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竹林七贤之一,死后被称为“铁公鸡”,名字让人既熟悉又陌生

作者|汝冬

字数:1731字,阅读时间:约5分钟

魏晋时期有这样七位贤士,他们崇尚老庄哲学,个个满腹才华却又无法施展,所以经常在竹林中饮酒作乐品评时事,他们有人偏向曹魏不肯委身于野心勃勃的司马家,也有人为了保住性命不得不出来做官,是那个时代文人们的代表和典范,所以世人称之为“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之中,又以“佛系狂生”阮籍和“猖狂之徒”嵇康最为人所熟知,今天我们要介绍其中一位大家都很熟悉的陌生人,此人便是有着“铁公鸡”之称的王戎。

那么问题来了,王戎身为“竹林七贤”之一,本应贤名远播,为何又被小编称为“熟悉的陌生人”,而且还被称为“铁公鸡”呢?

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可谓群星璀璨,王戎可能就像一颗并不起眼的小星星,没有那么引人注目。虽然同样出生于“琅琊王氏”,但他的很多族人都比他有名,比如说魏晋时期“卧冰求鲤”的“孝圣”王祥,东晋初年“王与马共天下”的王导王敦,以及后来有着“书圣”之称王羲之等等。

说起王羲之,其一副《兰亭集序》曾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一,更是让我们唐太宗爱不释手念念不忘——传说现存的《兰亭集序》是临摹的,真迹已经被李世民当成了陪葬品。其实,早在王羲之以前,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王戎便以一副《兰陵帖》闻名于世,王羲之作为一个“后来人”,无疑受到了王戎行书的深刻影响。

言归正传,王戎这么一个书法大家,魏晋名士,为什么会被称为“熟悉的陌生人”呢?事情还得从一颗李子树说起!话说有几个小朋友在一起嬉闹,看见路边有一棵李子树,李子树上结满了李子,青翠欲滴,让人家看了简直就是口舌生津。小皮孩嘛,看见了这个,怎么可能放过,于是就抢着去摘果子,唯恐被别人抢先。

可是有一个七岁的小孩却不为所动,这是为什么呢?有人问他:“你的小伙伴都摘李子去了,你咋不去呢?”

小孩回答说:“李子树在路边,长满了果实,现在是成熟的时候,果子长得大却没人去摘,这是因为这棵树上的果子都是苦的!”小伙伴们摘了几颗以后一尝,果然是这样。

或许很多人都听说过这个关于李子树的故事,但往往记不清其中的主人公是谁。对,没错,这个不为满树李子所动的小孩便是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王戎,所以他对很多人来说既熟悉又陌生。从此以后,小王戎聪慧的名声便传开了。

有意思的是,所谓成也李,败也李,王戎被称为“铁公鸡”的原因也是因为李子。长大后的王戎一度在荆州当刺史,妥妥的封疆大吏,腰缠万贯,传说他家用来计数的算筹都是象牙制成的。

当时他家有一颗李子树,每年结的李子又大又甜,用我们现在的话说,要是申请个专利,靠收专利费都能富甲一方的那种,可惜那个时候没有专利费这种说法,那自己一家人有吃不完,李子放久了就坏了,怎么办呢?

此时实在是让我们的王戎发愁,不过俗话说得好,蚊子再小也是肉,不如摘去卖了吧,但是他又担心卖了以后,人家用这个核种出新的树出来怎么办?那可就吃大亏了。

大家猜猜,王戎是怎么做的,一般人绝对想不到,实在不行那就不卖了呗,可王戎毕竟是王戎,沉思片刻便想出了好办法——卖还是要卖的,既然他们要用核才能种出来李子树,那我就把核挖出来再卖呗,这样可谓是一举多得,然后他还真这么去卖了。

如此看来,王戎专利保护意识还是蛮强的。大家这个时候是不是觉得,王戎把铁公鸡做到这个份上就已经够绝了?然而这是远远不够的,下面这个故事会更加让人拍案叫绝。

话说王戎有一个侄子结婚,侄子结婚,当叔叔的,怎么也得表示表示,可是送了,王戎又不太乐意,真是愁死个人!突然他灵光一闪,哎,有了,我先送出去然后再要回来,这不就得了,礼法有了,也不损失啥!那万一到时候人家不还又该怎么办呢?那就给人送一个没用的东西,也就是自己侄子用不上的东西。

如此这般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我们的王戎最终就送了一件自己穿过的单衣,而且等侄子完婚以后还真的就要了回来,估计此事铁公鸡见了都不得不大叫一声“服”。

以上是《世说新语·俭啬篇》中记载的几个小故事,王戎一人便在其中占据了大半篇幅,这也难怪他会被人称为“铁公鸡”了。

话虽如此,王戎虽然看起来吝啬,但是人家才能和文才都是当时上上之选,所以也有人说他之所以如此吝啬是为了自晦,为了明哲保身——就像秦时王翦一样,每次出征前都要索要财宝美女一样。

当然,历史千秋自会有人评说,关于王戎被称为“铁公鸡”这个事你又有什么样的看法呢?

参考资料:《世说新语》《晋书》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