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以后再议窑湾水利专家陆文椿的《驳窦鸿年建议书》
随着窑湾旅游开发,当地名人陆举人故居成为景点,并有电视台采访和各种媒体介绍,称陆为著名水利专家。据云:
“1914年,沂沭河发大水,窑湾北门外沂河堤决口,骆马湖地区全部淹没,人畜伤亡无数。邳州名士窦鸿年为减轻邳北水灾,向省里提议掘开苏堤格堤(东起猫儿窝,西至唐山脚下的一条大堰),这样就会使洪水窜入黄墩湖、骆马湖,加剧洪水危害,为此,陆文椿愤而领导两湖人民,群起抗拒,呼吁评论曲直。省方怕激起民愤,急忙收回决议,两湖人民对陆文椿先生深为感激。”
事情过去一百年了,在下作为邳人,窑湾和运河对岸的猫儿窝、唐山都去过观察两岸地形。京杭大运河从西北台儿庄下黄林庄入境,至东南窑湾出境,把邳州分成为运河东北,和运河西南两个水系。运河西南地面低,只有经过邳洪河穿过房亭河地涵,从皂河抽水站以下才能流入运河。北岸的窑湾高过对岸。在洪水期间,陆举人为什么对于下游的“格堤”如此保护?这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一,京杭运河邳州段地形现状
1, 猫儿窝、唐山在房亭河以南,地面标高19-20米左右,根据《江苏省水利志》:运西地区排水布局基本定型。西部高地及中部坡地涝水分别由不牢河、房亭河排入骆马湖,但受洪水顶托,沿中运河及黄墩湖区涝水通过邳洪河排入皂河闸下中运河,19米水位平槽泄量仅175立方米每秒。
2,骆马湖湖底标高18~21米。当湖水位23米时,库容9亿立方米。退守二线控制后,湖水位25米时,库容15亿立方米。湖水面积为296平方公里(相应水位21.81米),蓄水量达2.7亿立方米。最大宽度20公里。”
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骆马湖不仅湖面高过邳洪河排水区,而且湖底高度也超过南岸。在1914年,窑湾没有骆马湖围堤保护,地面也应超过湖底,即超过21米。
这说明邳州地势北,西,东三面都高。北,西面高是好理解的,东面高西面高比较容易理解,东面高则需要观察和分析。
我们看基本上属于同一纬度的徐州(地面标高34米),邳州城(地面标高23米)地面标高和新沂城区(地面标高28米)所以东边也高,成为名副其实的“洪水走廊”
在地面,可以看到大运河东北岸,有许多东北-西南流向的河流汇入,从窑湾开始,如剑秋河,官湖河,武河(张道口到邳城段),城河(邳城南门段),分洪道。
二,在历史上,沂河在下邳西面汇入泗水,猫窝、唐山当在窑湾下游
或曰,在当时,陆举人不掌握这些高度数据,但是举人应饱读诗书,历史上,沂河是在下邳(古邳城)西面汇入泗水的。根据《水经注》泗水记载:泗水又东南径下邳县故城西。东南流,沂水流注焉。
《水经注》沂水记载:沂水于下邳县北,西流分为二水,一水于城北西南入泗,一水径城东屈从县南,亦注泗,谓之小沂水。水上有桥,徐、泗间以为圮。昔张子房遇黄石公于圮上,即此处也。建元二年,曹操围吕布于此,引沂、泗灌城而擒之。
根据《江苏省水利志》:骆马湖历史悠久,《宋史·高宗本纪》称乐马湖。当时,骆马湖地区土壤肥沃,地势虽然低洼,由于沂水于邳州(今睢宁古邳)汇入泗水,不进骆马湖,有良田万顷,堪称富绕。
说明,在邳地没有人工开大运河(泇河),保留水系自然流向的时候,沂水于下邳县(古邳)北,是西流的。不进骆马湖。
汉、唐时代政治中心长安,洛阳,开封,江南漕运必经过此泗水达到黄河,所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
在相当长的时期,流经下邳城南的泗水很清,有清泗,清水,清河等等称呼,泗水流入淮河地方称为“清口”。邳州知州,后任漕运总督的吴棠曾任清河县令,治所在焉。自从北宋东京留守杜充决黄河以后,黄河夺泗经淮入海,到咸丰4年1855年8月年黄河在河南铜瓦箱决堤北去,700年时间,流经下邳城南的泗水成为黄河。现在仍然有废黄河遗迹在古邳以南。
宋建炎二年(金天会六年,1128),“壬寅日,东京留守杜充闻有金师,乃决黄河入清河以沮兵,自是河流不复矣。”(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十八)
《宋史·高宗本纪》中则是“是冬,杜充决黄河,自泗入淮,以阻金兵。”
黄河夺泗以后,泥沙淤积,漕运收到威胁,在明代万历年间为保漕运,河总李化龙续开泇河,北自夏镇,经韩庄湖口,至泇口,合泇、承沂诸水,至邳州直河口(宿迁市湖滨新区皂河镇王营村),再入黄河(泗水),全长一百三十多公里。今天成为中运河。
开通后的泇运,虽然避开直河口经黄河到徐州的风险,但是阻断了邳州北部天然河流的自然走向如同窦鸿年先生编纂《邳志补》所说: “当泇之未开也,北来之水南皆入泗,微湖之流东不至邳。自良城(泇经过 )既凿,广纳群流,北遏鲁河,西引湖水”,“沂、武、燕、艾、不老、房亭交输互灌,并趋腹心,遂为众壑所归”我邳成为真正的“洪水走廊”
到了崇祯14年,为了济泇运河流量的不足,总理河道张国维请从芦口(今石坝窝)分流入徐塘口济运。最后沂水不入骆马湖而全注邳境,成为沂运祸邳的开始。
窦鸿年先生编纂《邳志补》认为:“自徐塘引水,芦口分流,七分入湖三分济运之制定焉,其后周口䆮塞,臧口遏闭,涓滴不入骆马,”“诸河并涨,互灌交输而阖境几无干土”“非规复旧制挽而东之,邳之患岂有艾乎”
导沂浚运成为清末民初邳属各界的共识,但是实现这个理想需要在解放后。
三,古人治水,堵与疏的争议已有定论
大禹治水的故事流传已久,鲧用堵的方法治了九年,劳而无功。“大禹治水,改“堵”为“疏”就是疏通河道,拓宽峡口,让洪水能更快地通过。禹采用了“治水须顺水性,水性就下,导之入海“。终于成功。
《汉书》·沟洫志有“夫土之有川,犹人之有口也。治土而防其川,犹止儿啼而塞其口,岂不遽止,然其死可立而待也。故曰:“善为川者,决之使道;善为民者,宣之使言。”
用堵的方法只能形成“堰塞湖”把确定的小风险聚集成为不确定的大风险,智者不取。陆举人是没有读过这些书还是想“止儿啼而塞其口”呢?
当年沂河西流入泗以后,泗水仍然在直河口以下南流入淮河,然后经云梯关入海。清末时候,在骆马湖以下,有董口,陈沟入泗(黄河)还有六塘河直接向东入海
乾隆七年《徐州府志》·卷二:康熙中靳辅既开中河又于河之两岸别开六塘以泄黄河、骆马湖之涨水,建桥其上,以利行人,总名连之河。
开“苏堤格堤”只会使邳州以及窑湾地区洪水尽快下泄而不仅仅“减轻邳北水灾”:
四,人民政府对于邳苍郯新地区水系的综合治理实现了导沂浚运的理想
解放以后,人民政府采取邳苍郯新地区水系的综合治理的规划和措施,稳步实现了邳州人民导沂浚运的理想,,水患得到根本解决。我们根据顺序看。
1951年堵闭沂河芦口坝,关闭了沂河洪水入邳通道
在老沂河建华沂闸,节制沂河洪水。开新沂河草桥段,使沂河主流进入骆马湖,不经运河减轻了洪水直接威胁,老沂河主要作用分段抽取剑秋河涝水。
1955年沂河建江风口分洪闸,控制入邳洪水流量。江风口分洪闸最后一次开闸分洪是在1974年8月14日。
1958~1960年开始进行大规模洪涝分治,开辟邳苍分洪道,退建中运河大堤,固定排洪河道,结束了洪水漫流局面;进行汶河、西泇河、运女河改道。
1959年修建骆马湖东嶂山闸,骆马湖洪水向东入海,不再排洪入淮河。
在大运河西南水系:
1951年对房亭河、民便河进行了局部治理,不牢河堤防也进行了局部加固。房亭河下段改道于猫窝入中运河。下段开黄墩小河,改为从皂河闸下入中运河.
1956年又疏浚房亭河48公里。1971年和1984年治淮规划中明确蔺家坝闸在设计标准情况下不再承泄南四湖洪水入不牢河,改变了运西地区洪涝不分的局面。
1958年省水利厅规划开挖邳洪河,将运西部分涝水穿过废黄河直接排入洪泽湖,1966年全线疏浚邳洪河,建穿房亭河猫窝地下涵洞,
通过多年治理,基本实现了洪涝分排(以错峰运行)高水高排(减少洪水流程)低洼地区动力抽水(预留通道)
五,“格堤”考
窑湾方面用过“苏堤格堤”名词, 苏堤似地名,但是没有找到。
根据《江苏省水利志》“1949年8月,沂泗大水冲破苏村格堤直漫黄墩湖再入骆马湖,运西地区一片汪洋。”
和张謇《淮沂沭治标商榷书》:“中运河、盐河、六塘河堤工程损坏及双金民便闸之建造、洪湖大堤、苏村格堤之修筑,謇已请海属徐守增、徐属陆文椿两先生分头调查,”
似应为苏村格堤,对于“格堤”的解释,可能是水利专家总理河道潘季驯在以“束水攻沙”方法治理河道使用的工程术语。
筑近堤以束水攻沙,筑遥堤防洪水泛滥。他们认为“筑堤束水,以水攻沙,水不奔溢于两旁,则必直刷乎河底”。因此,除堵决口外,以主要力量在黄河(当时古邳南泗水也是黄河)下游的河道两岸,紧逼水滨,建筑坚固的堤防。这两道南北大堤被称为近堤或缕堤,是束水攻沙的最主要工程。不过由于南北两堤逼水太近,即使建得非常坚固,如遇特大洪水,黄河也会溃堤泛滥,酿成洪灾。为了防范,他们又在南北缕堤之外,再各筑一道远堤,又称遥堤。这种近、远双重的河堤,普遍修建于黄河下游(接近海口的河段除外),其中的某些险要河段,于近、远堤外,又建有月堤加固。后来,为了使漫出缕堤的洪水,不致沿着遥缕两堤奔流,左右破坏两堤堤防;为了让泥沙沉积于两堤之间,以加固堤防,并使清水回到大河之中,以加强攻沙力量,又于两堤之间修建了挡水的格堤。此外,还在长堤上建有溢流坝,以便进行有控制的排洪。潘氏的堤防工程比较完备,在攻沙、防洪等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图)。
看来格堤垂直于主要的缕堤和遥堤之间,主要功能是档住漫出缕堤的水,主要目的是沉积泥沙以巩固堤防。个别格堤的漫出是正常的,就是冲破了,还有遥堤的保护。就是遥堤以内农作物可能有损失。
最后,总理河道潘季驯治水有大功劳,徐州奎河开掘,城里积水直接向南排入洪泽湖,不东入黄河(下邳泗水)治理洪水,以快速出境为要。洪水达到窑湾,相当于到了人之尾闾也,奈何再加阻挠?
《汉书》·沟洫志有“盖堤防之作,近起战国,雍防百川,各以自利。齐与赵、魏,以河为竟。赵、魏濒山,齐地卑下,作堤去河二十五里。河水东抵齐堤,则西泛赵、魏。”
下游齐人作堤,则可能影响上游赵、魏。水利专家能不思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