聚类分析从73个针灸处方中选出高频的前11个的腧穴进行聚类分析,树状图显示可将腧穴聚分为3组:C1:大肠俞、关元俞、委中、环跳C2:秩边、阳陵泉、肾俞、风市、悬钟、承山C3:腰骶督脉排针从167个中药处方中选出高频前21味中药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可将中药聚分为4组:C1:牛大力、千斤拔、川芎、木瓜、杜仲、桑寄生C2:薏苡仁、桑枝、延胡索、狗脊、海风藤C3:桂枝、细辛、附子、黑枣C4:鸡血藤、当归、白芍、牛膝、甘草结论:根据综合统计结果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症病情多虚实夹杂,以气滞血瘀为主。在针灸治疗上庄礼兴教授主要依据局部选穴和中医经络辨证选穴,主取3条阳经,分别是膀胱经,胆经和腰骶督脉,以达到振奋阳气,行气活血,舒筋通络的功效。庄礼兴教授在用药上多使用温平之药,治疗原则上以补益肝肾、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活血养血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