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痴”赵中国 倔老头和中国第一长洞
1988年,探洞考察队刚到达绥阳的时候,就向当地人打听区域内洞口的位置,但奇怪的是,人们知道这些洞的名字,却不知道具体的位置。正当考察队一筹莫展之际,有人推荐了一位熟悉附近地形的赵姓村民,在他的带领下,探险队员顺利地找到了双河洞系统中的麻黄洞、杉木洞、阴河洞、大风洞、皮硝洞、山王洞等众多洞口,在以后多年的日子里,这位赵姓村民成为了洞穴探险队最好的向导和朋友。
他叫赵中国。
双河洞的活地图
这天早上8点,走了近2个小时的山路,赵中国来到绥阳县温泉镇街上的太忠饭店,这家小小的乡村农家乐,陪伴了探险队员十七载春秋,墙上挂着每年来这里探洞的考察队员的合影:泛黄的照片上,小伙子们一个个意气风发;最新拍的照片,一群老人相互紧握着手。
一个水池边,法国的洞穴探险家们正在清洗各自的防水背包。看见赵中国过来,他们停下手里的工作,像老朋友一样,送上法式的拥抱,用不算标准的中文说道:“又见面了!”
“连通更多的洞口,双河洞的测量长度将继续增加。在绥阳,没有谁比赵中国更清楚这些洞口在哪兒。”
喝过茶水,赵中国和一组探险队员乘上越野车,去清刚林寻找一个名为大风洞的洞口,这很可能是双河洞系统的一部分。半个小时颠簸的山路,车队在山坡边停下,大风洞就藏在这片密林之中。
赵中国蹲下来,重新系好鞋带。山坡很陡,堆积着湿滑的腐质层,赵中国手中握着一根树根作拐杖,走在队伍最前面,一行人穿过树林,来到一片布满苔藓的乱石堆上,“大风洞到了!”他肯定地说。
洞口十分狭窄,只容得下一人侧身通过。如果没有赵中国,寻找这样的洞口,对探险队来说是十分困难的。
穿戴好装备的探险队员陆续进入了洞道,不过却向赵中国示意,让他不要进洞。赵中国坦言,由于自己没有专业的探洞装备,也没接受过专业的训练,他没办法和专家们一起进去探险。
痴迷洞穴
土生土长的赵中国,从小就对这里的洞穴非常痴迷,天生对此充满好奇。年轻的时候,他仅凭一支手电,就曾独自一人进入洞穴探索,很想知道,这些洞里究竟是怎么样的。而这也曾险些让他丢掉性命。
2006年,赵中国独自在一处名为火土沟水洞的洞穴中探索时,不慎滑倒,他携带的唯一一支手电掉进了旁边的地下河。“没有电筒,洞穴中看不到一丝光亮。不管睁眼闭眼,永远漆黑一片。黑暗中,时断时续传来娃娃鱼凄凉的哭啼声……”赵中国这样形容当时的感受。
镇定下来后,赵中国决定寻找出路,他听水流声辨别方向,用双手摸索爬行。没有食物,靠喝地下水充饥。虽然离洞口只有两百多米的距离,但赵中国却摸了三天三夜才找到出路。
奄奄一息的赵中国被砍柴的村民发现,这次遭遇,让他失去了右手的3根手指,头骨、眼眶也严重受伤,大家都认为赵中国不会再去探洞了,可赵中国却说,洞穴的水让他充饥果腹,水声指引了他出去的方向,是洞穴救了他。也正是这样的倔强,才成就了赵中国与双河洞这中国第一长洞密不可分的关系,成为各国洞穴探险家来这里探索时最为重要的向导。
赵中国一直没有成家,如今,他和大哥一家同住在双河村大湾组的老屋里。屋中,堆满了各种关于双河洞穴的图书、杂志和画册,其中有不少都是前来考察的各国洞穴专家赠予他的。
在一个厚实的木箱中,赵中国拿出七八卷用塑料纸包裹好的纸筒,这是他三十多年来绘制的双河区域的洞穴分布的全部图纸。图纸为全开或半开纸张绘制,地图算不上精确,但是却非常生动,上面用不同颜色的笔绘制了山脉、河流、道路、村庄、集镇和文物古迹,密密麻麻的圆圈代表洞口,并对应洞名。其中一张图纸,标注了300余个洞口。而这些洞口,赵中国都逐一走访过。此外,图纸上还有批注,多为考察的过程及他自己关于洞穴的思考。
赵中国说,每年双河洞有新的发现时,他就重新绘制图纸,画一张图要花一个多月时间,而绘图是他1981年就读山西刊授大学时所学的一门课程。赵中国在很多年前就大胆提出了“双河洞属于世界级地质公园”,而最新的探索表明,双河洞离“世界级”的距离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