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名新语|陈一格:一塔湖图总故乡
全文共2202字,阅读约需8分钟
关键词:未名新语
编者按
伏暑的热浪尚未散去,空空的行囊还未整装,又一群新燕已经满怀期待与向往,畅想起一塔湖图的金秋风貌。回首来路,父母的陪伴点亮伏案夜读的课桌,师友的鼓励温暖风雨兼程的旅途;展望未来,希望与梦想的彼岸已近在咫尺,新的青春之歌即将唱响在九月燕园。聆听未名新语,书写你的北大故事,记录你的圆梦之旅!
学生姓名:陈一格
毕业中学:浙江省义乌中学
录取院系:北京大学元培学院
# 情知所起,一往而深
“老北大强调自学,注重独立思考,以培养谈吐风雅德学兼优的读书人为主要目标。”
“倘若真的追求'不拘一格降人才’,那么老北大的'管理不严’与学生的'各行其事’,自有其合理性。”
彼时我正端坐高一(16)班教室,以摘抄为名行读闲书之实,翻看着洪子诚先生选编的《冷漠的证词》,沉浸在陈平原先生所写的《校园里的真精神》一文,鬼使神差地在笔记本扉页写下PKU并围上一个心形。
字里行间,我看见一位位脚踏实地的理想主义者,自主自律而得自由的身影;我看见一座塔影湖光古韵悠悠的校园,包容抚慰形形色色的灵魂。
“这不正是你心向往之的大学吗?”一个声音,在我心底响起。
选择坚守,选择理想,选择倾听内心的呼唤而不是随波逐流;爱我所爱,行我所行,雕琢出最饱满丰盈的人生。对独特而卓立的北大人的歆羡,在我心底扎根。
# 不拘一格,缓慢生长
确认过眼神带来的喜悦很快被担忧掩藏,我陷入了身份焦虑的迷茫。成绩优异是进入北大的标配已使人压力重重,待对比练了十年书法的中文系学长,以及暑校晚会上闪闪发光的同龄人,难逃“小镇做题家”之嫌的自己,更不免怯怯。
忧虑别无他法破解,也只能沉心尽力,缓慢生长而不惮无成。
从加入国学社到担任校学生会主席,从短跑预选赛垫底到800米决赛第三。受挫时颓然失意是我,目标达成时淡然一笑是我;众人前张皇失措是我,团委老师外出时主持例会也是我。我试错、跌倒又爬起,不断确认自己所爱的,所厌的,所向往的,所摒弃的。
被嵇康所写《琴赋》深深吸引,于是初访古琴舍,与母亲定下高考考完一定要来学习的誓愿;抓住暑假的尾巴,在拙政园里聆听导游的讲解,为古典园林之美惊叹;高三上学期翘掉晚自习,赶往杭州看昆曲《牡丹亭》,沉醉于细腻婉转的昆腔……
自然,高考需要一个“争”字,需要为分数名次奋战,但超越高考之上,更有青春与生命的本真——珍贵的浪漫,赤诚的理想与纯粹的热爱。沉潜学习之外,我尽己所能探索高中除了应试以外的发展空间,丰盈着自己的灵魂,向北大对学子全面发展的期许靠近。
# 长路险夷,惟精惟一
高三上学期,由于之前学期数学“负债累累”,又或是其他所学科目均为文科而导致理科思维薄弱,我首考后在数学上花费时间良多却鲜有起色,几次大考排名因而有所滑落。那时候也曾焦虑、失落,想要逃避与放弃。但最后,我把自己在暑校后写的感想翻出来读了又读,半年前满腔热血、誓言满满的情形如在眼前,怎不使人沉默思量?
于是把去年北大在浙江省中文系的录取分数线与位次抄在课桌上;又买了一个刻着北大校徽的书签,压在《叶嘉莹说杜甫诗》上——在每次要放弃动态立体几何投入文学的怀抱时,不断告诉自己坚持下去。
走廊上高考倒计时的立牌一张张翻过,试题一套套拆封、填写、批改,我看着自己的数学成绩从低谷慢慢攀升,嘴角便也随着单科排名曲线的走势上扬。每次模拟考考完,不愿受到同学讨论答案的干扰,我都会偷偷溜到学校的白彦湖边,或漫步,或静坐。
双手抱膝坐在草坪上发呆,看树丛里窜出的黑白猫懒懒地晃尾巴,思绪就飘到了遥远北方的未名湖,想象自己在未名湖边读书,在静园草坪上逗猫,该是何等有趣美好。直到远处球场传来同学们的笑闹声,才知已经到了吃晚饭的时间,匆匆往食堂的方向奔去,以便赶上小晚读背书的队伍。
《星空日记》说得真好:“不是现实支撑了梦想,而是梦想支撑了现实。”深陷题海的高三,紧张压抑的高三,对北大的向往给予我对未来丰盈的期待。除却巫山不是云,我甚至没有认真考虑过如果无法进入北大而要选择填报的其他大学,似乎招生序列里1103以外的代码,都只意味着妥协与将就。
然而灵魂不可凌空蹈虚而行,理想主义者亦需回归现实之基。临考的忐忑有之,对答案的紧张有之,出分前的辗转有之……高考结束后看到《觉醒年代》里的经典招生宣传图:“下决心吧,来北大吧。”便在心里暗暗吐槽:我缺的是决心吗,我缺的是分数。无比幸运,数年一往情深,在成绩揭晓的那一刻,终于有了清晰而明丽的结局,犹如童话的收笔。
# 新燕颉颃,元行致远
伫立高考志愿填报的分岔小径,我俯身静听自己的心声。回首高中三年,随着阅读面的拓展,对社会学、人类学、哲学等方面书籍的涉猎,我愈发渴望在一切驶入既定轨道之前,暂放长篙,向更广远的星河漫溯,在见证了群星粲然后,再摘下夜幕中自己最钟爱的一颗,报之以歌与诗。
因而我最终选择了元培学院,我希望通过元培的通识教育接触更多专业,在“新生讨论课”中与不同选课的同学交流碰撞,以不同学科的特点为比较与参照,来丰富自己看待问题的角度,最终确认自己对文学的认同与归属。
此去经年,定有无限的未知与崎岖在前,但于我而言,这更是一段洋溢着机遇与可能的成长旅程。
“博雅塔下宜聆教,未名湖畔好读书”,将日历本颠来倒去翻了再翻,我已热切地期盼着在燕园中,诗意地栖居,热烈地生长。
文字 | 陈一格,内容有修改
美编 | 戎子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