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运河》解说词录记(五)第五集 南来北往

云蔚烟树

阅386转232019-02-16分享收藏

又是一年清明时,这是个万物滋长的节气,也是中国人祭祀祖宗的日子。阳澄湖畔的渔民,准备去祭拜水上人家的保护神——刘王。(浙江嘉兴)刘王庙位于嘉兴运河边莲泗荡,时至今日,流传于运河上的船帮习俗,依稀可见,每年赶赴网船会的各地会社组织,有六十多个。对于这些常年漂泊在水上的人家来说,祭祀过刘王,就意味着一年平平安安,财源广进。

对于大运河沿岸的百姓来说,河与水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这条绵延千里的运河,在改变了这个国家经济的同时,也在改变着无数人的命运,还有文化与习俗。

第五集  南来北往

江南水乡历来有“苏湖熟,天下足”的美称,(太湖)水和财富,在江南这块土地上画上了等号。很难想像,一千四百年前的江南,却是地广人稀,水患频繁,究竟是什么造就了历史上江南“天下粮仓”的美名?

(浙江湖州 练市)从高空看今天的湖州,网状的河道体系,在今天依然保持通畅,(京杭大运河浙江湖州段)它的骨干是明清运河主河道,分支是各个历史阶段的运河支流,在河道之间的是一块块良田。对于这样河田交错的水网布局,七十四岁的水利专家陆鼎言,从史料中找到了一个专有名词——“溇港圩田”。“溇”指的是天然小河,“港”指的是人工大河,“圩”指的是人工堤坝,“溇港圩田”,就是以大运河贯穿自然河道,在流经的地方,设置必要的闸口来调节水位。它不仅为江南的农田带来了水源,也带走了洪水。

“溇港圩田”系统的核心,就是大运河。隋唐以前,江南农田都是靠自然河流灌溉,因降水量分布不均,旱涝灾害频繁发生。(湖州市水利协会秘书长)“在汛期的时候,每年大致就是排涝的洪水啊,大概在二十一亿立方左右吧。但是每年枯水季节,从太湖引水大概有也有二十一亿立方左右,这样以后呢,就给平原河网地区啊,提供了充沛的渔业用水,灌溉用水和航运用水。”通过庞大而精致的“溇港圩田”工程,原本满目荒夷的水乡泽国,渐渐成为万亩良田。而这套水利系统,直到今天,仍旧是湖州地区农业生产的基础。

大运河的缔造者隋炀帝,一定没有想到,原本因为漕运而开凿的大运河,竟然给了江南如此丰富的馈赠。大运河开凿之前,(唐代到宋代农业区域变化图)中国的经济呈现北重南轻的局面,仅仅是黄河岸边的关中平原,就供应着帝国粮食的十分之六。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粮食就意味着财富。而大运河的开通,带来了北方的人才和先进的农业技术。丰收的江南,成为帝国新的财富之源,江南在农业经济上,迅速赶上并超过了北方,中唐时期,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江苏兴化八卦田)宋帝国初年,国家漕粮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二,(京杭大运河江苏扬州段)来自江淮地区,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中国南方最终成为帝国的经济重心,(京杭大运河江苏邳州段)而将它与北方政治中心连接起来的唯一纽带,毫无疑问,就是大运河。

(山东济宁 竹竿巷)山东省济宁市竹竿巷,这条大运河边的胡同,依然保留着七百年前的名字,依然居住着以制作竹器为生的老匠人,依然经营着各种竹器买卖。张步财,济宁最后一个竹匠,(张步财竹匠)“北方不产竹子,都从南方运,以前卖竹器从南方从河里头过来,在河里搭上大筏子,再用大船向这运”。竹编作坊后面,运河延续着千百年的节奏穿行而过。穿过济宁的竹竿巷,也穿过杭州、天津和开封的竹竿巷。

在陆路交通不发达的古代,河流是人们远距离贸易的自然通道。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河流都是由西向东流向大海。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这五大水系之间并不相交,沿着这些自然河流,形成了各自的贸易带,这些东西方向的贸易带,都分布在相同的纬度区域,由于气候的原因,河流上下游的物产近似,贸易活动并不繁荣,但一条精心设计的人工河流,从南北方向,贯穿东西分布的五大水系,这正是大运河。

(杭州大运河博物馆)2013年在杭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一幅巨幅的壁画即将完成,穿城而过的运河,构成了画面的主线,往来穿梭的商船是画面的重点,画家谢煌,正以他对这座城市的理解和想象,描绘着十二世纪杭州的繁华。(谢煌画家)“当时明朝的时候呢,每年的收银有十一万两这么多,相当于现在的高速公路的收费点。我们杭州的米啊,纺织啊,瓷器啊,纸啊都往北方运过去,很多北方的,像河南的棉花,天津的枣,山东的梨,都是通过运河到了这里。”大运河成为南北交流的最重要通道,贸易格局的改变,加速了财富的流通,财富的流通产生了新的财富,财富在运河两岸积累和聚集的速度是惊人的。连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也感慨,天下的财富十之六七,都是来自运河。在他的眼里,这是一条财富的河流。

中国大运河进入山东,从地理上便接近了儒家的发源地。公元前一世纪,产生于土地与农业的儒家文化,提倡“以农为本”。(山东曲阜)源远流长的儒家文明,作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影响了中国近三千年的历史。但大运河的开通,却带来了实用主义的商业文化,一个“轻商重义”,一个“通商重利”,冲突不可避免。这种冲突,又将对中国人的生活形态,思想观念乃至社会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十二世纪的运河沿岸,(运河城市分布图)矗立着当时全世界最大的三个城市:开封、扬州、杭州,它们是构成运河城市群的骨架。随之而来的,是城市人口比例迅速增长,而构成人口增长的,主要是商人和城市手工业者,在他们中间,产生了中国最早的中产阶级。(河南开封)宋代的中国无疑是当时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经济发达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贸易,来自工商业的税收,第一次超过了农业,占到了百分之七十,其中的一半,都是由大运河所贡献的。其中海外贸易的关税,达到了国库收入的百分之十五,这个比例甚至远远超过现代。

公元十二世纪的中国,与十八世纪工业革命之前的欧洲十分相似,海外贸易膨胀,整个社会商业化、城市化的特征,日益显著。人口结构的改变,财富向商业的集中,甚至影响到农业文明的根本。商业上的成功,再一次吸引了帝国统治者对大运河的注意。与之前的隋炀帝不同,宋帝国的统治者,更愿意把大运河看作是一条传播财富的河流。

在今天的中国,关于这条财富河流的影响继续存在,人们能看到的是,在当代中国的三大经济圈中,长三角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都在运河的沿线。原本因为战争和政治,而开凿的运河,在诞生后的一千四百年时间里,却再次成了拉动中国经济的引擎。2011年6月,苏州乐桥,一口藏有二十万枚古钱币的古井,在深埋一千年之后,重见天日。出土的古钱币重达四吨左右,包含了四十七个品种,相当于今天二百多万元人民币。直到今天,考古队长张铁军,仍旧在对这些古钱币进行仔细整理和分析。(张铁军苏州市文物局 考古队长)“我们想,这户人家啊,他们一个工作内容就是钱币啊,所以才会有这么多钱。我们推测啊,这个钱币可能是一个用于兑换的这样的机构所有者吧。”

(宋代平江图)钱币的发现地乐桥,是宋代商户最集中的地区。当时苏州全城人口不过十七万户,仅登记在册的商户,就超过了一万户,这个比例超过了著名的大唐盛世。在唐代还属于“贱民”的商人,到了宋代却成为拥有特权的市民。在短短的一百年间,商人地位的快速提高,是否隐藏着某种价值观的悄然转变?对于财富的看法,商业文明与儒家文明之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儒家认为,农业为本,商业为末,金钱是羞于被谈论的。观念的变化,往往取决于最基本的需求。经商获得的利润高出务农许多倍。北宋首都开封的一个普通商户,家产就可以达到百万以上,这相当于当时二十户农民的家产。现实让人们意识到,创造财富的不仅仅是土地,流通和贸易一样是财富的来源。从认识财富,到追求财富,人们的价值观悄然发生了改变,对财富的正确评价,使得经济成为社会发展的准绳。从农业文明到商业文明,从小农经济到市场经济,这个古老国家的变革,即将从大运河开始。

(浙江 南浔)浙东运河边的南浔,又到了一年一次蚕茧收购季节,蚕茧的收购期十分短促,只有短短一周时间。在这一周的时间里,每天都有几十万斤蚕茧,在这里交易。用不了一个月,由这批蚕茧做成的丝绸,就会摆在大洋彼岸的柜台上。丝绸的生产与加工,是这个古老国家发生经济变革线索之一。在十六世纪的白话小说《醒世恒言》中,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苏州盛泽,施复夫妇最初仅有一张织机,由于精于养蚕、纺织,规模不断扩大,他们开始雇佣一些工人织绸,并采用计时或计件的方式,给工人报酬。不到十年,他们就拥有了三四十张织机。结果,没有任何悬念,施复夫妇也成为当地有名的大织户。据说,明清时期的江南,最动听的不是婉转悠扬的昆曲声,而是沿街遍地的机杼声。当时的苏州城内,有一半的人口从事丝绸纺织,拥有上百张织机的工场,有三四千户,由这些工场出产的丝绸,占到了全国市场的百分之八十。

财富大量向运河的南方集中,资本的力量开始显露出来。(薛家柱历史小说《胡雪岩》)“因运河而发家的,最近代表性的人物就是胡雪岩,他最初就是靠漕粮发家。这个时候,他的眼光又转向丝绸,他联合了当地的丝绸商人,再联合了上海的一些大的丝绸商人,把整个丝绸市场控制起来。光在丝绸这一方面,他就一下子可以控制三千四百万两银子”。财富膨胀的商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贸易,凭借资本的力量,他们开始雇佣工人,支配生产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预示着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

(京杭大运河江苏苏州段)依托着运河,世界上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在大运河的南方悄然诞生。(张书恒大运河申遗专家)“太湖的南岸和东南岸,形成了三十几个相当规模的古镇、市镇,所以这个地区在史学界,一直都有在明清的时候,最早孕育资本主义萌芽的区域”。(京杭大运河浙江绍兴段)今天的中国,大运河的沿岸是外向型经济,和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地区。当年《醒世恒言》中提到的盛泽,现在,已经是中国最大的纺织工业基地,八千多家民营工厂,二百多家亿元级企业,五家百亿级企业,共同延续着“东方绸都”的传奇。

大运河在空间的广度,和时间的维度里,改变着这个国家的经济,(京杭大运河江苏高邮段)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文化传承的方向。

扬州的早晨,古运河边的冶春茶社,一如既往的热闹。大煮干丝,蟹黄汤包,千层油糕,再来上一壶香浓的“绿杨春”,扬州人一天的生活就此开始。在扬州有一句俗话,“早晨皮包水,下午水包皮”,指的分别是早茶和澡堂。这是一个安逸而且享受的城市。大运河开通以后,天下财富汇聚扬州,正是商人改变了这座城市,南来北往的商人,带来了四面八方的美食、戏曲和园林,把扬州打造成“天下一二等宝贵风流之地”。明清时期的扬州,是大运河城市社会的缩影。全国近三分之一的城市人口,近三分之二的财富,集中在京杭大运河的两岸,共同创造出一个以消费为主导的社会,这将给文化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与改变呢?

(浙江 新市镇)这里是位于湖州运河边的新市刘王庙,2007年,刘王庙戏台的一次偶然发现,揭开了中国戏曲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之谜。一面七八平米的墙壁上,密密麻麻布满了一个世纪前的墨迹,这些墨迹是戏班的名称,和他们所演出的曲目。根据墙上保留的墨迹记载,十九世纪下半叶二十多年间,到此演出的戏班共有三十多个,清晰可辨的剧目约有一千多出。(施剑清新市镇文管所 原所长)“演出的节目呢,照现在的戏码看,基本上以京剧为主,昆曲是有,但是不多”。昆曲,有着六百年的历史,而京剧的历史只有二百多年。为什么有着“百戏之祖”美称的昆曲,会让位于京剧?这其中又预示着怎样的文化变革?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这是昆曲《牡丹亭》中的一个场景,1589年的春天,明朝前礼部官员汤显祖,在家乡的草堂里,进入了《牡丹亭》中的世界。昆曲,曲调婉转,唱词高雅,很符合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意趣。在中国,戏曲历来有水路传播的传统,发源于江南的昆曲,借由大运河所构建的交通网络,很快扩散到全国各地。十六世纪中叶,昆曲,通过大运河北上京师,成为整个中国最流行的戏曲。牡丹花盛开在牡丹亭边,昆曲盛开在文人的精神后院。

1790年,乾隆八十寿辰,天下戏曲应诏赴京演出,站在扬州的运河码头上,徽剧“三庆班”的台柱子,高朗亭没有想到,这次的北京之行,将会影响到中国戏曲的发展进程。沿着大运河进京的路途是遥远而漫长的,从1789年春天到1790年秋天, “三庆班”边走边演,在济宁见识了柳琴戏,在临清碰到了汉剧,在德州和梆子腔同台演出,异彩丰呈的其他戏曲,给了高朗亭前所未有的启发。锣鼓铿锵,旌旗招展,出身草莽的徽剧,在风雅的北京登台亮相。原本只是来祝寿的徽剧“三庆班”,就此在北京站稳了脚跟。

十八世纪的北京城,由于运河带来的商业,已经是一个消费型社会,上戏园子成了老北京最大的爱好。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每个人都会哼一几句,出身江湖的高朗亭目光看得很远,他知道,要想在京城发扬光大,光靠皇上的认可是不够的,皇宫外的老百姓,才是戏曲的衣食父母。在后来的几十年里,徽剧广泛借鉴其他戏曲的曲目、唱腔、表演,经过不断的碰撞融合,最终在大运河的最北端,诞生了一个全新的剧种——京剧。因为有了运河,才有了戏曲的传播,因为有了运河上的商业文明,中国的舞台更加多姿多彩,更因为有了观众,戏曲才能从民间走向庙堂,从庙堂走向民间。

大运河改变了中国文化的延展空间,从而使整个华夏文化呈现出丰富、多元、交融的格局,中原文化,江南文化,齐鲁文化,楚汉文化,岭南文化,甚至巴蜀文化等等,在大运河的流波中聚汇融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衣被天下的丝绸,名闻遐迩的陶瓷,香飘万里的茶叶,四大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都诞于运河沿线。天津杨柳青年画,沧州铁狮子,吴桥杂技,淮扬菜,扬州八怪,枫桥夜泊,(京杭大运河江苏扬州段)都是来自运河的文化记忆。

(北京)有人说,历史上的北京有两个,一部分是以皇城为中心的帝国的北京,一部分是由天桥为代表的平民的北京。“我来一个脍炙人口的,所以,那就来一个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注意呀”。平民百姓的娱乐分成几个档次,高档的去戏园子,中档的去茶馆,最普通的就是逛天桥。看看宝三的摔跤,捧捧候宝林的相声,甚至于陪着“大兵黄”骂街,更是有滋有味儿。地外北京中轴线上的老天桥,曾经是会馆和商铺的集中之地,繁荣火爆的运河贸易,带来了五湖四海的三教九流。那时候的天桥,是一片民间艺术的海洋。

从北京旧天桥到杭州拱宸桥,运河上的码头,每天都在上演不同的戏码,正是运河城市的消费型社会,为码头文化的滋生提供了土壤。来自各个地域的民间艺术,才有了传播和交流的机会。

当铁路和公路取代了古老的运河,码头不再是城市生活的中心,在令人眼光缭乱的现代时尚中,码头文化的魅力已经不再。但是由此而生的大众审美,却成为了现代文化的发展基础,这不仅仅是一条财富的河流,更是浸润着民俗文化的河流。而许多城市的命运,与大运河的兴衰,(京杭大运河江苏苏州段)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大运河改变了这些城市的风貌乃至品格,而这些城市,也与大运河一起改变了中国文化。

2014年的春天如期到来,湖州的农民正在“溇港圩田”里,插上第一批秧苗,南浔也开始了今年第一季养蚕,蚕刚刚破卵而出,济宁竹竿巷,张步财又像往常一样,准时六点开门。大运河依旧按照它千百年来的节奏,缓缓地从身边流过,帝王的龙舟驶过,渔民的木船摇过,文人墨客的画笔描绘过。而在它身边,上演了二十四个世纪的悲欢,却从未落幕。经过时间的洗礼,沉淀与变迁,(运河长江交汇处)真切地存在着并且耐人寻味,在这悠远漫长的时光里,(京杭大运河江苏苏州段)它安静但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变革,文化的传播,思想的交流,社会的发展,大运河包容的人间况味,比世界上任何一条河流,更为丰富和厚重。

大运河延续在我们的血肉和生活中,它让我们感到时光的流逝,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激情和力量,在河流的两岸积蓄生长。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继承传统,创造未来,始终是南来北往的大运河,呈现出的动人主题。

(0)

相关推荐

  • 2500多年前,中国就启动了一项工程,至今还在建造,全长2700公里

    在我们中国5000年的历史潮河当中,曾出现了大量的不可思议的古建筑遗迹,比如有令考古专家至今不敢挖掘的秦始皇陵.闻名天下的万里长城.都江堰.清朝的圆明园等等,除此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古代奇迹,确实令我 ...

  • 珍贵古籍|岳阳至长江入海及自江阴沿运河至北京故宫水道彩图

    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北起北京,南达杭州.京杭大运河始建于公元前 5 世纪,连接着中国一些最重要的水系.至 13 世纪,运河总长已超过 2000 公里.今天,该河 ...

  • 大运河

    我们今天所说的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至公元1293年全线通航),前后共持续了1779年.在漫长的岁月里,主要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 ...

  • 《中国大运河》解说词录记(八)

    时间,并没有让运河成为冰冷的遗迹,也没有阻断人与运河的关联,(舞蹈剧场<遇见大运河>排练现场)毫无疑问,它是中国人心中敬畏的历史,也是激励我们想象和关注的民族情怀,这部有关大运河的舞台剧, ...

  • ​《中国大运河(六)》解说词录记

    ​<中国大运河(六)>解说词录记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京杭大运河山东济宁段)对于中国大运河沿岸的城市来说,(京杭大运河浙江杭州段)这条人工大河,就是这座城市与生俱来的 ...

  • 《中国大运河》解说词录记:千年漕运

    X 1842年盛夏的一个早晨,还在沉睡中的镇江百姓,被一声炮响惊醒,镇江西门,英军四个旅分乘登陆艇上岸.与其说英军要攻占镇江,不如说他们是要切断运河.显然,英国人对这个国家已经了如指掌,特别是提及运河 ...

  • 【涨姿势】上下五千年,中国古都全录(收藏)

    朝歌 <水經註>九卷曰:山海經有朝歌之山,當是以此得名.為中國商朝四代帝都和春秋時期衛國國都,兩朝故都.在商紂王時代,中國首都朝歌非常繁華,歷史記載"朝歌夜弦五十裏,八百諸侯朝靈 ...

  • 【长知识】上下五千年,中国古都全录(收藏)

    大海家园 576篇原创内容公众号朝歌 <水經註>九卷曰:山海經有朝歌之山,當是以此得名.為中國商朝四代帝都和春秋時期衛國國都,兩朝故都.在商紂王時代,中國首都朝歌非常繁華,歷史記載&quo ...

  • 日本“战神”丧生记——山本五十六之死

    1943年5月21日,日本公布了山木五十六战死的消息,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雳,给日军士气以沉重打击.在日本.山本五十六深受信赖.被奉为"战无不胜"的神明偶像.他的死,从某种意义上讲. ...

  • 中国音乐学院考级二级 第十五(下)

    中国音乐学院考级二级 第十五(下)

  • 第三章 常用对药 经验方录  何复东五十年临证高效验方

    第三章 常用对药 1桑叶.菊花[功效主治]疏风清热,平肝明目.用于风热感冒,肺热燥咳,头晕头痛,目赤昏花等症.凡病在上焦.头目,与风热.肝胆热相关的病证均可使用. 两药相合,疏风清热.平肝明目之效尤著 ...

  • 28满月下乳方 经验方录  何复东五十年临证高效验方

    满月下乳方 [组成]黄芪50g,当归10g,麦冬30g,石斛30g,穿山甲10g,皂角刺10g,王不留行10g,生麦芽60g,通草3g,路路通9g.[功能]益气补血,养阴增液,催乳下乳. [主治]主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