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的陋习意味着什么?

第 575 篇文章

昨天在和一位读者讨论原生家庭的问题,谈到原生家庭陋习的记忆。陋习其实是有标准的,之所以被我称为陋习,必然是以我的感受为标准。
也许在我父母已经更老一辈人眼里,并不是陋习,而只是习惯,现在我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点,人和人的生活标准并不一样。
但针对这个问题,先以我的感受聊一下我原生家庭里记忆特别深刻的陋习吧:

1.开心是一种罪过,吃刚买的零食是一种罪过,父母在打工你刚写完作业准备好好玩一下是一种罪过,被他们看到了他们会觉得你为什么不能多写一点,你看不到我们累死累活吗?这不都是为了养你。想看自己喜欢的电视频道是一种罪过。

2.永远吃过了很久的食品,刚买的不能吃,放着,把旧的零食吃完了才能吃,于是永远只能吃旧的,甚至过期的。

3.看电视看着看着会莫名其妙问你电视里提到的那个城市是属于哪个省份,回答不上来就骂,所以一直不喜欢看电视,因为承受不了那种压力。

4.永远命令式的语气,即使我这么大了,父母希望你开心点,语气也都是,你给我开心点!听到没!

5.贪小便宜到极致,即使我今天有了自己的公司,出门坐高铁也不敢和父母说,为什么坐高铁?!不能坐普铁吗?虽然时间慢点,可省了一大笔钱!坐着都在挣钱你知道吗!

6.外面永远没有好人,对一切东西保持高度戒备心,对一切新鲜的东西保持高度戒备。让我一定不能找家乡以外的对象,觉得他们都穷,或者都奸诈。

7.没有任何隐私边界,比如我家总有一些不是很熟的亲戚去我家总是习惯性地溜达进卧室,打开衣柜门,这里摸摸,那里把包打开看看,然后评头论足。

8.一种强烈的造物主心态,这个词可能不合适,大概就是,给你一点小恩小惠,会记一辈子,每次都会谈到,提起,告诉你我曾经怎样怎样,哪怕是对自己的儿子,儿媳妇,倒不是要你回报,就是一定要让你记住这份恩情。

9.非常明显的阶级歧视,我们大家庭,于是每个小家庭就被打上了标签,这个家里有人在体制内混,那个家里你看人家开的车,对于普普通通几近一无所有的我们家而言,小时候承受的歧视性目光现在想想都心有余悸,提到我妈都是「你那个妈……」,我现在觉得我妈真不容易,而且非常伟大。所以女人无论如何不要去做全职太太,一定要有钱,有自己的钱,有退路。

10.公私分明的意思是,公——有时候你帮了我忙,我该怎样就怎样,虽然我们是亲戚,但我做到了公私分明,他其实是救物主的心态,你看我对你公私分明,该给你的给你了,你要记住我这份恩情知道吗?私——本质上就是熟人关系的控制,父母威权的控制,你难道不应该吗?正常的契约关系是恩情馈赠,不正常的现象在私下里合理化。

我倒没有责怪的意思,因为他们成长的环境就是如此,首先极为有限的资源,而且就这些极为有限的资源,都是更上一辈人攒下来的,再加上熟人关系,就是要在家族里争,所以很多潜规则。

这些深刻的记忆对我而言意味着什么呢?

大概就是我永远会和我的原生家庭保持相当大的物理距离,同一个小区,同一座城市,都不够大,必须要车程至少五个小时以上的物理距离,我才能接受。

这是因为我深知他们的控制欲与介入我生活的能力,关键是「我是你爸(妈),我不管你谁管你」这种理由在他们看来合理得一塌糊涂,你是没办法反驳的,于是只能远离。

对于原生家庭,如果你有非常美好的记忆,而且充满安全感,那你是幸运之人,可我相信很多人未必有这么幸运,说严重一点,十几年成长记忆的碎片有些就像是噩梦。

但我并不建议你去改变它。你怎么会改变得了呢?你觉得你何德何能可以改变父母辈几十年的生活观念和习惯,以及由于他们成长年代中的物资匮乏引发的强烈不安感。放弃吧,改变不了,只会徒增冲突。

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保持你能接受的物理距离,然后尽可能地摆脱原生家庭生活习惯的影响,按照你自己的想法去生活。

有些人问,怎么可能呢?

可能的,只要你离掌控的源头够远,时间长了,你会有自己的节奏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