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博士扎根社区干了7年,这个选择就对了
张巍,华中师范大学生物学博士,已在武汉经开区军山龙湖社区工作了7年,从社区专干干起,现为社区副书记、副主任。(9月15日《长江日报》)
对普通人觉得有极大反差的就业,该报道给当事人作了实事求是的介绍,没有塑造或者暗示这是什么“壮举”,这客观上给予了社区工作这个职业的尊重。读后感觉,生物学博士扎根社区干了7年,这个选择就对了。
今年40岁的张巍是当地居民,2013年获博士学位,专业研究方向为蛋白质分析。后因患上免疫系统疾病,经过两年治疗和调养,张巍虽得以痊愈,但已不适合再继续从事科研工作。因身体原因,张巍一直未参加公务员招录考试。上述原因,对高层次专业人才为何要做一份不对口的基层工作,足以解惑。
花一周时间写出3000字的调研分析报告;指导网格员按项目化方法完成“困境儿童健康成长计划”;社区书记称张巍学识渊博、思路开阔,是自己的“智囊”。张巍则认为做好社区小事并非轻而易举,自己从事科研时养成的习惯非常重要。这些原因,对“高学历人才做社区工作是大材小用”才是有力的否定。
总之,对“反差就业”,即高层次专业人才做不对口的基层工作,不要抽象肯定,也不要抽象否定。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你明明在专业方向上就业没有问题,却既跨界、又降维考社区干事,就不宜轻易一厢情愿地任意拔高。张巍因身体和生活方便的原因,选择就近改行就业,是面对现实,是人之常情。
可贵的是媒体对此没有就高不就低的作选择性报道,却从中折射出受过高等教育的张巍对人生变故的理性,还有专业学习积淀的知识和素养,在不对口的工作岗位上的转化能力。这种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不比“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低到哪。
相比张巍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扎根社区工作,前几天的多位博士考社区干事以及相关新闻,明显带有高学历人才争抢财政饭碗的倾向。一位资深评论员感叹:我宁愿看到北大学子卖猪肉,也不愿看到高学历人才争抢“铁饭碗”。对后者,我们不仅不能拔高成“下海”英雄,而且要对这种“畸形就业”趋势的作出理性分析与正确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