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世界这么大,我只想做个中国人,不是因为中国现在发展了,而是因为喜欢中国文化,文化来源于传统,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令人痴迷,在我看来,这里有最理想、最和谐、最具远景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人活着为什么,当然是为了人,这一点我们的祖先想得很清楚,所以我们的文化一直强调以人为本。不要觉得这个问题简单,要知道,与人相对应的,还有两股异常强大的势力,一曰神,一曰物。

我想世界上的宗教可以分三种,一种崇拜神,一种尊重人,一种追逐物。面对过于强大的未知世界,人类很容易产生鬼神崇拜。社会活动离不开物,物是创造幸福生活的必备工具,对物的追求很容易用力过猛,“欲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有”,以至于本末倒置,把人变成了追求物的工具,走上了拜物教的歧途。

自从第一次科技革命以来,全世界都被裹挟进科技竞争的赛道,技术创新的力量主宰着世界各国的命运。先进技术本来和幸福没有必然关系,物既能给人自由,反过来也能限制人的自由,但如今拥有先进技术成了生存的先决条件,没有哪个国家可以摆脱这种模式。

于是,我们深陷科技思维,以为科技可以救国,科技可以造福,甚至将科技上升到了道德上的正义地位。重视科技没错,不过不要忘了,世界上最残酷的两次世界大战,就发生在科技最发达的国家之间。

精神永远高于物质,物质是基础,精神是主宰,没有精神,物质就丧失了意义。世界上的竞争,从根本上来说,还是文化的竞争。而我们,拥有很好的文化。

与科技思维相对应的,是人文思维,强调以人为中心,保持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既不做神与物的奴隶,也不做天地万物的主宰。子不语怪力乱神。《庄子》说了,“物物而不物于物”。《荀子》里也说了,“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吗,我们当然有,如果说西方信仰神道的话,我们信仰人道。尊重生命,尊重人的生命,人是天地万物之灵秀,如何让人的生命和天地万物一样自然生长,如何让人的生命得到更好的寄托,这就是我们的宗教。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的人道,也可以称为自然之道。中国文化强调“以史为鉴,以天为则”,我们要向历史学习,向天地万物学习,最终提高自己的德行,决定自己的命运。

为什么命运会和德行有关,大家还记得“德不配位”这四个字吧,有什么样的德行才能达到什么样的地位,哪怕一代帝王,如果德不配位,也不得不接受王朝的覆灭。这是天意,是自然之道,也是民心。

为什么这么强调修身养性呢,因为人心就是容易有太多欲望,欲望太多,自己不幸福,他人也不幸福。儒家的修身养性、道家的清静无为、佛教的万物皆空,都主张修行。

修身养性不仅指道德,包括所有方面的修养,当然也包含才智、能力方面的精进,内容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养的最高境界是内圣外王,成为圣人,圣人就是把握了必然进而实现了自由的人。

生命应该如何在世界上寄托,先哲们为我们探索了种种出路,这就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中国式哲学,或者说中国式宗教。三家学说互相融合、互为补充,为我们提供了足够多的回环腾挪的心灵空间。

我们的宗教里没有神,哪怕是中国式佛教,也倾向于无神。在佛教的语境里,最重要的是禅修,禅不在天上、不在地下,就在当下,就在日常生活中,饥来则食,困来则眠,也是修炼。只要你做本分事,持平常心,成自在人,那你就是佛,你就是菩萨,就没有烦恼,得到了自由。

三教合一的教不是指宗教,而是教化。与文化相对的一个词是武化,也就是用武力强制改变人的习性,文化则是以礼乐教化,实现人的自觉自律,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人心容易不平,容易贪婪,容易在过和不及之间摇摆,所以古人强调克己复礼,保持中庸。

克己复礼要克服的是过分的欲望,而不是正当的人欲,控制好七情六欲,言行合乎礼仪,内心才能平静。

中庸就是中和的思想,不是指无原则和稀泥,强调的也是平衡和包容,把握了中庸,才能做到和而不同。比如做父母,既不能对孩子不管不顾,也不能过分溺爱,比如吃饭,既不能总是饿肚子,也不能老是吃太饱。

儒家讲修身齐家,道家讲自然无为,佛家讲无常去执,目的都是为了让你幸福,为了帮助你,在人生不同阶段,不同心境下,拿得起,放得下。

这些模式之间可以神奇地自由切换,它们都可以在道理上自圆其说,建构了各自的世界观,能够瞬间让你的心得到解脱,得到自由。之所以能合成一种人生哲学,是因为它们本来就相融相生,不分彼此地存在每个中国人心里,在你最需要的时候,第一时间站出来安慰你,支持你。

差点忘了告诉大家,这篇文章是看了北大哲学系名师楼宇烈先生的《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后写的,先生用的大白话,说的大道理,没忍住就看完了,读了以后受益很大,这本书比其他同类书籍讲得更简洁更清楚,强烈推荐大家看看。

(0)

相关推荐

  • 谈信仰是不是故作高明(经典的中国式信仰怀疑论)

    前些年大家追罪于文化,失败了归罪文化,成功了也责难文化.这些年轮到了信仰.一些人对民族发展缺乏信心,又找不准药方,就总想把调门抬高,显得一代比一代有知识,经过与西方的简单对比,就提出了信仰问题.中国的 ...

  • 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剖析茶道文化内涵,体会紫砂壶之韵味

    "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古人对于茶道有着极高的兴趣,甚至到了视茶如命的地步. 茶道,往往令人联想到清香的蒸汽缓缓蒸腾,一位穿着简朴的僧人盘腿静坐于竹木 ...

  • 随笔||古代文化的几点反思

    古代文化的几点反思 我国古代文化早熟,自成体系,相对独立,成为古代一种重要的文化系统,由此创造出悠久的历史文明.反观我国古代文化史,这一文化系统或存在某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是宗教信仰的缺失 中国是世 ...

  • 大先生|楼宇烈:上薄拜神教,下防拜物教

    中国文化是充满人文精神的文化,人文精神首先是以人为本.所以中国文化都是围绕着人来展开的,看问题都是从人的角度来看,以人的自我管理.自我提升为根本,这才叫人文精神."人文"一词出自& ...

  • 一种观点:中国古代没有科学,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在大家都穿不暖,吃不饱的时候,没有人有闲心去关心月亮为什么这么圆,我们只关心粮食的产量如何提高,我们关心的是如果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这个问题不仅仅是中国,四大文明古国都没有诞生科学,科学起源于浪漫的古 ...

  • 易中天讲文化:中国文化的三大精神是什么?

    易中天讲文化:中国文化的三大精神是什么?

  • 张岱年: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 中华民族是由许多的民族(或称为种族)共同构成的一个整体.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各族的文化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为丰富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 从历史来看,不能不承认,汉族文化在 ...

  • 蒋庆:中国文化的真精神与真生命——评刘小枫《拯救与逍遥》

    蒋庆按:此文撰于十八年前,现在的刘小枫相较于十八年前的刘小枫,在对待儒家文化以及儒学的态度上已经发生很大转变,现在的刘小枫已尊称儒家学者如廖平为圣人了!已不再完全否定儒家了.真是彼一时也,此一时也.然 ...

  • 中国文艺的本质:中国文人与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

    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有一次和同窗一起游玩,期间,朋友见到山川壮美之色,花卉妍美的妙姿,便和王阳明一起探讨起来: "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王阳 ...

  • 王岳川:端午央视即兴讲演 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

    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 --在<艺术人生>端午节论坛上的即兴讲演 时间:2009年5月21日 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口 人物:王岳川.于丹.纪连海.聂卫平.方文山等 (此处仅仅列出王岳川的讲演和 ...

  • 【名人演讲】楼宇烈:互联网应传播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楼宇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东方哲学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学宗教研究院名誉院长.主要研究佛学.传统文化.著有<佛学与近代中国哲学>.<中国的品格>等专著.本文为楼宇烈教授在 ...

  • 中国文化的艺术精神

    楼宇烈/文 摘 要:中国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养成,主要是通过传统的礼乐教育.中国文化精神包括了伦理精神与艺术精神.中国的道德教育和艺术教育的紧密结合,使得道德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实际上常常也是艺术所追求的最 ...

  • 金观涛:中国文化的乌托邦精神

    金老师把乌托邦理念定义为一种文化追求完美价值理念的社会投射.它有三重含义,其一是用这种完美的理念来界定理想社会应该是贯彻什么样的原则,其二根据完美社会理念,产生出批判社会的特殊角度,其三这些批判使乌托 ...

  • 北京大学教授楼宇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就是“人文化成”

    楼宇烈--男,浙江省嵊县(今嵊州)人,1934年12月10日生于杭州.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85年9月起):北京大学哲学系东方哲学教研室主任(1985年12月起):北京大学宗教研究院名誉院长:北京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