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桂诗坛杂忆(8)丁小玲重访插队故地
八桂诗坛杂忆(8)
丁小玲重访插队故地
岑路
60年代末70年代初,全国数百万知识青年在一场急风暴雨中,驱向黄土地,在贫瘠苍凉的厚土上感受着人生的艰辛。
这一代人,确实经受了一场血与火的考验。
后来,他们又纷纷回城,各自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岗位。但是,对于这段插队的经历,是铭心刻骨的,永难忘怀的。
接受再教育
2000年10月间,我偶翻读了由萧瑶、饶惠熙主编的《当代诗词精萃》一书,不觉被江苏女诗人丁小玲之《采风过插队故地》两诗吸引住了。当年我也是插青中的一员,读后不觉尘封多年的记忆之闸又开启了。这两首诗,是丁小玲在一次采风时,重访插队故地写下的。第一首云:
一车摇梦望中赊,知有柴门客里家。
尘垢归来非故我,怅看明水照蒹葭。
车离那块熟悉的黄土地越来越近了。这里的山,这里的水,曾伴随她度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在村中流连,眼前一切的一切,又勾起她多少难忘的回忆。第二首云:
云山雾水认模糊,只道冰心在玉壶。
纵有良田三万顷,能栽红豆一株无?
隔别这里若许年了,此次重来,虽然村边的山川草木在记忆中逐渐模糊,但她的那颗冰心,仍如贮于玉壶那样洁白。此时,似乎又有些遗憾,当年这里虽有良田三万顷,然怎么也不能栽下一株红豆?“红豆”一词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相思》一诗中之“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红豆一直是爱情的象征。
开工路上
丁小玲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江苏省镇江市诗词学会副秘书长,事业有成。她的两首诗,写得婉约清丽,情深意蕴。
后来,我去了一信与她,并附上几首我的小诗。不久,便收到她的复信,信中自然免不了叙一番插友之情。末了,她说她那两首诗发表后,收到不少和诗。尤其是“纵有良田三万顷,能栽红豆一株无”句更是和者如云。我想,丁诗中之“红豆”虽有爱情之意,然未必尽写爱情,或许只是借此来抒发她对这昔曾插队的第二故乡之情感也未可知。但尽管如此,丁为了感谢诗朋们对她的厚爱,还是写下绝句5首作谢。其中3首云:
一
一歌贏得众人和,十载青春种禾锄。
莫再低徊唱红豆,秋声已渐老芙蕖。
二
一别柴门二十载,石桥依旧翠云回。
雨中何处子规鸟,又送青山人梦来。
三
瓜棚豆架月明初,荷影蛙塘入梦无?
照水流萤应忆我,星星点点在心湖。
这组诗,多是回忆当年插队时之情景及对今日之感慨,现在虽然隔别20余载,但那些往事仍历历在目,永难磨灭。
认真学习
读罢丁之诗,不觉又令我回想起1999年夏我与几位插友重访插队故地苍梧县旺甫镇胜坡村时之情景。当时,我也曾写下小诗3首。其一为《故宅驻足》:
送菜雨中踏绿苔,门前难觅小桃腮。
多情却被无情误,昔种红莲已别栽。
在村中,我和插友们徘徊于昔年所居之故宅前,又想起当时曾有一位小姑娘暗恋着我。每当下雨时,她知道我肯定断菜了,便偷偷将一篮青菜放在墙头。而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虽有心,却无胆。最后,小姑娘的一番情意被我无情地婉拒了。如今,想必小姑娘早已别嫁他人,由媳妇熬成婆了。其二为《篱边漫步》:
小园又见菜花开,曾是大妈亲手栽。
忽忆当年篱毁事,重来此日愧形骸。
来到菜园边,不禁又令我想起隔壁大妈所栽的满园蔬菜。当年,由于我们收工晚了,回来没柴烧,便偷偷扯菜园篱笆作柴烧。终于有一天,篱笆破了,一群猪鸡鹅鸭钻进去将几畦菜啃个精光。现在回想起来,仍觉惭愧不已。其三为《厅堂小叙》:
不为温饱皱眉梢,难接青黄事已遥。
说到西家招媳妇,邻居二婶笑弯腰。
如今,村民们的日子好过了,他们再也不为温饱发愁。过去由于贫穷,连娶媳妇都不敢想。今天我们在厅堂与村民们聊到谁家又娶媳妇时,惹得邻居二婶也跑过来扳起指头数落着,乐得几乎笑弯了腰。
(作者作为当年的知青,如今肩负着广西人民的重托,多次赴京参加全国“两会”专访。图为“两会”会场。)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