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摄影作品应该具备的要素

这幅《乔迁新居》是壹课公益摄影平台黄明钊老师入选《希望的田野——脱贫攻坚 共享小康全国摄影展》和《第十届全国农民摄影大展》的优秀作品。画面通过对广西藤县金鸡镇一位易地搬迁扶贫户乔迁新居的瞬间定格,通过对主人公欢愉之情溢于言表的形象刻画,以“以小见大”的表达手法,很好地反映了我国实施精准扶贫所取得的成绩。脱贫攻坚作为国家最大的民生工程,不仅关系着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大局,关系着“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的完成,也备受联合国及整个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作品正是通过它的画面呈现,向世人展示了我们党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的初心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决心。而题材内容能引发人们的兴趣,作品主题能彰显时代精神,无疑是作品成功的加分项。

纪实摄影担负着记录社会生活,体现人文关怀,推进社会进步的历史使命。因而作品内容的社会性和作品思想的深刻性在创作中就显得非常重要。优秀摄影作品之所以能够产生超强的社会影响力,说到底是因为它所表现的“内容”能引起社会的关注,它所表达的“思想”能引发人们的思考。从罗伯特弗兰克的《美国人》到布列松“决定性瞬间”下的一系列作品;从陈复礼的《战争与和平》到吴印咸的《白求恩大夫》,从袁毅平老师的《东方红》到解海龙老师的《大眼睛》,纵观整个摄影发展史,大凡成功的作品无不如此。由此可见,作品主题的选择和提炼,既是摄影创作的重要环节,也是作品成败的关键所在。

强化作品主题的选择和提炼,创作者必须认真观察社会,筛选和明确创作内容。在确定创作靶向的基础上,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和用心独立思考,积极挖掘作品主题的内涵深度,解决好强调什么和突出什么的问题。作为新时期摄影人,作品主题的选择和提炼既要紧扣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精神和社会风貌,积极弘扬主旋律;也要正视社会现实,积极关注弱势群体生存状况和社会热点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选择和提炼出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的主题。也才能担当历史使命,用镜头讲好中国故事。

二、触及心灵的情感认同

作品的“思想”来源于作者的世界观,来源于作者对社会现实生活的深入观察和独到思考。但“思想”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作者在感知和认识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提炼出来的思维“结晶”。在纪实摄影作品中,这种“结晶”最有效的表达方式,就是将“思想”和情感融为一体,通过“寓理于情”的方式呈现出来。

这幅曾经引发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独生子》,是壹课公益摄影平台张审军老师的作品。它之所以能够迅速传播并引起强烈反响,“情感”因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催化作用。画面中“独生子”左手爹、右手娘的窘迫与无助,无疑触动着每一位观者内心深处的敏感神经,促动着人们去感同身受,去反思过去和面对未来。我们国家实施计生政策五十年,全国有多少“独生子”要面对这样的生活!作品既是作者对社会生活认知与思考的提炼升华,也是作者人性光辉与普世情感的由衷抒发。而在作品与观众的互动交流中,情感的认同无疑起到了拉近心距和媒介催化的作用。

人文关怀是纪实摄影最重要的特征。布列松曾经说过:摄影作品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无论一幅摄影作品画面多么辉煌、技术多么到位,如果它远离了爱,远离了对人类的理解,远离了对人类命运的认知,那么它一定不是一件成功的作品。在现实生活中,路易斯·海因曾经用他反映童工生存状况的作品揭露资本家的丑恶,导致了美国童工制度的废除和《童工法》的颁布。解海龙老师也通过他的《大眼睛》,向世人们叙说了山区儿童对知识的渴望和“我要读书!”这一强烈诉求的传递。促成了整个社会对失学儿童的关注和国家'希望工程'的实施。可见,优秀的摄影作品之所以能够打动人,情感感动与情感认同在作品表达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坚持用人文关怀的视角去观察社会和思考生活。在摄影创作中学会注入情感,学会将“思想”和情感融为一体,通过情感认同来增进互动交流,通过情感共鸣来传递表达思想,就成为了纪实摄影创作必须遵循的原则和走向成功的秘籍。

三、呈现有力的画面形式

摄影作品的形式,是呈现作品内容,表达作者“思想”的方式和手段。在摄影创作中,作品的“思想”固然重要,但任何深刻的“思想”只有也必须借助一定的画面形式,才能得到有效呈现与表达。画面形式作为作品内容的载体,在阐述和传递“思想”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房・车》是壹课公益摄影平台黄旭老师入选27届国展(记录类)的组照作品。众所周知,随着我国家用汽车保有量的迅猛增长,泊车矛盾已经严重困扰了多数城市人们的正常生活。加快城市功能建设,缓解市区“停车难”已经成了各级政府民生改善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作者在创作中进行了多次摸索与尝试,最后通过选择不同的建筑布局造型,运用类型学叠加增值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组空间密度不同,排列组合各异的市区“泊车图”。尤其俯拍的形式不仅很好的规避了角度平庸和场景雷同,也有效增强了画面的规模层次与纵深透视,强化了作品的节凑和韵律感。正是这种极具审美情趣的呈现形式,使观众在进行审美欣赏与愉悦的同时,完成了对作品“思想”的交流与互动,达到了“1+1≥2”的表达效果。

由此可见,内容和形式犹如摄影作品的“两翼”,在作品表达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强调“思想”的重要性,但也必须重视画面形式的构思与营造。在摄影创作中,通过空间透视的观察发现;情节趣味的及时捕捉;意境氛围的积极孕育;促进画面审美情趣形成和视觉感受升级。在内容与形式有机融合的过程中,构造出既能充分愉悦观众,又能深刻表达主题的画面形式。

画面形式的构建和完成,无疑需要作者具备一定的摄影语言能力和审美艺术修养。并在创作中根据内容表达需要,运用视觉美学原理和造型艺术规律,通过对画面要素的合理取舍与布局处理,实现作品内容与呈现形式的完美统一。但切记完美统一不是哗众取宠,纪实摄影作品的画面呈现,更不能违背真实性原则。

四、高度概括的情节瞬间

摄影作品是通过塑造画面形象来表现作品主题的。尤其是在以“人”为核心的纪实摄影创作中,画面情节的呈现对于作品内容叙述、对于人物性格刻画,对于画面形象塑造和作品主题的提炼都起着十分重要意义。因而画面情节的典型性、概括性、凝炼性就显得非常重要。

这幅《这一拉就是生与死的距离》,是壹课公益摄影平台王明芝老师的作品。它曾先后斩获浙江省第18届摄影艺术展记录类金奖和《人民摄影报》2019年全国优秀摄影作品大赛年度大奖。作品反映2019年8月2日江山市公安局辅警姜波与民警徐帅军对正在投江轻生的女孩进行施救的情景。画面中三个人物神情姿态各异,女子舍命跳下,协警奋力挽救,民警快速支援。整个作品叙事情节典型,瞬间捕捉出彩,画面布局合理,意境氛围的渲染也十分到位。正是这种简洁凝炼情节呈现,使画面对事件的叙述得以高度概括。也使人们在点赞英雄的同时,引发了对事件因果的关注和事件背后深层次问题的思考。

纪实摄影作品的画面情节,是现实生活中特定人物、特定事件发展过程中某个时间节点的横截展示。相对于其他艺术形式,摄影作品的二维性决定了这个横截画面必须是对整个人物事件纵向发展过程的高度集中与概括。因而画面情节是否典型和凝炼,对于作品的表达尤为关键。具有震撼力的作品总是能通过牵动人心的画面情节去吸引观众,在或耐人寻味、或扣人心弦、或引人入胜的场景氛围中激发人们的思考并促进共鸣的产生。

需要重申和说明的是,情节的重要性绝不仅仅只是构图的完美和视觉兴趣的捕捉。典型性、概括性、凝炼性是一个有机整体,重中之重在于通过对人物、事件的高度概括和集中呈现,有效促进作品“思想”的表达和画面表现力的提升。

五、与众不同的个性表达

图片爆炸的今天,题材雷同扎堆、呈现老套重复、立意肤浅从众,是众多摄影作品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困扰纪实摄影创作摆脱平庸的桎梏所在。我们的摄影创作如何避免和克服这些问题,在山积波委的图海重围中崭露头角,力主创新和彰显个性就显得非常重要。

《大宝的烦恼》是壹课公益摄影平台唐洪波老师入选27届国展(记录类)的组照作品。画面记录他家二宝的诞生在给全家带来欢乐的同时,也由于要照顾二宝在不经意间对大宝形成了“忽略”。导致大宝以为自己被“失宠”,并由此引发了其情绪失控、心态逆反、成绩下滑等一系列的问题和“烦恼”。作品感情真挚,笔触细腻,画面平实朴素,细节生动感人。在延续几十年的计生政策解冻后,二孩生育无疑成了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社会热点。但作品的胜人之处除了题材的新颖,更在于其视角的独特。因为当大家都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生好养好“二宝”的时候,作者却将切入点聚焦在“大宝”的心理感受和给家庭生活带来的变化上。视角的新颖和立意的独特,应该才是作品脱颖而出的关键。

个性表达的标志是与众不同,路径则在于在创新。包括题材创新、角度创新、立意创新、呈现形式与表达手法创新等等。我们的摄影创作只有通过创新才能拚弃陈旧,才能在题材选择上规避相近题材的扎堆雷同;在表现形式上克服程式的老套与相互模仿;在内涵思考上挖掘出新的作品立意与思想深度;在主题表达上实现作品价值的共鸣共振与有效传播。

创新依赖于作者摄影语言的熟练驾驭,但更重要的则来自于作者对社会生活的独到观察与深刻思考,是摄影师人生阅历、知识素养、审美情感、价值取向的综合反映。实现作品创新,我们必须坚持内外兼修。一方面认真学习和提升摄影技术;另一方面不断涉猎和汲取摄影以外的社会知识,不断加强观察生活、思考问题能力的锻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现和提炼出具有社会意义的作品主题,才能创造出彰显自我的个性化作品,才能担负起人文纪实摄影用镜头记录生活,用作品影响社会的历史重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