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后代辅佐韩信,王翦后代有何结局?答案让人难以相信
战国四大名将之中,王翦情商最高,李牧其次,廉颇第三,白起最差。根据史书记载,王翦用兵习惯重兵压境,于是每次出征之前,都会向秦始皇索要大量财物,以安秦始皇之心,战后往往立即交出兵权,因此王翦深得秦始皇信任,在灭掉楚国后归隐田园。不过,司马迁认为王翦身为帝王之师却急流勇退,不能帮助秦国固其根本,辅佐秦始皇建立功德是过,因此说“及孙王离为项羽所虏,不亦宜乎”,其中所谓“不亦宜乎”就是罪有应得之意。
在秦末乱世中,与王翦对垒过的李牧,他有孙子李左车为韩信出谋划策,在历史上留下赫赫名声,我们熟知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亦有一得”就是李左车说的。但在王翦后代中,除了王离有过巨鹿之耻外,再无一位族人出现,当时史书上也没有王翦家族的记载,仿佛这个曾经的功勋家族在历史的大浪中已经烟消云散了,甚至可能被刘邦或项羽屠戮一空。那么,王翦后代到底有何结局?鲜为人知的是,秦末乱世中王翦家族并未消失,只是沉寂了下来,但在随后的千年时光中却左右着中国的政局,其中一位家喻户晓。
王翦原本是姬姓,是东周灵王太子姬晋的后代,姬晋因为直谏而被废为庶人,他儿子姬宗敬担任司徒,时人称为“王家”,子孙遂以“王”为氏。在周恒王时,姬宗敬后代因为躲避“子克之乱”就逃到了齐国,为了纪念曾经王族身份就以王为姓,后来王氏族人又从齐国去了秦国。根据史书记载,王翦有一子一孙,即王贲与王离,其中儿子王贲在秦始皇东巡之后史无记载,大概是去世了,孙子王离统领秦朝边防军参与巨鹿之战,但不幸被俘。
关于巨鹿之战,如今还存在很多谜团,比如王离与章邯的领导关系,王离行军路线、统军人数,章邯与王离谁先到了赵国,以及王离被俘之后生死问题等。但从彼此关系上分析来看,王离属于老牌功勋贵族,章邯从少府骤升为统兵大将属于新贵,而当时胡亥与赵高血洗老牌功勋贵族,因此王离与章邯的关系可能很差,秦军两位主将的矛盾关系应该是项羽赢得巨鹿之战的重要原因之一。巨鹿之战中,章邯投降,王离被俘,之后就没了王离下落,但以章邯与王离关系来看,王离应该是同二十万秦军一起被杀了。
但王离参加过秦灭六国之战,还曾作为蒙恬副手管理北方的边防军,蒙恬死后执掌大权,因此巨鹿之战时王离年龄至少在40岁上下,在当时已经是爷爷辈了。那么,王离后代去哪了呢?
《新唐书·宰相世系》中记载:“生离(王离),字明,武城侯。二子:元、威。元避秦乱,迁于琅邪,后徙临沂。太原王氏出自离次子威,汉扬州刺史,九世孙霸,字儒仲,居太原晋阳。”也就是说,王离有二个儿子,分别为王元与王威,在秦末乱世中分家自保,即所谓的“乱世分家”,其中王元去了山东琅琊,王威可能留在了咸阳。
首先看一看王威这一脉,《新唐书》中说王威在汉朝担任扬州刺史,九世孙王霸迁居到太原,于是就形成了“太原王氏”。从东汉末年到唐朝,太原王氏非常显赫,汉末设计谋杀董卓的司徒王允就是太原王氏族人,东晋时出了10位宰相、3个皇后,北魏孝文帝分定姓族时太原王琼被确立为四姓之一,唐朝时为山东士族(崤山以东的门阀士族)的七姓十家之一。不过,虽然太原王氏将先祖追溯到周灵王的太子姬晋,但不少学者认为其真正有史可考的始祖最多追溯到汉代,因此太原王氏可能冒认王威为祖。古代冒认情况非常多,比如唐朝皇族认为自己是李耳、李广后代等。
不过,隋唐时期的科举制盛行,让寒门子弟得以出人头地,加上唐朝后期战乱频发,导致太原王氏也慢慢衰落,到宋朝之后也彻底没落了。
与太原王氏“来历不明”不同,“琅琊王氏”来历比较清楚,王离之子王元为了躲避秦末战乱,于是就“迁于琅琊”,回到山东老家了。西汉昭宣时期,王元四世孙、谏议大夫王吉迁居到了临沂都乡南仁里,成为于史可考的琅琊郡临沂王氏家族的始祖。
从汉朝到西晋时,琅琊王氏并不出名,但在五胡乱华时琅琊王氏抓住了机会。永嘉之乱后,以琅琊王氏的王敦、王导、王旷为首的士族集团,认为当时北方夷族太多,建议琅琊王司马睿南渡,把首都定在金陵,实施战略转移。而在此之前,琅琊王氏已经南下占据了很多膏腴之地。313年,历史上发生了著名的永嘉南渡,中原大量士族、官员等90多万人南迁,琅琊王氏是其中最重要一支,主要侨居在南京栖霞区。琅琊王氏对司马睿的支持得到了回报,司马睿称其为“第一望族”,并欲与之平分天下,王氏势力最大时候,朝中官员75%以上是王家的或者与王家相关的人,真正的是“王与马,共天下”。值得一提的是,家喻户晓的大书法家王羲之(上图,王羲之抱鹅立像),就是王旷之子,而王羲之活跃的时代,恰好是琅琊王氏权势最大的时期。
不过,东晋之后琅琊王氏权势开始衰落,与另外三个家族合称南朝四大盛门。隋唐时期,琅琊王氏子孙有数支迁居关中,出了王方庆、王睿、王玙、王抟这四位宰相,还出了一位皇后,即唐顺宗庄宪王皇后,但隋唐时期真正意义上的琅琊王氏已经不复存在,隋唐之后彻底没落。
战国四大名将中,白起、李牧、廉颇三位后代没有什么太大名声,唯独王翦后代风骚数百年。如果司马迁预料到这一点,可能就不会用“不亦宜乎”评价王翦了。
作为延续数百年的超级家族,琅琊王氏或太原王氏的没落,也证明了一个硬道理: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观点已经深入人们骨髓的中国社会里,中国人早已脱离了血统高贵论,因此也不可能存在长盛不衰的家族,王氏家族的历史深刻的证明了这一点,这正是“江山代有贵人出,各领风骚数十年”。其实,每一个姓氏背后几乎都有一段辉煌的历史,每一个姓氏的出现往往代表大贵族的诞生,因此哪个中国人的祖上没有阔过呢?
参考资料:《新唐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