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塞德莱茨——人骨教堂与宗教献祭
这一回咱们聊聊捷克的人骨教堂,相信这个景点大家已经比较熟悉了。教堂位于布拉格以东70公里的库特纳霍拉,原名塞德莱茨修道院,建于十三世纪。大家都看过《西游记》,要想知道白骨精家里什么样儿,那一定得过来瞧瞧。
景点:
塞德莱茨教堂
地点:
布拉格以东70公里库特纳霍拉郊区
河蚌绘·人骨教堂图解。
人骨教堂建造时
公元1278年,塞德莱茨(Sedlec)第一任修道院长在波希米亚国王奥塔卡尔二世资助下到耶路撒冷朝圣,回来时他扛回一口袋圣土洒在修道院周围。情节有点像唐僧西天取经的低配版,不过圣土在当时被奉为神迹,神迹加持过的墓园被人们当作风水宝地,纷纷入葬。
教堂今日仍位于公墓中心。
十四世纪欧洲爆发的黑死病和十五世纪爆发的胡斯宗教战争,使波西米亚十室九空,修道士们收敛了大量遗骨回墓园安葬,以求抚慰亡灵。于是在100多年时间里,这片3500平米的墓地迅速挤进3万座坟墓,早已人满为患,许多白花花的尸骨散落在墓地周围。
那么,带大家走进去瞧瞧。
十五世纪初,当地修道士开始以公墓中心建造一座新的哥特式教堂,这就是现代塞德莱茨教堂的雏形。在建筑期间,更多的人骨被挖掘出来,于是如何处理这些骨头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个半瞎的修道士承担起这个任务,他在教堂地下室精心堆起了六个八角形的骨塔,既有一定装饰性,又为墓地后续的安葬腾出了空间。
教堂地下最早堆起的八角形骨塔,建于十六世纪,前面的牌子上写的是:禁止钻进去触摸。
1870年,当地的施瓦曾伯格家族买下了这片圣地,开始对教堂进行重修。家族请来当地一个名叫林特(Rint)的伐木工人进行内部装饰,原料就是现成儿的四万具人骨。于是林特大胆采用这些新材料开始了一系列疯狂拼装,从蜡台、花毯、十字架、吊灯到圣杯、家具乃至家族徽章、作者签名都用人骨拼成,场面极为惨烈,这项工作消耗了四座古塔中的两座。
在教堂的入口处,以拉丁字和希腊字样刻写着“IHS”,代表Jesus Homlnum salvator(基督人类的救世主)。
一个巨大的人骨头吊灯,它包含人体每一块骨头,挂在中殿中央,顶部是头骨花环。
还是很华丽的。
施瓦岑伯格家族的盾型徽章。
徽章右侧是一只乌鸦在啄食骷髅的眼睛,代表着施瓦岑伯格家族在1591年对土耳其的战争中取得胜利。
人骨圣杯。
惨烈的圣坛,这就已经分不出是天堂还是炼狱了。
骷髅尖塔,每个骷髅脑袋上都有洞,全都是横死者。
教堂入口附近的墙上的林特签名。
1970年,木匠林特人骨装修过后的百年,捷克电影制片人简·万克马拍摄了一部十分钟的《人骨教堂》纪录片,结果影片一经问世,就被当局禁了。原因是镜头过于写实,旁白立场不明,怀疑导演有颠覆政权的图谋。不过在天鹅绒革命之后,片子解禁了,许多喜爱暗黑风格的游客也慕名而来。
虽然那天整个教堂地下室只有我一个人参观,但此情此景,却显得非常热闹。
如今教堂提供一篇中文解说稿,是台湾同胞贡献的,看门人一般会主动给你拿出来,本文的大部分史料就来自于这篇解说词。
延伸阅读·宗教中的献祭仪式
其实人骨教堂在欧洲地区并不罕见,除捷克外,在葡萄牙的埃武拉、坎波·玛约勒、法鲁,意大利米兰,波兰的切尔姆纳,奥地利的哈尔施塔特,法国巴黎等地,都建有人骨教堂。它们的出现大多与短时期人口大量死亡有关,比如蔓延欧洲的黑死病,伤亡惨重的战争,以及突发事件。如葡萄牙的坎波·玛约勒,市中心在1732年发生了一次严重的火药库爆炸,全城三分之二的居民当场去世,墓地不够用了,人们收拾遗骨建起一座圣母会人骨教堂。
奥地利·哈尔施塔特的人体彩绘。
在基督教文化中,认为上帝至高无上,人们死后要埋葬在教堂附近,以教堂祭坛为中心区分等级,地位越高墓穴离圣坛越近。在天主教狂热的时代,许多修道士以此为名,让去世者永远围绕在祭坛周围,也就是说挂的越近的骷髅,生前地位越显赫。虽然死者都已身为白骨,但地位终究还是不同的。
重要位置上的骷髅头。
如果推究起来,人骨教堂的成因与人类早期的“献祭”活动有关,不光是在欧洲,全世界范围内这种风俗都一直存在,只不过不同的地域和宗教产生了些许差异,大致分为主动献祭和被人献祭。
战国时期,魏国的西门豹在邺城已经全面禁止人殉祭河神,代表了先进的文明。
在中国远古社会,献祭主要表现为人殉制度,去过南阳殷墟的朋友们都看到过,在宫殿遗址周边分布着大量的殉葬坑。商代的殉葬一般以战俘和奴隶为主,后来据人类学家分析,人殉头骨中竟然还出现了欧罗巴人种,实在不知道我们的商朝祖先都去哪儿和什么人打了仗。而且商代的殉葬方式也极为粗犷,通常是武士、家臣、战车、马匹连同驾车司机和送殡的都一块儿统统埋了。
殷墟中陪葬的驾车司机,不是因为碰瓷未遂被撞死的。
殷墟某遗址入口处的守卫,这个武士完全就是西方死神形象。
好在这种野蛮的风俗到周朝以后慢慢改观,出现了代替人殉的物品——俑。虽然孔子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但以俑来代替活人标志着中华文明进入了一个更高的阶段,逐步摆脱了“被献祭”的野蛮时代。
俑的出现结束了人殉的野蛮时代。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献祭仪式被赋予了更深刻的宗教含义,轮回观念的引入使人们将身体献祭当做一种高贵的布施。《佛本生故事》中,有一篇著名的舍身饲虎,讲的是摩诃萨青王子出游途中看到饿虎,将自己作为祭品投食,之后转世兜率天。《佛本生故事》起源非常古老,讲的是佛祖在成佛前一次一次的轮回,其间不断去世、再转世,逐步升级。故事包括割肉喂鹰、舍身饲虎等等,有点儿像《1001种死法》的情节,主题无非就是一个——献祭。
敦煌壁画中的舍身饲虎。
藏族人民的天葬习俗于1179年在直贡梯寺确立,之后迅速在西藏普及。天葬是让秃鹫吃光今世肉体,这不仅是一种尊贵的布施,更能让飞鸟将死者灵魂带回天际,是不同地域中献祭文化的不同体现。
藏北骷髅墙,位于比如县多多卡天葬台附近,这里进行从前天葬之后会将死者人头保存下来,待腐烂后砌入墙中,与人骨教堂的做法颇为相似。
在拉萨那几年,我睡觉头顶上面的柜子里一直摆着俩嘎巴拉碗,就是喇嘛头骨制成的法器。不过来住宿的游客大都不知道这是干嘛的,这个碗一直在头顶上摆了两年多,最后被内陆一个寺院请走了。
嘎巴拉碗一般是仁波切圆寂前按照他的意愿做成的,希望死后仍能以身供佛,密宗里一般用来盛酒供奉空行天母。
现在去拉萨旅游的人多了,很多不明就里的游客图新鲜,也去商店买一个摆家里,好在他们买的大部分都是假的。之前在冲赛康市场有个藏族姐姐专门做批发,她家的嘎巴拉碗制作美观、闪闪发亮而且长得都一模一样,因为都是用树脂从同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
谈了这么多死亡话题,无非让我们以一个更宏观的视角来审视人生。当代社会处处充满戾气,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随时要爆炸的火药库,于是这些以死亡主题的地方就平添了一些积极因素。毕竟人生苦短,世事无常,活在当下就是最大的幸福。正如骷髅们的感慨:以前的我就是现在的你,未来的你会如同现在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