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仇与私交,明代“登莱之乱”中的金友胜与耿仲明

明末清初,时局变幻莫测,除了少许忠贞之臣能恪守自己的立场之外,多数人都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根据形势来选择自己效忠的阵营。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两人之间“时而为友,时而为敌”的事情屡见不鲜。只不过,在有的情况下,两人国仇家恨交织在一起,属于完全的恩断义绝;而在有的情况下,双方在公事上虽然各为其主,但也还能保持一定程度上的私交。
本文要介绍的案例,就属于后一种情况。它发生于明崇祯五年的“登莱之乱”当中,相关人物分别是金友胜和耿仲明。
相对来说,大家对耿仲明要更熟悉一些。他是辽东人,先在毛文龙帐下效力,毛文龙死后他去到登州投靠登莱巡抚孙元化。在孔有德发动“吴桥兵变”,杀回登州之后,耿仲明作为内应将叛军迎入城中。后来,明廷征集大军平叛,收复了登州。耿仲明与孔有德渡海至辽东归降皇太极。
耿仲明与孔有德、尚可喜是较早一批投靠清朝(后金)的汉族武将,后来被封为“三顺王”。清军入关之后,他被派往攻打南明势力,顺治六年被封为“靖南王”。不过,同一年,他因为“纵部卒匿逃”事发,在江西吉安自杀。靖南王的爵位先后由他的儿子耿继茂和孙子耿精忠继承,到了康熙年间,吴三桂起兵反清,耿精忠一度在福建响应,连同在广东的尚之信,并称“三藩之乱”。
金友胜这个名字,大家或许就比较陌生。根据《蓬莱县志》的记载,他是明末的登州卫世袭指挥使。不过,或许是因为战火涂炭的缘故,在胶东半岛的卫所当中,登州卫的职官记载可谓最不详细。金友胜的祖上是何年从何处来到登州卫任指挥使?共承袭几代人?暂时均没有看到记载资料。
耿仲明出身辽东,而金友胜是登州世家子弟,两者之间本无太多交集。从史料上推测,他们可能只是在耿仲明到登州投奔孙元化之后才开始相识(也不能排除他们早就认识,因为辽东与胶东毕竟只有一海之隔,在明代联系很紧密)。当时,耿仲明被孙元化委任为中军参将,官品身份与金友胜差不多,又同在规模不大的登州城中,因此逐渐有了交情。
两人之间具体如何交往?史料没有详细记载,《山东通志》在提到金友胜时,只是说了一句“其故友耿仲明”。假设两人的确是从耿仲明到登州之后才认识的,那么,没过多久,两人之间的交情就迎来了考验——孔有德的叛军兵临登州城下。
孔有德也是辽东人,他发动叛乱之后,登州城中与之出身相似的兵将都蠢蠢欲动,其中就有耿仲明。而金友胜作为世袭的登州卫指挥使,数代人都食明朝俸禄,自然不愿屈从叛军。因为这一点,金友胜也受到了孙元化的信任,后者令他负责守城。而金友胜也一丝不苟,防守相当严密。
不过,这样在叛军看来,金友胜也就成了“眼中钉”,必欲除之。而金友胜最终因此遇害。
关于他遇害的经过,《山东通志》有记载:
“崇祯五年,叛兵寇登州,围城七日。防抚孙元化遣部将张焘击之,令友胜居守。时官兵多受贼饵,战初酣,忽无故自却,盖欲导贼入城。见友胜巡防严密,不敢动。是夕,友胜登陴巡警至南门,城外官兵发大炮仰攻之,友胜遇害。”
金友胜遇害之后,城中的内应发难,开启城门接纳孔有德叛军,登州陷落。
城陷之后,登州忠于明朝的世家大族(主要以登州卫军户居多)遭到屠戮,清代《蓬莱县志》当中收录有大量与此相关的“忠义、烈女”的姓名。经此一役,明代登州卫军户世家元气大伤,不少姓氏要么至今人支不旺,要么迁徙他乡躲避,在清代之后的影响力大大减弱。
不过,与绝户的人家的相比,登州卫金氏还算幸运。金友胜死后留下一个三岁的儿子,后来辗转到了辽东,编入了八旗汉军。雍正朝的广西巡抚金鉷,就是金友胜的孙子。
金氏后人是如何到了辽东?《山东通志》记载说:金友胜的正室夫人余氏在自缢殉夫之前,将三岁的儿子(后来取名为“延祚”)托付给了一位姓赵的小妾,小妾带着孩子来到了辽东,改嫁郭氏,这才活了下来。因为这段缘故,金氏子孙一度以郭为姓,到了金鉷发达之后,才呈请皇帝改回金姓。
虽然《山东通志》并没有提到耿仲明对金氏遗孤的照顾。但在兵荒马乱之中,如果没人照应的话,一个女子带着一个三岁的孩子,要想顺利地漂洋过海,显然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
而在记载金友胜事迹时,《山东通志》还提到了这样一个细节:“(金友胜遇难后)其故友耿仲明收其尸殓之。”也就是说,耿仲明当时虽然已经加入了叛军一方,但对于自己的故友,他还是有所照顾,为他料理了后事。
以此为参考进行推测,金氏遗孤很有可能也是得到了耿仲明的照应。后来,明军收复登州,耿仲明渡海逃到辽东,小妾赵氏和孩子大概也一同裹挟在内,就这样编入了八旗汉军。
金友胜与耿仲明,于公为仇,于私为友,公中有私,仇中有友,这也算是那个特殊历史阶段复杂人性的一个体现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