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第376课:“十、丈、千”三个汉字的造字原理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十”部的三个汉字:“十、丈、千”。这三个汉字均为现代汉语常用汉字,使用频率极高,因此需要认真记忆。三个字的详情如下:
1、十。读shí。《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数之具也。‘一’为东西,‘丨’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备矣。”指事字。本义是数词,九加一的和。在《说文》体系下,它是(十进位)数字完备的标志。给的理由是:“一”表示东西,“丨”表示南北,一丨相交为十,那么东西南北和中央全都完备了。
我们看一下它的字形发展:
(十的字形发展)
在甲骨文时期,“十”就是一个锲刻符号,也可能是“针”的象形初文。最初只有一竖笔。到了金文竖笔中部加肥,后变成一个圆点,这种写法一直延续到汉初古隶。后来中部的圆点又变为横画(这种现象很普遍)。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十’字初形本为直画,继而中间加肥,后则加点为饰,又由点孳化为小横。数至十复反为一,但既已进位,恐其与‘一’混,故直书之。是‘十’与‘一’之初形,只是纵横之别。”徐中舒《甲骨文字典》:“丨为古代之算筹,竖置一筹表示数量‘十’,以与横置之算筹之算筹‘一’区别。”也是同样的意思。
徐灏《段注笺》:“上古结绳而治,未有文字,先契以纪数。一二三亖,各如其数,自五以上,不可胜数,故变为X,以为小成之识,变而为十,以为大成之识。数始于一,成于十。自是以往,十十为百,十百为千,十千为万。”故曰十为“数之具。”
先民们开始计数,就是契刻,一二三亖分别代表1到4,到五就刻成X,以为“小成”,到十,就不再刻成横画,而是刻成一竖。以为“大成”,就是“数之具”。
(甲骨文一至十的写法)
另外,在早期汉字中,“七”也是一横一竖两笔交叉,它与“十”的区别是:“十”字竖长横短,“七”字竖短横长。这种区别一直持续到汉代简帛书。
许慎说“十”是“数之具”,这里的“之”指的是“走向”。“具”指的是具备、完备。就是说数发展到“十”就全部完备了。《说文解字》部首必为540部,其原因即6(阴)x9(阳)x10(数完备)=540部。另外,他说“十”表示“四方中央备”则是把“十”与五行五方相配,并和“五”呼应。这与许慎所处的时代有关,儒道互为表里的阴阳五行说是许慎哲学思想的核心。
在现代汉语里,十的本义是数词,就是九加一的和。《广韵·缉韵》:“十,数名。”《易·屯》:“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孔颖达疏:“十者,数之极。”《易》这句话直译就是:女子守持正固不急于出嫁,久待十年才缔结良缘。这里的十,言时间之久,又含有达到极点的意思。《汉书·律历志上》:“数者,一、十、百、千、万也。”
十也用作序数词,第十。比如《诗·豳风·七月》:“八月剥枣,十月获稻。”八月打枣子,十月收稻米。
(八月剥枣)
本义之外,十还有其他用法,如:
(1)特指十倍。《孙子·谋攻》:“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用兵的法则:有十倍的兵力就包围敌人,五倍的兵力就进攻敌人,两倍的兵力就分割消灭敌人。
(2)表示完备甚至达到极点。比如:十分;十足;十全十美。宋代孔平仲《对菊有怀郎祖仁》:“庭下金龄菊,花开已十分。”
(花开十分)
(3)古代的户籍单位,指十户。后作“什”。《管子·君臣下》:“上稽之以数,下十伍以征。”尹知章注:“既得其定数,下其什伍以征之也。”大意就是:上面核定一定的数额,下到“什伍”的居民组织来征集人才。
十的小篆写法如图:
(十的小篆写法)
2、丈。读zhàng。《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丈,十尺也。从又持十。”会意字。本义是度量单位,十尺为丈。又就是手,用手拿着“十”来会意。
在《说文》体系下,丈,就是度量单位,等于十尺,这与秦汉出土文献普遍使用的意义相符。但另有一种说法可供参考:
徐灏《段注笺》引戴侗说:“老者疾者之所扶,象之,故亦曰丈。别作杖。”林羲光《文源》:“十作丨,象杖形,手持之。”老人或者生病之人手持杖的样子,即:丈是杖的本字。
(苏轼持杖图)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周制,:八寸为尺;十尺为丈。”《国语·周语下》:“其察色也,不过墨丈寻常之间。”韦昭注:“五尺为墨,倍墨为丈。”《淮南子·天文》:“十寸而为尺,十尺而为丈。”
本义之外,丈还有其他用法,如:
(1)丈量。《左传·襄公九年》:“巡丈城。”杜预注:“丈,度也。”巡回丈量城郭。又比如《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复丈,高六尺七寸。”
(2)对长辈男子的称谓。如:老丈、岳丈。《大戴礼记·本命》:“丈者,长也。”这里的长,即年长之长。杜甫《奉赠李八丈曛判官》:“我丈恃英特,宗枝神尧后。”《西游记》第六十三回:“他郎丈两个做贼。”民国艺人掌故中,多用此用法称谓年长男子。
(戏曲中的老丈)
(3)丈夫。如:姐丈,指姐姐的丈夫。妹丈,指妹夫。
(4)扶;倚。后作“杖”。《玉篇·丈部》:“丈,扶也。”《六书正伪·养韵》:“丈,借为扶行之丈。老人持丈,故谓之丈人。别用杖通。”《战国策·齐策六》:“坐而织蒉,立则丈插。”(田单)一坐下来就编织草筐,一站起来就扶铲(插)铲土。
此外,丈还是姓氏。《万姓统谱·养韵》:“丈,见《姓苑》。”
丈的小篆写法如图:
(丈的小篆写法)
习小篆,要注意“丈”和“支”的区别。
3、千。读qiān。《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千,十百也。从十,从人。”会意字。本义是数词,十百为千。
在《说文》体系下,千是会意字,即由“十”,由“人”会意。一个人活一百岁,十个一百,就是千。关于这一点,徐灏《段注笺》说得清楚:“人寿以百岁为率,故十人为千。”
现代的研究者认为千是指事字,来看字形演变:
(千的字形演变)
依《字源》李守奎先生说的话:“千”本来是借与其音近的“人”形(上古,千、人同属真部)表示,后在“人”的下部加一短横或一圆点以示区别。甲骨文中“人”形正、反无别,“千”也有正、反异体。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千”字有“人”上加点异体,这种形体未必是从西周横画“千”字演变而来,可能有更远的源头。按李先生的说法,千该是从一、从人。
实际上,理解成从一、从人,也利于记忆千字的篆法。就是一个“人”,加上“一”横。
不管何种体系,千的意义没有区别,都是十百为千。《诗·周颂·噫嘻》:“亦服尔耕,十千维耦。”郑玄笺:“于是民大事耕其私田,万耦同时举也。”意思是说:从事耕作需要抓紧,万人耦耕齐劳动。十千就是一万。
(古代农人耕作)
本义之外,千还有其他用法,如:
(1)表示多。比如:千方百计;成千上万;千里之行。《诗·小雅·甫田》:“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快造仓库上千座,快造车子上万辆。千表示多,并不是准确的一千座。
(2)田间南北小路。后来写作“阡”。《管子·四时》:“修封疆,正千伯。”尹知章注:“千伯,即阡陌也。”
(阡陌纵横红土地)
此外,千还是姓氏。《万姓统谱·先韵》有载。
千的小篆写法如图:
(千的小篆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