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何身边有那么多人才?他学习刘邦时,有一点比他做得更好
元顺帝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一个孤苦伶仃、耐色忧郁的年轻和尚,怀着拨乱救民的雄心,加入了郭子兴率领的农民起义军——红巾军。他就是在起义和称帝初期,以广揽贤才和使官吏年轻化著称的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一竖起招兵大旗,他少年时代的伙伴和同乡徐达、汤和、邵荣、周德兴、费聚、郑遇春等人,都纷纷赶来投效。不到十天,就拉起了七百人的队伍。徐达比朱元璋小三岁,生得长身高颧,性格勇武刚毅;汤和比朱元璋大三岁,身高七尺,多智善断;邵荣打起仗来,不怕牺牲,英勇出众。朱元璋和他们同甘共苦,亲密无间。这些人跟着朱元璋出生入死,冲锋陷阵,成为他的基本队伍。
定远人冯国用、冯国胜兄弟俩,哥哥深沉有计谋,弟弟骠勇多智略。朱元璋把他们收揽到手,和他们商量下一步的定事行动。冯国用说:“建康是'龙蟠虎踞’之地,形势险要,应先攻取建康,作为根据地,逐步扩展地盘。”朱元璋点头赞同,任命他们为幕府参谋。(幕府:军队出征,使用帐幕,所以古代将军的府署称“幕府”)
南下滁州的路上,喜读书、善料事的李善长前来求见。元璋问他:“当今群雄蜂起,何时才能天下太平呢?”善长向他献计说:“您不妨以汉高祖为榜样,汉高祖也是平民出身,为人看得远,有度量,不拘一格选用贤能,短短五年的时间,就平定了天下。濠州和沛地相去不远,如果您能够处处向这位同乡看齐,那么,平定天下也费不了太长的时间。”元璋听了,连声叫好,就留他做了幕府的掌书记。打这以后,元璋无论是行军、打仗,还是用人、安民,都努力向汉高祖学习。李善长也竭尽全力尽自己的职责,调和文武之间的关系,沟通将士和主帅之间的意见,全军上下一片团结杀敌的气氛。
朱元璋深知读书人能替人出主意,想办法,因此,他很尊重有学问的读书人。每到一处,总要留心访求地方上有名望的儒士,千方百计把他们罗致在自己帐下作秘书、参谋、顾问之类的差事。徽州的学正朱升,告诉朱元璋三句话:“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提出了建立巩固的后方根据地,发展生产,缩小目标,不务虚名,讲求实效等一整套策略。朱元璋十分赞赏,一条一条都实行了,坚持留他在帐下参预军机大事。
元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十二月,起义军攻下素有“小邹鲁”之称的理学中心婺州,聘请当地著名学者十三人替他讲经书,历史,建立郡学,请学者当学正、训导,迅速改变了儒生四散的局面。朱元璋率兵进军浙东时,部将胡大海向他极力推荐刘基、宋濂、章溢和叶琛,说他们都是浙东颇负盛名的贤才。
刘基,字伯温,是青田大族,从小颖悟绝群,博闻强记,精通天文、经学,元朝至顺年间的进士,做过好多种官。后来,被元廷削去了兵权,贬回老家。他对红巾军极端仇视,骂红巾军是“红贼”、 “妖寇”,组织“乡兵”,结寨自保,帮助元朝政府抗拒红巾军。朱元璋多次派人到深山里去请他,讲清楚不算历史旧帐,只要肯出来,不但身家性命可保,还可以同图大业,共治天下。刘基、章溢等人被朱元璋的诚意所感动,结伴来到建康。朱元璋慌忙出城迎接,特意为他们盖了一座“礼贤馆”。朱元璋向谋士陶安询问说:“这几位先生最见长的是什么?我怎么使用他们好呢?”陶安回答说:“论谋略我远不如刘基,论文学我远不如宋濂,论治民我远不如章溢、叶琛。”于是,朱元璋就把刘基留在自己身边预谋机务,任命宋濂为江南儒学提举,章溢、叶琛为营田司佥事。
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群雄中势力最强的陈友谅统率几百条战舰顺流而下,与张土诚相约,东西两路夹击朱元璋。面对着大军压境、人心惶惶的危局,朱元璋请刘基到自己的卧室里密议。刘基分析了东西两面的情况,说:“投降不是办法,逃跑更不是办法,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办法就是坚决抵抗。张、陈相比,张士诚胸无大志,只想保住自己的地盘,可以暂不去理他;陈友谅就不同了,他野心勃勃,又处我上游,拥有精兵大舰。我们要瞄准这个主要的敌人,利用他骄横轻敌的弱点,采取诈降诱敌计,集中兵力去伏击他;挫败了上游的陈友谅,下游的张士诚自然就孤立了,一举可克。随后挥戈北上,平定中原,帝王的基业就可以奠定了。”朱元璋按照刘基的军事部署行动,果然转危为安,大获全胜。
朱元璋尝到了选贤任能的甜头,在节节胜利的情况下,他广揽人才的心情更加迫切了。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三月,朱元璋指示中书省说:
“今土宇日广,文武并用。卓荦奇伟之才,世岂无之?或隐于山林, 或藏于士伍,非在上看开导引拔之,无以自见。”
他采取荐举、设立国子监和科举等办法录用人才,特别注意年轻官吏的选拔和任用,嘱咐中书省说:“郡县官年五十以上者,虽练达政事,而精力既衰”,应选拔民间俊秀二十五岁以上、资性明敏、有学识才干的年轻人,和年老的官员互相“参用”,十年以后,年老的去职了,年轻的也熟于政事了。他还对官吏的年龄作了具体规定:
“年六十以上七十以下者,置翰林以备顾问;四十以上六十以下者,于六部及布、按两司用之。”
从此,州、县每年都向中书省荐举人才。朱元璋有时亲自出马,有时派出使臣,到各地名目有聪明正真、贤良方正、孝弟力田、儒秀才、人才、耆民、税户人才等等;从中央到地方,大小官员都可以推荐,被推荐的又可以转荐;也有刚被举上来便出任朝廷大员的。
孤儿杨土奇,由于精通史书,被元璋破格提拔为翰林院编纂;浙江乌程的严震直,从税户人才一直做到工部尚书。朱元璋手下的重要将领,大多是年轻人。孙兴祖和王志年龄都是十九岁,因刚毅勇猛,同时被任命为部将;机智有胆气,年仅十六岁的邓愈率部归附,被命为统领军总管;骁勇善战的常遇春,二十三岁就被任命为独当一面的将军。解缙中乡试第一名时年仅十八岁,紧接着又获礼部会试第七名、廷试第三甲。有一天,朱元璋考问这位英俊少年说:“你认为目前朝廷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呢?”解缙毫无忌讳地上书,分析了当时政治上的弊病和急需采取的十项措施。元璋看了又惊又喜,赞叹说:“真是上天赐给我的一位年轻奇才啊!”就大胆地授他为庶吉士,后改任御史。
朱元璋出身、起点最低,接触的人大多都是出身卑微,但在他在学习刘邦成功的经验中,尤其在识人、选人、用人上,学习刘邦英雄不问出身,都能委身求贤,都能用人不疑,做的甚至更好!可惜,朱元璋在政权逐步巩固以后,特别是在他的晚年,却丢掉了容人纳才的长处,不少经他一手培养、扬拔起来的文武功臣,又被他诛杀了,造成了严重的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