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行为的“波粒二象性”

认识物理学的波粒二象性,是人类思想史上一段传奇。惠更斯提出的光波动说,牛顿提出的光粒子说。1865年麦克斯韦方程组又反转,光的波动说占了上风。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并且首次提醒大家,光具有波动和粒子二重性。可以说,光的波粒二象性是一般人感觉非常难懂的东西。

我们在宏观艺术学的研究中,使用了物理学的一些概念,来描述人类艺术领域的一些现象,我们提出了“绘画场”的概念。

在拜读贡布里希和波普尔的理论时,我们又发现似乎大师在人类活动规律性的问题上还没有认识到诸如“纳什平衡”这样的宏观规律理论。因此我们觉得人类行为的“波粒二象性”可能是一种比较适合的概念,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宏观艺术论。

每一个人,无疑是“粒子”。人比光子复杂的多,人这个粒子的活动丰富多彩,一言难尽。这个粒子生老病死,早上吃一碗稀饭,下午与女朋友约会,晚上在家里看电视上网,等等。作为艺术家,画画写字,出席展览开幕式,在咖啡馆聊天讲艺术...

但是人的活动又具有波动的特征,这个是人群的行为特征。

最容易理解的是股市。每一个股民都是粒子,在股市的行为可以简化到买进卖出。这个就是粒子的行为。但是股市里股民的群体行为,却反应为波动性。股市在万千股民粒子简单的买进卖出活动中,涨涨跌跌,象波浪一样。这个波浪式的群体行为特征,还的确有记录仪记录下来,就是股市的k线图。

虽然我们看见的都是一个一个股民买进卖出的活动,但是群体呈现的波动性就在k线图上反映出来。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人类活动“波粒二象性”范例。

理解了这个例子,就不难理解艺术家作为单个的粒子,就有各种各样的人生,比如莫奈、比如梵高、比如杜尚...但是也不难想象,那种在历史上一段时期中,艺术潮流波动的特征,恰恰是群体(除了艺术家们,也包括评论家收藏家和一般观众)活动的波动性。艺术史的分期,应该是波动学说的主要研究领域。在分期研究上,只研究粒子,是显然不够的。

而宏观艺术学,就是在分析这类波动性的研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