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向那头驴看齐!
本文导读:
简言之,驴子之所以那么容易被激怒,被识破,根本原因还是因为一个“怕”字。
在我看来,驴一直都是充满悲情的动物。一来驴肉火烧、带皮驴肉这类名小吃让驴全无保留地走上餐桌成为美食,连熬制阿胶都少不了驴皮,真算是动物界为人类“鞠躬尽瘁”的活典型;二则因为柳宗元的《黔之驴》,使驴子成了古往今来不思进取倒霉蛋的“代言人”。这一来二去,驴不悲情谁还敢言悲情呢?
当然,今天我想聊的肯定不是什么驴肉的一百零八种吃法,而是黔驴技穷,这就绕不开那篇脍炙人口的《黔之驴》。
在进入正题前,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柳宗元笔下那头倒霉驴子的生平。《黔之驴》原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大略如下。
古代贵州这个地方本没有驴,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一头驴到这里后没什么用处,就把驴放到山下。老虎看到它,认为它体型巨大,把它当做神奇的东西,天天躲藏在树林里偷偷观察。有一天,驴嘶叫了一阵,老虎非常害怕,远远地逃避,后来觉得驴没什么特别本领,习惯了它的叫声,就又走近驴,碰撞、倚靠、冲撞、冒犯它。结果驴发怒了,就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心想:“这家伙的本领不过如此嘛!”于是跳起来大吼一声,咬断了驴子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这才离开。
随后,作者感慨说,“驴子形体庞大好像很有法道,声音宏亮好像很有能耐。如果驴子当初不暴露它的拙劣技能,那么出于多疑和畏惧,凶残的老虎还是不能伤害驴子的。如今驴子却得到这样的下场,真是可悲啊!”
如果细细品鉴,这篇简短的寓言,完整叙述了老虎和驴之间的博弈过程。
首先,老虎和驴是偶遇,彼此素未谋面,互不知底细。在本阶段,占有优势的其实是驴。因为老虎把从未见过的驴当成了神物,连驴的叫声都能把它吓得跑出老远。驴反而心无旁骛,毫无恐惧。
然后,形势变化,老虎习惯了驴的叫声,决定“抵近侦察”,不断试探驴的底细。先是靠近,再是碰撞依靠,最后是冲撞,目的就是测试驴的本领。
之后,形势急转直下,驴的底牌暴露。它被惹急了,发怒了,就使出平生绝学,“蹄之”,也使老虎的目标达成。老虎不再有任何恐惧,认为驴不过如此。
最后,老虎吃掉驴子,得胜而归。
通过这个博弈过程,老虎取胜是符合认知规律的,先观察,后试探,然后反复观察试探,直到试探出对方的真实成色,再决定自己的最终策略。即便驴不仅仅只会踢一脚还有更大的本事,老虎大不了一走了之,起码不会做赔本儿的买卖;而驴的失败则因为背离了认知规律,事先毫无察觉,事中被老虎激怒,然后急了,怒了,结果露出了底裤,被对手抓住了命门。这一胜一败原来并不是闲来无事讲的段子,而是作者柳宗元当年遭遇政治低谷时用曲笔在总结斗争智慧,这,才是这篇寓言由来的根本原因!
那么在老虎和驴的博弈环境下,驴有没有获胜的可能呢?当然有!不单作者认为,驴子如果不过早暴露拙劣的技能就不会有如此悲剧,连我也认为,只要驴子能克服掉急躁和冲动这两个缺点,就能和凶残的老虎周旋到底!
我们平时总把“急躁”和“冲动”混为一谈,其实这是两个存在明显差别的概念。“急躁”侧重于心理,表示缺乏耐心;而“冲动”多体现在具体行为。那头驴子就是因为被老虎挑动得急躁失去了耐心,然后才冲动地“蹄之”。如果驴子能表现出更多耐心,冷静控制住冲动的行为,老虎就未必能得逞。可见,一千年前柳宗元就告诫我们,冲动是魔鬼,急躁则是急躁者的墓志铭。
如果我们设身处地置身于这个寓言的场景,是更接近驴子呢还是更接近老虎呢?答案可能不大找人喜欢,是驴子!因为人类只是肉眼凡胎,不具备参透时间的能力,也不具备看破事物本质的智慧,多数情况下恰如驴子般懵懂无知,还自带急躁和冲动两种精神特质,因而如果不加锻炼提醒,多半会和驴子一样陷入悲剧境地。
幸运的是,人比驴子聪明得多,多在善于总结,多在善于学习。俗话说“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这人与困难博弈的场景,和老虎同驴子博弈的场景颇多相似,道出人类相比驴子的高明来。即便人不是动物界最凶猛最强大的,但只要具备耐心,能做到理性控制自己的冲动,也就能够高出对手一大截,占据优势,不论这个对手是动物,具体的困难,还是神秘莫测的大自然。
在影片《华尔街之狼》中,由“小李子”饰演的华尔街枭雄乔丹·贝尔福特在纠集草根经纪人成立公司之初,专门为手下组织过公关客户培训。他专门强调,“当客户对你的话将信将疑时,你要等待,你要有耐心,这个时候谁先说话谁就失去了主动”。不谈电影主题,乔丹的话术培训要点揭示出一个人面对困难障碍的第一诀窍,那就是耐心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