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教学|板块清晰 目标明确 操作有序——以四年级上册为例浅析习作单元教学策略

纵观统编本教材各学段的习作单元,无一例外地都呈现出一个比较有规律的编排。这样的单元基本上由“导语”“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习作”六个部分组成。除去“导语”在其他单元都有存在,其他五部分,无一不在体现着“习作单元”的独一无二。

笔者执教四年级上册习作单元,本单元的“导语”部分明确了单元主题是“我手写我心,彩笔绘生活”,简而言之,可以用上“习作”板块的主题来概括,就是“生活万花筒”。习作要求更加明确:“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写一件事情,把事情写清楚。”基于这样的习作要求,笔者分成五步,一步一步,循序渐进指导学生完成习作目标。笔者以此单元为例,浅析习作单元的操作策略。

一、精读课文,习题找点,思维练习

四年级上册习作单元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麻雀》和《爬天都峰》。《麻雀》一文是屠格涅夫的经典之作,位于习作单元首篇,本单元以培养习作能力为核心指向。因此,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不同于其他单元,是指向习作的阅读教学。本单元习作要求是:“写一件事情,把事情写清楚。”我们要把《麻雀》当作写事的范文来教,《爬天都峰》亦如是。

1.细读课后习题,找准训练重点

那么如何找到两篇精读课文与以往精读课文教学的不同之处,以便更好地为习作服务呢?笔者尝试着从课后习题入手。

《麻雀》课后习题如下: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麻雀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

(2)课文是怎样把下面的内容写清楚的?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老麻雀的无畏

◇猎狗的攻击与退缩

《爬天都峰》课后习题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1)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我”开始不敢爬,最后爬上去了。课文是怎么把“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

综合以上两篇课文的课后习题,我们不难看出,两篇课文都指向同一个习作目标:“写一件事情,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

2.表格厘清框架,确定细节描写

根据习作要求,结合课后习题,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厘清两篇课文叙事的框架结构,把“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这一要求首先定位为写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见表1)

通过表格整理,笔者引导学生整理出写事情的一条主线:起因、经过、结果。

理出主线后,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重点写了哪个部分?学生很容易判断出:要写清楚事情的经过。想写清楚事情的经过,就需要通过细节来对经过进行描写。

课文《麻雀》中:“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它挓挲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课文《爬天都峰》里,“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这些句子都在引起学生的思考,都在告诉学生,运用细节描写,抓住动作来写,就能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因此,合理巧妙地用好精读课文的课后练习,对习作单元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是阅读迈向写作的第一步,是本单元学生习作思维的练习。

、交流平台,方法概括,口头练习

本单元的交流平台,教材安排了四位学生的交流对话。这四句话,虽然简单,其实是由浅入深,由概括到具体的,分别指向本次习作的知识和方法。

例1:写一件事,要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

例2:时间、地点、人物要交代明白。

例3:写事情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如,《爬天都峰》是按照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的顺序来写的。

例4:《麻雀》的作者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写了下来,活灵活现地展现了麻雀和猎狗相遇时的情形。

我们仔细分析,会发现这四个例子分为两个部分,例1和例2两个例子,指向总结概括本次习作的习作知识,写事情要写清楚起因、经过、结果、时间、地点、人物。例3和例4两个例子,指向具体文章的写作方法。针对《麻雀》《爬天都峰》两篇课文,做了细致的方法总结。

三、初试身手,语言转换,片段练习

初试身手部分,是紧紧承接交流平台的。教材安排了两步走,一是说,二是写。这一部分,是脱离阅读,直接进入习作状态的“实践习作”,它的训练点比较小,具有明显的针对性,有的放矢,是一种单项训练的状态。

本单元的初试身手部分,我们通过研究教材编排的两道题目,可以找到它的训练点:动态描写。

1.说清楚静态图片,厘清楚动态过程

教材安排的第一题是:

看图并发挥想象,把图片的内容说清楚。

笔者发现,图片虽然是静态的,但是图片内容却都是动态的。一幅是跑步,另一幅是吃饭。

说清楚,是一个比较含糊的要求,怎样才算是说清楚了呢?基于年段和学情,以及本单元的习作目标,笔者认为,这里的说清楚,要说清楚“谁在干什么?怎么干的?”这两个要求。这两点说清楚了,后面的片段练习也就迎刃而解了。

两张图片虽然内容不同,但是主题一样,都是一件事情,一群人跑步和一群人吃饭。“干什么”“怎么干的”这两个要求,其实就是要抓住动作来进行语言描述,口头说清楚整个动态的过程。

2.留心生活动态,练习描写动态

教材安排的第二题是:

观察家人炒菜、擦玻璃或者做家务的过程,用一段话把这个过程写下来,注意用上表示动作的词语。

在这一题中,我们明确地看到了“观察”“注意用上表示动作的词语”这样的要求,这些要求比较明白地指向本单元习作方法的指导。比如,习作材料要从生活中来,要留心观察生活;抓住动作来展开描写,可以把过程写清楚。

从说到写,“初试身手”板块的这两步,完成了从精读课文习得的阅读成果向习作迁移的过程。语言转换、说写结合,这样片段性的、有目标指向的尝试性练习,为把“动态”写清楚提供了非常有针对性的实践操作。

四、习作例文,批注评价,逆向练习

1.活学活用,懂得取舍

教材安排了两篇习作例文《我家的杏熟了》和《小木船》,这是两篇写作内容和文章结构完全不一样的课文。《我家的杏熟了》讲了“我”家的杏熟了以后发生的故事,有明显的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小木船》讲了两个孩子围绕“小木船”发生的事情,着重描写事情的经过,详略得当,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非常出色。

编者为什么要安排两篇习作例文?笔者认为,是要让学生通过阅读风格迥异的两篇文章,清晰地感受到:同样是要把一件事情写清楚,但是,当写作对象不同时,所运用的写作知识和写作方法就要学会取舍,灵活运用。

2.借助批注,逆向评价

就这两篇例文而言,批注的点各有四处,每一处都不尽相同。但是,仔细阅读每一处批注,我们会惊喜地发现,批注的指向是比较集中的。比如,“交代了事情的起因”“奶奶‘打杏’‘分杏’的动作语言写得很清楚”“友谊破裂的过程写得很清楚”……尽管批注的表述形式并不一样,但是重点还是在引导学生要写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从批注中,学生颠覆了顺向的习作思路,他们开始拥有读者意识,他们开始反思,如何评价一篇习作,如何让习作知识真正落到实处。

五、主题习作,全面经历,综合练习

习作单元经历了前面的四步走,真正走到“习作”板块,完成习作已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教材编排“习作”板块,就是要让学生全面经历习作过程,进行一次综合性的习作练习。

1.自由选材,空间巨大

本单元的主题是“生活万花筒”,从主题上研究,就知道选材的丰富多样性,第1、2自然段就告诉学生:

每天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情,有些是我们亲身经历的,有些是我们看到的,还有些是我们听说的。

选一件你印象深刻的事,按一定的顺序把这件事情写清楚。

从习作提示看,我们能比较清晰地发现,习作单元的作文,比起其他单元,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巨大,“各种各样”“亲身经历”“看到的”“听说的”“选一件”这些词语无一不在告诉学生,习作材料的广阔天地,就像万花筒一样,五彩缤纷,千变万化,选择众多。

2.题目参考,思维拓展

除了文字提示,教材还安排了习作题目做选材的参考:《捉蚊趣事》《一件烦心事》《她收到了礼物》《爷爷戒烟了》《照片里的温暖》《家庭风波》《教室里的掌声》《信不信由你》。

这些题目粗粗一看,似乎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给学生选材提供一个参考,但细细研究,却可以发现,这些题目并非仅仅只是题目,它对选材的方向、范围、主题思想,都可以通过题目来拓展思维。

这些题目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题目即事情:《捉蚊趣事》《她收到了礼物》《爷爷戒烟了》。从这些题目中,学生可以看到文章写的事情是什么。因为题目已经明确告知了。

第二类,题目即中心:《一件烦心事》《照片里的温暖》。从这些题目看,具体文章写了什么事情难以确定,但是文章的中心思想非常清楚,有“烦心”,也有“温暖”。

第三类,题目即想象:《家庭风波》《教室里的掌声》《信不信由你》。这些题目,即使仔细研读,也始终无法确定文章写的事情是什么,也无法揣测它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但是,学生可以发挥各种想象。借助这样的题目进行参考,学生选材的多维度和新颖度,都将得到极大的拓展和提升。

因此,从习作提示和提供的题目来看,我们可以感受到本次习作选材的余地是非常大的,有利于学生的自由发挥,从而完成“写什么事”的目标。

3.表格填空,提纲启蒙

确定了写什么,自然要思考怎么写。教材安排了在写之前,完成表格的填写。(见表2)

这个表格恰恰跟笔者在进行精读课文教学时运用的表格相反。前一张是从文章到表格,这一张是从表格到文章。前一张有文章内容可以整理,这一张没有文章内容,内容在心里,需要学生把思考的内容经过分析整理,并用简洁的文字记录下来。

从思维到文字,从无序到有序,难度提升,思路清晰,对完成习作是关键的一步。统编本教材学写提纲,安排在五年级上册。四年级上册习作单元安排的表格整理,就是习作提纲的启蒙。这张表格很明显就是为“把事情写清楚”做准备的。写清楚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就已经能把文章的顺序、脉络理清楚了,就差最后一步落笔成文了。

4.同学互评,指向目标

“习作”板块最后一步,教材安排了这样的环节:

写完后,读给同学听,请同学说说这件事是否写清楚了,再参考同学的建议修改。

学生间互评,一直是习作教学的评价方法之一。那么,这样的评价是千篇一律的吗?当然不是,对于习作单元的评价,编者一直围绕着单元习作的目标编排教材。

“这件事是否写清楚了”,简单的几个字,却极富深意。怎样算“写清楚了”?到了习作单元的最后一步,写清楚不仅仅只是写好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了,它还要看“经过”部分是否写清楚了,是否用上了表示动作的词语,是否在语言、心理、表情等细节方面也有所描写……

从写清楚事情,到写清楚事情的经过,一篇相对完整的精彩的习作就在学生的互评、修改中不断提升,趋于完美。

行文至此,四年级上册习作单元的编排与教学策略已简述清楚。对于四年级上册的习作单元,笔者就是按照习作要求,经历“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习作”五个板块,通过五步行走,循序练习,从而完成了既定的习作目标。

由此及彼,其他学段的习作单元教学应该也能从中触类旁通,窥探一二。统编本教材还是个全新的领域,相信通过教者孜孜不倦的精雕细琢,会让它从未知变得熟悉,真正为教师所用、为学生服务。

(作者单位:浙江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振东小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