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书法的中兴:碑学大兴

清代书法的中兴:碑学大兴
清代(1644—1911)是中国书法史上书道中兴时期,在继承宋元明以来帖学传统的基础上,又掀起了碑学热潮,书家众多,成就亦高。清初,由于康熙皇帝酷爱温文尔雅的董其昌书法,使董书一时风靡海内。乾隆即位,他特喜赵孟烦书法,于是,圆润丰腴的赵体书又成时尚书风,士大夫们对此趋之若鹜。至此,清代帖学臻于高峰。其后,由于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对书体的制约,遂形成了工整呆板、死气沉沉的“馆阁体”书法,书坛日趋衰微。
在帖学衰微之际,清代统治者又开始大兴文字狱,文人士大夫为了摆脱政治的牵连,便从“经世济事”转而致力于金石考据之学,人们从金石碑拓中看到了书法振兴的生机。这一时期,两周金文、秦汉刻石、六朝墓志造像记、唐人碑版,成了文人士大夫学书的范本。
碑学大兴,直接刺激了晋唐以来一直处于低潮的篆、隶书法,使其得以充分地发展。
一、清初的帖学派
清初,虽国家统一,但满汉一直矛盾重重。书法家继承晚明“反叛”书风,以书法表达他们压抑的心理和情感,其成就在行、草书帖学方面甚为突出。代表书家有王铎、傅山等。
1.“神笔”王铎
王铎(1592—1652),字觉斯,号嵩樵、痴庵、痴山道人等,孟津(今河南孟津)人。官至大学士,降清后官至礼部尚书。工诗文书画,尤长书法。其书楷学钟繇,行草宗二王,又参颜真卿、黄庭坚、米芾笔意。他同黄道周、倪元璐等力“反”传统,追求风力气骨。他的草书用笔遒劲,纵横取势 ,气势雄阔,极有个性风格,有“神笔”之誉。传世书迹有《拟山园帖》、《自书诗卷》等。
2.“宁丑毋媚”的傅山
傅山(1602-1683),字青主,号真山、朱衣道人等,人称傅青主,山西阳曲人。工诗文书画,精医学,重气节。力反董其昌秀媚书风,提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的口号。其书以颜真卿为根基,遍习晋唐诸家,却不因守前法,自创一路。傅山篆、隶、草皆精,以草书最见特色。他的草书纠结缠绵,笔势飞动,淋漓酣畅。传世书迹有《丹枫阁记》、《乾坤诗轴》、《右军大醉诗轴》等。
3.“帖学派”
崇尚帖学之书派,人称“帖学派”,亦有“南派”之称;崇尚北朝碑刻之书派称“碑学派”,亦称“北派”。清前朝以帖学派占主流,其代表人物张照、姜宸英、刘墉、王文治、梁同书、翁方纲等。其中张照是清“馆阁体”的代表书家;翁方纲兼攻帖学和碑学,对清后期碑学派影响较大;刘墉则是“集帖学之大成”,书法貌丰骨劲,善以浓用拙,时有“浓墨宰相”之称。
4.好异尚奇的“扬州八怪”
“扬州八怪”在当时书坛也有一定的地位,尤其是郑燮、金农两人,成就显著。郑燮以分书入行楷,自称其书法为“六分半书”。他以作画之法写字,将真、草、隶、篆自然糅合在一幅作品之中,富有创意。其布局章法尤能给人以启迪,常左右避让、疏密相问、错落有致,人们喻之为“乱石铺阶”。至于金农,以其“漆书”著称于世,其书以齐头笔用侧锋写隶,浓墨重抹,奇逸古朴。
二、清后期的碑学派
嘉庆、道光以后,帖学日衰,碑学大兴。别开新面的书作层出不穷,成就突出。期间有成就的书家堪称多多,现简单地介绍几位影响较大的碑学名家。
邓石如(1743—1805),字顽伯,号完白山人等,安徽怀宁人。白幼即好篆刻,后又遍临秦汉碑刻,书艺大成。他擅篆、隶,以隶法写篆,又以篆法写隶;并将篆隶笔法融人楷行草,对碑学创新极有贡献,被誉为“集篆之大成”的碑学派第一人。其篆书沉稳飘逸,力透纸背,而博大精深。隶书则古朴浑厚、变化多端。为当时碑学派树立了典范。其名作有《白氏草堂记》、《游王氏性园诗》、《谦卦篆书轴》等。
康有为(1857—1927)原名祖诒,字广夏,号长素、又号更生,广东南海(今广州)人,世称南海先生。官工部主事,维新运动失败后,全力研究经学和金石书法。其书主攻《石门铭》,参以《经石峪金刚经》《云峰山刻石》等,善书擘窠大字,笔势纵横开张,纵逸豪放。有《截海为塘诗轴》《书旧作中堂》《行书对联》等作品留世。另外康有为著书论《广艺舟双楫》,虽言论过于偏激,但对振兴推动碑学的发展很有意义。
一味提倡碑学的晚清,出现了尊碑弃帖的不良倾向。当然,也有一些书家兼学碑帖,努力探索两者的结合,如翁同和、李瑞清、曾熙等。
参考文献
1.《中国通史简编》,范文澜,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2.《中国文字学》,唐兰,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3.《中国书法发展简论》,潘伯鹰,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版。
4.《历代书法文论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
5.《书法教程》,欧阳中石、徐无闻,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6.《中国书法》,蔡慧苹,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7.《中国书法简史》,汤大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8.《中国书法史图录简编》,吴洪清,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0)

相关推荐

  • 临古,无非两条道(附何绍基作品)

    临古的重要性对于书法学习而言毋庸多说,然临什么.怎么临等诸多问题,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此方面,何绍基既体现出了对一些固有规律的遵循,又在深入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尝试,开拓出不同寻常的处理方法. 取法 ...

  • 百体书法——汉简书法的产生、发展及现状

    百体书法--汉简书法的产生.发展及现状 汉代的书法艺术,在中国古代的书法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这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有善极其密切的关系.西汉时期,国家空前统一强盛,经济的繁荣发达,人民生活的稳定,文化的昌盛 ...

  • 书法欹中取正的审美规律

    书法欹中取正的审美规律 宋 民 摘要:书法艺术的欹中取正之美体现了动态平衡的审美效果,具有生动的神采,表现出灵动.骏健.奇险.潇洒.奔放等审美意境.仰俯.转侧.向背是书法欹中取正的主要结构规律.书法史 ...

  • 碑学大兴,多元并列——南京博物院藏清代中晚期书法作品赏鉴

    作者:张蔚星 (南京博物院古代艺术研究所研究人员) 正文 清代书法史发展到嘉庆.道光时期出现了一个大转折, 碑学兴起就是转折的重要标志.在此之前, 帖学一统天下, 书家们所取法的对象被局限在" ...

  • 清代书法大家邓如石,传世篆书真迹《孟子》欣赏,学篆书的首选帖

    邓如石先生的篆书,精致而兼具法度,圆融而又劲道.师古不泥古,接古而推新.有网友说:邓如石是真正的书法大家,其金石篆刻独具匠心,字体工整,虽说过于排版严律.但不失古体韵味.难得見到这种严谨的书法格局,不 ...

  • 清代书法简史

    公元1644年3月,李自成攻克北京,明亡.同年5月清兵进京,10月顺治帝迁都北京,清政府开始统治中国. 对于满清的统治者来说,一方面必须压制各种反抗,另一方面也必须尽快融会吸收汉族传统文化,从而实现长 ...

  • 清代书法大家翁方纲题墨兰图

    翁方纲书法题郑思肖(传)墨兰图,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翁方纲(1733-1818),字正三,号覃溪,晚号苏斋,顺天大兴(今属北京市)人.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翁方纲精于考据.金 ...

  • 一代布衣 书艺超群---馆藏清代书法大师邓石如对联 | 宋康年

    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杨克题 本期责编:初畔池 宋康年(1925--),望江县城内人,笔名白菲.抚云.雷子,中共党员,副研究员,原县博物馆.县文物管理所长,第二届县政协委员,县钱币学会顾问,县收藏协会秘书长 ...

  • 篆融各体:清代书法的篆书特色

    文:高天晨 篆书是最古老的汉字书体,从汉字发展来说,历经甲骨.金文.大篆.小篆之后,又演变成隶书.草书.行书.楷书.从汉字演变来说,篆书是汉字发展的源头.而从书法艺术来说,篆书则有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路 ...

  • 篆刻名家书法大师邓石如:艺术成就卓著,被誉为清代书法第一人

    写在开头:书法能培养一个人良好的性格和气质以及文化素养,提笔即可学书法,带着家人一起学书法,特别是小孩,形成家庭学习传统书法的氛围,营造书香门第之家. 大清篆刻名家书法大师邓石如,是乾隆时期的人,对碑 ...

  • 省级博物馆展出清代书法,竟出现简体字,网友:这是赝品!?

    此前 江西省博物馆举办的一场书画展 曾引发网友争议 争议的焦点是在展出作品 有一幅清代书家苏廷玉的行书作品 作品中的"亂"字写成了简写"乱" 网友认为 &quo ...

  • UC头条:学《圣教序》要注意什么? 清代书法高手查升这么临, 值得我们学习

    学行书,你很难离开王羲之的<圣教序>.从某种程度上讲,<圣教序>不光是一本行书字帖那么简单,几乎成了行书结体的取法标准,就像楷书中的欧体或者颜体一样. 点击加载图片 点击加载图 ...