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新市历史的“文化源头”:一条巷,一条河,两个人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认识新市历史的“文化源头”:
一条巷,一条河,两个人
作者:张明儿
千百年来,历史学家早已确认,新市古镇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文化史。在这样一段时间的长河里,新市古镇出现了灿耀浙北历史天空的人物与事件。这些影响巨大的文化事物,迄今为止,或存或湮,都在古镇新市风土人情中得到融汇与滋长,令我们倍感励志和荣耀。这些来自远古涌潮般的文化,也像丛林般茂密与葳蕤,也让我们切身体会到它绵绵厚朴的壮丽。现在,我们有必要静下来透过它林林总总的现象,逐一厘清新市历史真正的“文化源头”,可以总结为:一巷,一河,两个人。
这里指的“一巷”,便是指位于新市西栅的“西庙弄”古巷,古称“施家巷”。溯源追湮,此巷历史应该是《仙潭志》所载的古镇形成历史更早,所以也可以称为新市的“史前古巷”。那时侯,这里是古村落:水陆环绕,舟楫通利。这条古巷是以“西永灵庙”为标志的新市古镇历史文化圣地。对于这条古巷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可以超出我们的想象,我们所看到的史志,部分有了记载,但遗漏的有可能会有很多。
这里指的“一河”是“西河”,也是当下俗称的“西河口”。应该是指:自“朱家桥”到“望仙桥”这一段河流,全长约一百米。这一河流开挖时期很早,所以被称为古镇的“史前河流”。有了这条河流之后,才有古镇新市历史开始,才有“新市”这一名字出现,才有新市的千年繁华,它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市古镇“母亲河”。对于这条河的研究,需要有几代人的努力,对于这条河的福祉利用,更需要完美的智力策划。
这里指的“两个人”,一是指东晋时期的“镇国大将军”朱泗,他既是新市古镇开河治水第一人,又是保家卫国,战死沙场的英雄,他给这座古城所带来的福祉和荣耀,后人无能超越。二是指明朝历史学家陈霆,他以巨椽之笔写下了惊世骇俗的《仙潭志》,为后人留下宝贵的古镇历史文化时光踪迹。并自我身体力行,修筑永灵庙、觉海寺、东岳行宫、创建“渚山花雾”,发动募筑东西、南北纵横两条石板大道活动,修桥铺路,开创“新市十景”之说,等等。这两人如此卓越的功勋,更有待于我们进行科学总结,扩大宣传和光大他们的精神影响。
新市历史的“一巷、一河、两个人”这一“文化源头”,它是可追可查的历史事实,不是虚无飘渺的空穴来风;它是实实在在的为民谋利,不是玄虚成幻的神仙宗教;它是能励志后人的正能量,是光前耀后的一方精神形象,更不是假、大、空的商业宣传。
有了这条“西庙弄”古巷,才有机会让我们向先贤致敬,向他们靠近,学习他们“毕其一生倾爱,为家乡新市建设贡献一切”的精神。正是有了这条“西河”,才让苕溪与大运河在这里聚首,从此引来繁华的商机,让古镇地理方位独占鳌头。有了朱泗和陈霆“两个人”,新市古镇才会鹤立鸡群,八乡来聚,才有可能成就“浙北商埠重镇”的辉煌,明清时期与清末民国时期“泽国鱼盐一万家”的盛况,才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美誉铸就。
如今,当我默然行走在新市历史文化的辉煌中,经过“西庙弄”古巷,不禁怦然心动;当我行走在“西河口”的水岸上,不禁叹为观止。它们都让我想起两个人:朱泗与陈霆,想起他们的壮举,他们的伟业,他们至死不渝的乡情之魂,他们熠熠生辉的精神形象,这些令我黯然泣下,尊仰不已。
如今,古镇新市“西庙弄”、“西河”依然在,只是旧貌已改。“西庙弄”少了“永灵庙”和“渚山花雾”,就像失魂一样的凄凉;“西河”虽然引入了亮灯工程,但“广福桥”现代桥梁建筑场景对“西河”整体形象的败笔,有“腰斩”的疼痛感;朱泗与陈霆“两个人”早已化身风土,肥沃一方之地的万物,成为古镇后辈们文化奢享取之不尽的源泉,但我们对这两位如此重要的文化代表没有建立任何社祭形式,真是心有愧疚。古镇新市历史最为宝贵的“文化源头”,人们需要以上接远古、下达未来最为庄重的形式,表达内心对先贤的深爱与敬仰。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或长按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
文学让人懂得高贵,心飞辽阔。
诗歌 、美文、民俗、儿歌。 |
博客:新浪(七十二座桥) http://blog.sina.com.cn/byjn 博客:新浪(浙江儿歌原创) http://blog.sina.com.cn/u/2298091104 |
我煮时光之茶等你,你携来红尘之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